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古地磁年表(paleomagnetie time scale)、磁性地层年表(magnetostratigraphic timescale)。根据地球磁场极性倒转具有全球性和同时性的特点,结合相应岩石的同位素年龄测定数据,编制成过去地磁场极性倒转的时间序列。利用该极性倒转的时间序列,比照所要研究地层中实测得到的正向、反向极性条带的分布情况,可以确定相应岩石的年龄和对比地层,起到“年表”的作用。由于不同地质时期地磁场的极性倒转所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在一个长的以正向或反向极性为主的时期中,又有一些持续时间较短的极性倒转,因此又细分为一系列不同级次的地磁极性时间单位,如“极性巨时”、“极性超时”、“极性时”、“极性亚时”、“极性微时”等。目前比较系统、准确,又得到广泛公认并经常加以使用的是5百万年以来的地磁极性年表。该年表最初是由考克斯(A Cox)于1969年编制的,并得到第24届国际地质大会地层学委员会下设的地磁极性年表小组委员会推荐,作为标准年表使用了许多年。之后,该年表屡经修订,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于采用了修正后的钾一氩同位素衰变常数,曼金宁(E A Mankinen)和道尔林普尔(G B Dalrymple)1979年对考克斯1969年编制的年表进行了重要的修订。最近,坎迪(s C Cande)和肯特(D V Kent)又对该年表中的一些年龄数据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正(1995),使得这一年表更为准确和完善(见图)。该年表中包括4个极性时,它们自老而新分别为“吉尔伯特反向极性时”、“高斯正向极性时”、“松山反向极性时”和“布容正向极性时”。这些极性时都是以在地磁学研究领域中做出过重要贡献的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在每个极性时中,又都有一些持续时间较短的极性倒转,称为“极性亚时”。如在以反向极性为主的“松山反向极性时”中,就有贾拉米洛、吉尔萨、奥尔都维等正向极性亚时,而它们则是以最早发现这一极性倒转现象的地名来命名的。
1、地磁极性年表和古地磁定年
古地磁学的研究表明,地磁场起源于地球内部,并在地质历史时期发生了多次导致,极性转换具有全球一致性和等时性。岩石的剩磁能一定程度的记录地质历史时期地磁场变化的信息,通过测量岩石的剩磁特征便可重建地磁场极性倒转序列,通过对极性倒转进行定年便可以恢复地磁场极性倒转历史,综合全球的研究资料便可建立标准古地磁极性年表。目前广泛应用的古地磁极性年表有:(1)CK95年表,是Cande和Kent在1995发表的年表【Cande and Kent, 1995,见参考文献1】,是根据他们1992年发表的CK92年表修订而来【Cande and Kent, 1992,见参考文献2】;(2)GTS04年表,是根据2004年出版的《A Geologic Time Scale 2004》一书的总结,其中包含新近纪天文极性年表【见参考文献3】
磁性地层学(magnetic stratigraphy or magnetostratigraphy)是研究古地磁场极性转换序列在地层或岩石中的记录的一门学科。它是古地磁学、岩石磁学和地层学的交叉学科,是古地磁学在地质学中的应用之一。古地磁定年的基本原理便是通过对比所研究地层的极性序列与标准地磁极性年表,从而获得所研究地层的年代,磁性地层可作为全球范围内地层定年和对比的工具。
【以下内容见参考文献4】
按照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可将其发展大致归纳为3个阶段:(1)早期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到60年代末,主要基于火山岩剩磁测量和K/Ar测年建立了最近约5 Ma以来的地磁极性年表;(2)中期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基于大量海底磁异常条带相对宽度建立了中中生代以来完整的地磁极性年表;(3)现今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极性界限的天文调谐结果,正在构建高精度的天文极性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