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可在存储单元、磁盘驱动器、光学和磁带驱动器、主机总线适配器(HBA)之间提供6Gbps速度的链路速度,并保证新的网络性能水平。当然,6Gbps(750MB/s)只是理论值,事实上SATA接口发送信息的速度为600MB/s,而受制于系统各部件的影响,实际速度会更低一些,而且不同环境差异会很大。
2、新的原生指令排序(NCQ)串行指令,面向需要大量带宽的音频、视频应用,可保证数据传输的同步。
3、NCQ管理功能,通过对未执行的NCQ指令进行主机处理和管理来优化性能。
4、改进电源管理功能。
5、适合紧凑型1.8寸存储设备的小型低插力(LIF)接头。
6、旨在让更轻、更薄笔记本容纳7毫米光驱的接头。
7、符合INCITSATA8-ACS标准。
8、完全向下兼容,新规范产品与旧规范产品相连时速度会自动降至3Gbps或1.5Gbps。
SATA-IO组织还表示,目前的第三版规范仅用于内部SATA接口,而已在研发之中的更新版本“SATARevision3.1”会重点把eSATA外置接口的速度也提高到6Gbps,并解决外置接口耐用性(插拔次数)、更长数据线下的稳定性和扩展性等问题。
从规格和参数上来看,SATA6Gbps比SATA3Gbps要强上一些。[1]
关于SATA技术想必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SATA是“SerialATA”的缩写,通俗的说就是是串行数据传输接口,它与我们经常说到的并行数据传输接口(PATA)的主要区别就是传输方式的不同:SerialATA是以连续串行的方式传送数据,每次传送只有1位数据,这可使连接电缆数目变少,效率变高;而PATA的数据传输是并行的方式传输数据,在一个时钟周期同时传输多位数据。
硬盘作为影响整机性能的一个重要配件,在技术突破上一直处于缓慢爬升的状态,虽然单碟容量在近两年长足进步(250GB至500GB),单盘容量升至2TB(归功于碟片技术的稳步升级),但硬盘的性能(主轴转速不能无限制增长)却改进不多。
虽然硬盘性能提升不大(内部传输率),但在接口(外部传输率)方面,却一直在提升,接口实现了从PATA到SATA的转变,但速度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观。在SATA未能给速度带来多大提升的时候,SATA2来了,并带来了新的技术NCQ以及300MB/s的峰值带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