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

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

中文名 谢灵运
逝世日期 433
主要成就 山水诗
出生地 河南太康
国籍 中国
目录导航

作品信息

   【名称】《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
   【年代】晋末宋初
   【作者】谢灵运
   【体裁】五言诗

作品原文

   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
  南州实 炎德,桂树凌寒山。
  铜陵映碧涧,石蹬泻红泉。
  既枉隐沦客,亦栖肥遁贤。
  险径无测度,天路非 术阡。
  遂登群峰首,邈若升云烟。
   羽人绝仿佛,丹丘徒 空筌。
   图牒复 磨灭, 碑版谁闻传?
  莫辨百世后,安知千载前?
  且伸独往意,乘月弄潺湲。
  恒充俄顷用,岂为古今然!

作品鉴赏

  人在对现世失望后,往往祈向神仙佛道, 企望在作彼岸世界的徜徉想象中,获得对此岸世界失去的东西的补偿。而一旦到达彼岸世界也进而怀疑,进而不信,那么他也就大彻大悟,也就“ 嗒焉若丧”,“心如死灰”了。道家不同于道教, 庄子笔下的神人与 张天师也大异其趣,要领会道家的至妙玄理,还必须参透道教这一关,从对神仙化的世俗之欲中再超脱,达到至人 无我的 逍遥游的精神境界。然而虽说超脱,其骨子里,却仍是对 人间世的翻了一个筋斗的极度绝望。临川之贬后, 谢灵运的诗作就表现了这种精神状态,数年前在永嘉,在会稽的那种“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登江中孤屿》),“傥遇浮丘公,长绝子徽音”(《登临海峤》)的企望已经不见,而代之以对神异仙踪的怀疑,这在《 入彭蠡湖口》诗中已露端倪,而在到临川任后所作的此诗中,表现就更为明显了。
   华子冈,在临川 南城县(今属江西)四十五里,谢客《游名山志》,“华子冈,麻源第三谷。故老相传, 华子期者, 禄里先生弟子,翔集此顶,故 华子为称也。”而所谓麻源,则是因女仙 麻姑得名,南城有 麻姑坛,其北为麻源,麻源有三谷,一为 麻姑山南涧,二为麻姑山北涧,三即华子冈。诗题“是麻源第三谷”,即释其意,颇疑原为题下小注,然 《 文选》所录题即如此,后人相因,遂为定题。
  起四句总写登山前所望见华子冈奇景,江西古为南荒之地,南方火德,色赤,起句先点明 地理位置,下三句承“炎德”写奇景,虽已时属秋冬,而寒山之上桂树仍然 荣丽。铜山 赭赤,映照着深涧碧泉,山路上飞泉殷红,奔流而下,这红泉是因山色映射,日光下照所致;抑或是土质渗泉,为之染色而成,则远望而不可 详究了。《 山居赋》说“ 石照涧而映红”,又云“泛 丹沙于红泉”,其景正同。
  “既枉”两句打转,入“华子”题意。如此奇幻的胜景,古往今来当吸引过无数的哲人高士,他们或者 枉驾暂访,或者结庐肥遁,无怪乎民间、 方志有许许多多的传说记载,这不能不引逗起诗人的游兴。于是他在下临无底深谷,上接 窈寞青天的崎岖小路上拾级攀登,终于登上了华子冈首,历经 幽仄后,放眼远望,万类伏于足下,这时诗人也不禁与这 灵境化为一体,有心旷神怡,飘飘欲仙之感。
  “羽人”以下四句写登山后寻访仙踪。由欲仙之感,诗人自然产生了求访传说、记载中仙迹的愿望。然而 羽化登仙的先哲,那缥缈的身影既已绝迹;可与丹丘神山比并的华子冈,也如同竹筌之无鱼,空空如也。记载中的图书 谱牒已经磨灭,金石碑版也不复流传。寻踪至此,诗人忽然省悟,自己的行事,百世之后人们当无由得知,那么千载前的仙踪,就难以探究。这 寻仙之举则非常可笑。
  明白了神仙之事本不可凭,身后是非又何必 萦怀,一时,诗人似已大彻大悟。人间的一切乃至世人所向往的一切都已不复萦心,庄子不是说过:“ 江海之士,山谷之人, 轻天下细万物而独往者也”,独往,也就是“独与天地相往来”,与自然大道化为一体。 山月已升,正可在照彻天地的澄光银辉中赏玩那清净无垢的潺潺山泉。而一切的一切,包括这月夜山中的逸兴,也都是为一时之间适己任心而已,正不必以此自高,正不必去考虑什么今日之我,千古后如何;亦如同我在今日,原不必去寻访古仙先哲然。古与今,真与伪, 是与非,物与我,无非是“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读者在谢客这种逍遥自在中则会感到诗人心中那业已变得 微漠了的幽愤悲哀。
  奇幻的景物,访古的 幽思,至玄的妙理,以及这一切之下的微漠的哀思,在诗中交融为一体,较之临川之前诸作来,此诗写得更为圆融,也表现出谢诗的一些新进境。
  全诗实分四个层次,其基本间架,仍是谢客所创的情景互转,曲屈以尽其意的写法,但层次间的过接,状景的方式已有所变化。如果说一、二层之间,三、四层之间,仍是用的以议论(或抒情)作顿束转接的老方法,那么二、三层之间,由登山到访仙却已泯去形迹,只由登山所生凌云之感,从意念上转入访仙,而“云烟”、“仿佛”对应,在气氛上若即若离,连中又有转折,以“升”与“绝”对照,拗入反一层意思,遂从圆润中现出拗峭之势。如果说“桂树凌寒山”,以“桂树”置“寒山”上,又加“凌”字点睛,以显示欣荣之致;“铜陵”一联 设色精致,动词“映”,“泻”,更贴切传神:都表现了谢客一贯的善写物状以 寄意的特点;那么二层的“险径”、“天路”一联,三层的“图牒”、“碑版”一联,四层的“乘月弄潺湲”,已将记行写景寓情完全揉合在一起写,绝无 芜累之病。 洗削繁丽,笔走轻越,是南朝至盛唐 王孟, 山水诗发展的总趋势,而这一趋势,在谢客后期作品中已自己起步了。
  此诗 用典的技巧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南州实炎德,桂树凌寒山”,“羽人绝仿佛,丹丘徒空筌”一居诗首,一居篇中,分用楚辞《 远游》“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及“时仿佛以遥见兮”、“仰羽人 于丹丘”。不仅切合即目之景,不啻似口出,且暗暗蕴有以屈子流放自比之意。但仙说空幻,儒家的屈子也并不能给诗人以解脱,于是一归于庄生独往之意。谢诗用典尤多庄、骚,佳句叠出;而像如此连用以寓意,且完全不落痕迹,又显出了后来杜诗用典的先兆。

作者简介

   谢灵运
  (385~433)晋宋间诗人。原籍陈郡阳夏(今 河南太康),生于会稽始宁(今 浙江上虞)。东晋名将 谢玄之孙,袭爵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出身名门,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为了摆脱政治烦恼,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诗歌大部分描绘了他所到之处,如永嘉、会稽、 彭蠡等地的山水景物。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从不同角度刻画自然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他的诗文大都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仍带有 玄言诗的尾巴。尽管如此,谢灵运以他的创作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 山水诗的地位。从此山水诗成为 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他成为 山水诗派的创始人。有《 谢康乐集》。

谢灵运像谢灵运像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