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农业遗产等并称为世界遗产,是一项世界级水利专业类文化遗产项目。国际灌排委员会从2014年开始,每年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进行评选。
在那个即缺乏爆破材料和设备,更无现代测量仪器的情况下,黄氏先人就开始懂得用火烧水浇的原理开凿引水隧道。据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隧道水利工程。松岸洋的对面,还有一处黄氏先人开凿的“龙腰”水渠。这两处水利设施至今还惠及6000多亩的农田。
据黄氏族谱记载,1400年前,身为隋朝谏议大夫的黄鞠,目睹了炀帝的荒淫无道、奸佞当权,于是萌生了退隐田园的想法。一天,他终于带领家眷悄悄离开京城,一路向南寻来,到达霍童,见到霍地广袤,霍水如带,果然是理想中的桃源之地,于是决定在此开基立业。
古代,农业是开基立业的根本。黄鞠看上霍童是因为霍童溪南北两岸有着一片五六千亩的肥沃的三角洲。他更知道水是农业的命脉,要想推广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就必须先修水利。霍童溪的南岸大石一带有一大片的土地,虽然霍童溪水近在咫尺,但是由于岩岸较高,水资源无法利用。隔着一座山梁,霍童溪的第三大支流大石溪从那里经过。要利用大石溪中的水,就要挖断一条名叫“龙腰”的山梁。当时有人散布挖断“龙腰”就是要“斩代代官贵”。
黄鞠掷地有声:“只要能发万家香烟,不问代代官贵。”坚决把工程付出实施。相传由于工程之艰巨,黄鞠率乡众干了八九年时间,“龙腰”才被拦腰截断,凿出了一条一米宽、好几米深的水渠来。再从上游大石坑修上1公里的引水渠,水就引过了山梁。
在完成霍童溪南岸的水利工程后,黄鞠又开始着手北岸的水利工程。北岸地势虽然低平,但在当时没有大型提水机械的情况下,只能靠自流灌溉,这就必须选择一个可以提高水位的处所。经过勘察,黄鞠选中了“堵坪湖”,其距离松岸洋约15华里。15华里的明渠工程原本不是难事,难就难在有三四处的山岩挡路,非开凿隧道不可。据说,那时没有炸药,就连钢铁用具都非常落后,开凿隧道的办法就是将柴火放在石头上烧,等待烧到一定温度时,突然灭火,用冷水浇石,使岩石在急剧的热胀冷缩中爆裂,再用简单的工具一点一点的撬,就这样不知道过了多少时日,硬是将岩角的隧道打通。现存的隧道有七八十米长,宽约1米(人称度泉洞),最高的一个隧洞约2.5米。据说以前有几百米长。现在这个隧道已经没有用了,但是与其衔接的上千米的明渠还发挥着作用,今在隧洞旁建起一水泵站,可以直接将水从溪中抽上,依靠明渠灌溉松岸洋的数个村庄,3000多亩的田地。对于“度泉洞”这一隧道,有专家考证过,此在福建水利史上是首次发现,在中国水利史也是不可多见的。[1]
该工程位于宁德市蕉城区霍童镇,分为右岸龙腰渠、左岸琵琶洞渠系两个灌溉工程系统,左右岸两处灌溉工程渠系长十多公里,灌溉面积两万余亩。
2017年10月10日,该工程成功入选第四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宁德黄鞠灌溉工程是2017年福建省唯一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灌溉工程。
中国国家灌排委员会专家组认为,黄鞠灌溉工程是古代南方山丘区水利工程和民间自筹修建、政府指导管理的典范工程,具有较高的科技价值、文化价值、景观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
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副秘书长丁昆仑表示,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要建设工程量如此巨大的水利工程绝非易事,它将生态文明与人类精神文明有机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