海派经济学创始人上海财经大学教授程恩富
一般人的确容易误解,以为海派经济学是研究上海的或者上海所有的学者都共同赞成的经济学。其实,海派经济学是以地域来称呼的一个学派,学术史上这样称的很多,主要是为了简便。但学派是开放的,其人员并不以地域为限。若从主义角度描述,其名称是新马克思经济学综合学派,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界内的一个经济学派。
它的理论特征是以马克思经济学为基点,综合古今中外合理思想,包括综合借鉴运用各种社科和自然科学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综合创新,构建既超越马克思经济学又超越西方经济学的新范式。
其学术风格是海纳百川、推陈出新、探求真理。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比如关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我们提出二者是“正反同向交促互补变动论”。再如,“四主型”市场经济改革观,我们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公式是“四主型”的:公有主体型的多种类产权改革观,劳动主体型的多要素分配改革观,国家主导型的多结构市场改革观,自力主导型的多方位开放改革观。
其他的原创性观点还有“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市场型公有高绩效论”、“一府两系三层分类的国有资产管理新体系论”、“社会主义三阶段论”、“当代全球基本经济矛盾论”等。
海派经济学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理论体系,也就是系统的经济学方法、基本假设、基本原理和政策主张。这样,也就受到广泛的关注。
第二,以马克思经济学为基点,广泛吸收古今中外先进和合理的经济思想,力求在科学的超越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重建合乎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国情的经济学新范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海派经济学就是一种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或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
第三,海派经济学的发源地和目前主要代表人物在上海,从这个意义上说,海派经济学就是经济学的上海学派。但不等于上海学者都赞成这一学派的观点。
一是酝酿阶段。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随着上海财经大学程恩富教授的学术创新体系逐渐成熟,他开始同复旦大学张薰华、洪远朋以及同济大学顾钰民等老中青教授商讨,决定学习西方学术界,建立规范的经济学学派,并从成立“海派经济论坛”开始。
二是海派经济论坛是1995年11月正式成立并召开首次研讨会。刚开始的几年,主要在上海开展海派经济论坛学术工作。
三是2001年上海财经大学海派经济学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并走出上海,与全国一些高校和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等联合举办论坛。200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在黑龙江大学,2004年在武汉大学和内蒙古财经学院、2005年在郑州大学,成功地召开论坛。2003年,海派经济学南京研究所成立并开展学术活动。10多年来,已召开20多次研讨会,受到国内外学界的高度关注。
四是2004年海派经济学研究中心归属新成立的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并走向世界,广泛与美国激进政治经济学学会、日本经济理论学会、韩国社会经济学学会、俄罗斯社会主义学者联盟等交流,并筹备主办2006年春季在上海财大召开的世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大会和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会刊。
海派经济学主张“公平与效率的交互正向说”。人类的任何活动均有人与人之间的公平问题。经济公平,是指有关经济活动的制度、权利、机会和结果等方面的平等和合理。经济公平具有客观性、历史性和相对性。中外有的论着把经济公平纯粹视为心理现象,否认其客观属性和客观标准,这是含有唯心主义分析方法的思维表现。因为,在人类的所有现实操作性活动和行为中,都会产生感觉、认知、审美等心理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各种心理因素和伦理观的支配,但无论是财富或收入分配、财产占有,还是就业、税收、投资等,人们在客观经济活动和经济调控过程中,总是具有一种最客观的经济公平标准,至于在一定时点上所推行的经济法律、经济政策和经济规则是否完全合乎经济公平内生的客观标准,则是另一回事。
也有的论着把经济公平视为一般的永恒范畴,否认在不同的经济制度和历史发展阶段有特定的内涵,这是含有历史唯心论分析方法的思维表现。
还有的论着把经济公平视为无需前提的绝对概念,否认公平与否的辩证关系和转化条件,这是含形而上学分析方法的思想表现。以按资分配为例,在无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传统体制条件下,它是不可能存在的,也是不公平的;而在初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从合法性和市场等价交换的意义上看,它是公平或合理的;但从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的经济本质上说,它又是不公平的,或者说形式上或表面上公平,实质上则不公平。
必须指出,在理论上有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公平或平等不等于收入均等或收入平均,经济公平的内涵大大超过收入平均的概念。从经济活动的结果来界定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只是经济公平的涵义之一。即便是平时讲结果公平,至少也有财富分配和收入分配两个观察角度,财富分配的角度更为重要。况且,收入分配平均与收入分配公平属于不同层面的问题,不应混淆。包括阿瑟·奥肯和勒纳在内的国际学术界流行思潮,把经济公平和结果平等视为收入均等化或收入平均化,是明显含有严重逻辑错误的。
倘若囿于西方关于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的肤浅之说,那便认识不到即使在号称机会最平等的美国,由于财产占有反差巨大、市场机制经常失灵、接受教育环境不同、生活质量高低悬殊、种族性别多方歧视等缘故,因而人们进入市场之前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机会和权利也存有许许多多的不平等性。萨缪尔森《经济学》在分析贫穷的原因时也承认:“收入的差别最主要是由拥有财富的多寡造成的。……和财产差别相比,工资和个人能力的差别是微不足道的。……这种阶级差别也还没有消失:今天,较低层的或工人阶层的父母常常无法负担把他们的子女送进商学院或医学院所需要的费用——这些子女就被排除在整个高薪职业之外。”
人类的任何活动也都有效率问题。经济效率,是指经济资源的配置和产出状态。对于一个企业或社会来说,最高效率意味着资源处于最优配置状态,从而使特定范围内的需要得到最大满足,或福利得到最大增进,或财富得到最大增加。经济效率涉及到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领域,涉及到经济力、经济关系和经济体制各个方面。
美国费希尔和唐布什合着的《经济学》教科书也确认公有制国家的较高效率:“计划体制运行得如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大部分时期内,苏联的增长虽然没有日本快,但比美国快。”可见,那种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均属高效率、社会主义国家均属低效率的论点,与本世纪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结论和科学精神格格不入。还是美国凯斯和费尔在90年代颇为流行的《经济学》教科书中阐述较为客观:“关于私有制和竞争市场是有效率的结论在很大程度上基于一系列非常严格的假设。……但就效率而言,主流派经济理论也并没有得出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是完全成功的结论。”其中存在的一个重要事实是,被联合国确认的49个最不发达的国家全都是私有制国家。可见,根本没有理由为了宣传改革的必要性,而自我抹杀新中国前期的绩效,这种做法会留下思想混乱的后遗症。 [1]
ISBN:9787810989381
页数:207
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定价:22
装帧:平装
出版年:2007-06
注:定期出版的学术书籍,目前最新为17辑
· 张薰华
· 洪远朋
· 周肇光
· 冯金华
· 顾钰民
程恩富
专访
清除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经济改革的影响——访经济学家奚兆永
论文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论纲
从所有制关系探寻分配不公之源
企业的公有性探究
韩国政治经济学研究——民主化、经济危机及政治经济学
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基本轨迹
关于马克思最优增长论的解释——最优迂回生产程序的资本主义数学模型
知识产权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论复杂劳动是多倍的简单劳动的机制
“价值转形问题”研究的三个学术基础
评日本新自由主义
外资流入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及其对策
美国军事凯恩斯主义
重谈马克思计划经济思想及其历史实践
人物
吴树青的学术历程和经济思想
书评
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生、发展和改革——读苏星教授《新中国经济史》
一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国有产权制度改革的佳作——陈国恒教授《国有产权制度改革研究》评介
评张忠任博士的《百年难题的破解——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形问题的历史与研究》
综述
抵制新自由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海派经济学业南京研究所第4次研讨会综述
实现公平正义 创建和谐社会——“首都经济学家论坛”第3次研讨会纪要
本丛刊分为专访、论文、争鸣、人物和书评五个部分,论述了中国海派经济学家在经济学方面的重要成就和观点、看法,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学术风范、经济思想等进行了阐述,对我国向国际化经济学进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插图:
新自由主义时期的第三个发展是大量资产泡沫的出现。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经济扩张时,美国西南商业房地产出现了资产泡沫,从而导致很大一部分储蓄和贷款企业的倒闭,然后政府在1990年给予紧急救助。90年代经济扩张时,1994年一个巨大的资产泡沫首先出现在美国股市。从1994~1999年标准普尔综合指数上升为23.6%,而公司利润年增长率为7.6%左右(总统经济报告,2001,表格B一95,第384页;美国经济分析局,2001)。一年后资产泡沫崩溃。第三次经济扩张时,2002年前后一个巨大的资产泡沫出现在住房市场。1982~1995年,房屋价格指数与业主等价租金(后者表示业主拥有房屋的经济价值)的比率时而上升时而下降,没有形成统一趋势。1995年这个比例值为115.0,接着逐渐上升到2000年的129.7,2006年时急剧上升至168.3(联邦住房企业监督办公室,2008;美国劳工统计局,2008)。到2007年夏天时,房价从1995年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而校正后上涨了70%。2007年房价达到高峰,房地产泡沫创造了约8万亿美元的新住房财富,占总住房财富20万亿美元的40%①。
上述的三个发展——日趋严重的不平等性、金融部门投机性活动以及一系列的资产泡沫——为新自由主义条件下的长期经济扩张打下了基础。新自由主义时期,利润迅速增长,促进了生产的扩大化。随着扩张的继续和失业率的持续下降,工人的议价能力被削减得非常薄弱,所以工人的工资无论如何也不会挤压资本家的利润,确保了长期经济扩张的同时既不会引起利润挤压也不会造成通货膨胀⑦。不过,虽然利润增长速度快于工资有利于创造剩余价值,但如何实现剩余价值就成了一个问题。新自由主义条件下的经济扩张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总需求的不足。工人实际工资的减少限制了他们的消费能力,政府支出也因为社会福利的减少以及企业和个人的减税而减少。资本家的积累和消费只靠自己的快速发展是不可能产生足够大的需求市场来带动经济扩张的。
新自由主义条件下,这个问题只有通过一些部门超过其收入地进行消费才能解决。也就是说,通过日益增加的借款就能实现经济扩张。日益增加的借款需要日益增加的借贷抵押品,而资产泡沫正好提供了这些抵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