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祖望集彙校集注

全祖望集彙校集注

品牌 上海古籍出版社
开本 32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 7532527506、9787532527502
出版日期 2000年12月1日
目录导航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全祖望集彙校集注》(上中下)主要包括:鲒崎亭文集、诗集、经史问答等八种,始其事者为现代著名版本学家、明史专家谢国桢刚主先生。

作者简介

全祖望(1705~1755) 清代学者、文学家。字绍衣,号谢山。鄞州(今浙江宁波)人。雍正七年(1729)贡生,三年后中举。乾隆元年(1736),荐举博学鸿词,同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即返里,后未出仕,专事著述。曾主讲于浙江蕺山书院、广东端溪书院。 全祖望上承清初黄宗羲经世致用之学,勤奋攻读,博通经史,为清代浙东史学名家。他"负气忤俗","其学渊博无涯□"(李元度《全谢山先生事略》)。全祖望尤多留意于南宋和晚明文献,虽贫病而著述不辍。他37岁时三笺《困学纪闻》,42岁时补辑《宋元学案》,45岁至48岁的晚年仍朝夕不倦地七校《水经注》。临终前还自编文集。 全祖望生活的时代,整个社会弥漫着一股空疏不实的学风,清初稽古洽闻之士,至康熙中叶凋零殆尽。鉴于当时学人多从事帖括之业或词章之学的弊病,他发出“求其原原本本,确有所折衷而心得之者,未之有也”(《鲒埼亭集·翰林院编修赠学士长洲何公墓碑铭》)的感叹。这一时期程朱理学占据学术主流,但那些自命为朱学的人,议论迂阔陈腐,只知“奉章句传注而墨守之,不敢一字出于其外”,结果形成“朱学反自此而晦”(《鲒埼亭集外编·横溪南山书院记》,以下书名省略)的局面。而社会上流行的陆王心学,则往往“高谈性命,直入禅障,束书不观,其稍平者则为学究,皆无根之徒耳”(《外编·甬上证人书院记》)。全祖望试图扭转这种学术风气,严厉批评宋元以来“门户之病,最足锢人”的弊端(《外编·杜洲六先生书院记》),确立了学贵自得、融会百家的治学宗旨。 全祖望学贵自得、融会百家的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堪称其一生的学术总结。他特别反对一味拾人牙慧、步人后尘,或墨守一家、囿于成说,从而失去自己独立思考的品性和学术创新空间的做法,赞誉元代吴澄的学术兼收朱熹、张载、吕祖谦、陆九渊之长,治学不墨守一家,而是“以求自得,不随声依响以为苟同”(《外编·城北镜川书院记》)。在他看来,自得之学当是汲取百家之所长,再经过自己悉心揣摩、加以融会,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真知。全祖望高度评价明代黄润玉的学术成就,将其与明代大儒陈献章相提并论。清初黄宗羲曾评价陈献章的学术“要归于自得”(《明儒学案·师说》)。在全祖望看来,黄润玉治学同样是“皆其心之所自得,而非浮虚剽袭之言”(《外编·黄南山先生传家集序》)。黄润玉“所以为朱学之羽翼者,正不在苟同也”(《外编·横溪南山书院记》)。全祖望还赞许宋代史蒙卿治学虽以程朱理学为宗主,却能够“独探微言,正非墨守《集传》、《章句》、《或问》诸书以为苟同者”(《外编·甬东静清书院记》)。可见自得之学、融会百家是全祖望治学所追求的一种很高的境界,其中闪耀着不立门户、不定一尊的思想光辉,充分表现出对前贤的尊重与继承。 全祖望把自己所主张的自得之学与两种虚假的“自得之学”区别开来,并对它们进行了批判。其一,脱离真知的“自得”。他指出:“正献之言有曰:‘学贵自得,心明则本立。’是其入门也。又曰:‘精思而得之,兢业以守之。’是其全力也。槐堂弟子多守前说,以为究竟,是以稍有所见,即以为道在是,而一往蹈空,流于狂禅。”(《外编·城南书院记》)这种“稍有所见,即以为道在是”的“自得”,实质是蹈虚空言,被全祖望斥为游谈无根之学。他引宋元之际王柏之言,对这种“自得”的实质与危害作了深刻揭露,指出“孟子之所谓自得,欲自然得于深造之余,而无强探力索之病,非有脱落先儒之说,必有超然独立之见也。举世误认自得之意,纷纷新奇之论,为害不少”(《宋元学案·北山四先生学案》)。其二,以他人之见矜为“自得”。宋代昆山卫湜荟萃百家,纂成《礼记集说》一百六十卷。是书采撷广泛,但作者不置一语于其中。对此,卫湜自己坦言:“他人著书,惟恐不出于己。予之此编,惟恐不出于人。”全祖望对这种诚实态度倍加赞许,认为是“至哉言乎!世之狗偷獭祭以成书,矜为自得,或墨守一家坚辟之学者,其亦可以已矣夫”(《外编·跋卫栎斋礼记集说》),给那些以掠人之美为“自得”的无耻之徒敲响了警钟。 针对以上两种积弊,全祖望提出“躬行”实践的主张。他认为既然有蹈空虚说之存在,则“论人之学,当观其行,不徒以其言”(《外编·碧止杨文元公书院记》),强调不能仅据其人之言而论其学,应当在实践中对其学说进行考察。自得之学,必须验之于躬行,“苟非验之躬行,诚无以审其实得焉与否”(《外编·石坡书院记》)。通过躬行实践,则狂禅之自得就不攻自破了。这种精神,渗透在全祖望一生的学术实践之中。他为黄宗羲辑补《宋元学案》,堪称是贯彻其学术宗旨的典范。全祖望对《宋元学案》的续修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有所增补。《宋元学案》共有91个学案,其中属于全祖望增补的共计32个,凡33卷,约占全书所立案卷的三分之一。经他增补之后,宋元学术的主流与支流均得到充分反映,学术思想发展的面貌更为全面。二是对黄宗羲的原本加以“修定”、“次定”、“补定”,考订其中的失误。全祖望不为黄宗羲的失误隐讳,明确地指出原书中存在的不足,在各学案中不存门户之见,客观叙述各家各派学术利弊得失,达到了融会百家的目的。三是完善了学案体例。全祖望将史“表”运用到学案体裁之中,每一学案内先立《学案表》以揭明学术源流,这是一个创举;同时增订并精心撰写《序录》,概括评价各派学术。他在对待各学派的态度上比黄宗羲更为开放,持论往往较黄宗羲更为博大平恕。经过全祖望续修的《宋元学案》,不仅成为中国学术史著作成熟的标志,而且反映出融会诸说、不定一尊、注重独创的治学精神,深为学者所推崇。除此之外,全祖望七校《水经注》、三笺《困学纪闻》的学术实践,也是对其学贵自得、融会百家治学思想的最好注解。正因为如此,全祖望对于清代学术风气的转变所起的作用至为关键,而他的思想认识以及学术见解,对于今天的学者治学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全祖望写了不少传记散文。碑铭如《忠介钱公第二碑铭》、《二曲先生窆石文》、《亭林先生神道表》、《梨洲先生神道碑文》、《前侍郎桐城方公神道碑铭》、《厉樊榭墓碣铭》等,是记叙清代重要人物和学术文艺的重要文章。传论如《庄太常传》、《陈同甫论》、《明庄烈帝论》,记序如《浦阳江记》、《梨洲先生思旧录序》,简帖如《心丧□子答鄞令》,以及其身后门人所编文集《外编》中的《初查白先生墓表》、《梅花岭记》、《华氏忠烈合状》、《屠董二君子合状》、《江浙两大狱记》等文,也都不是寻常之作。但全祖望某些持论也有偏激之处。他的文章不拘成法。有人讥其对古文"粗识藩篱","叙述不中律度"(谭献《复堂日记》)等等,其实是忽视内容、过于推敲形式的批评。全祖望的诗歌多注意评骘人物,表彰忠义,但嫌议论过多,笔较质直。 撰《鲒□亭集》38卷,《外编》50卷,《诗集》10卷。另有《汉书地理志稽疑》6卷,辑补《宋元学案》100卷,《全校水经注》40卷并补附4卷。

图书目录

出版说明谢序蒋序序例鲒埼亭集内编鲒埼亭集外编经史问答鲒埼亭诗集句余土音孔子弟子姓名表汉书地理志稽疑甬上族望表附录集外文传记序跋题辞轶事其它本书校注所据各本题识后记

文摘

长白山姜茫茫,飞席结岱宗,万古表东方。惮旧为愠所导原,说见应随啦叹,于此悟古人情、当面合一之胃朱果之祥自吴苍,笃生圣人工八十三姓附以昌。会明政,渐不纲,至孝大复雠,义师何堂堂。事见汰趄曝。抚顺一鼓崩角降,桓桓杜与刘,老罢未可当,竟不支,喋血成濠骨成冈,遂日辟百里,开门烽火昕夕忙。中原党祸正披猖二大东士小东国论狂,谁知帝星朗,【校】阳本多二朗气乃在大东荒。时有大、小东之说二大东气阳柬宫也兰小东气畴也。未几东事起。况自隳长城二刚熊后袁横被戕,日益溃裂无完疆。圣人念民力,欲以和媾罢戎行。嗟明尚自大,往复徒涛张,欲仍龙虎节,而臣视兴皇。事见汰淙肤绿。命则不受,谋则不臧,重围困,四度致,长驱直达淮之阳,援兵十八万,逡巡晋州旁。事见叹。【阳注】睡汇。始叹天所兴,莫能婴其错。太史曰可矣气犹然谦让谓未遑.堪军长白下,有待始垂裳。

后记

一九四六年秋,范文澜同志和杨秀峰同志顺便叫我到上海来,为北方大学采购图书。因为我避地上海,生活无着,叶揆初世丈介绍我在河南路一家私营银行中充当秘书,写些为人作嫁的应酬函件,没有什么事情。我就在一角小楼的办公桌上开始我的写作工作,我曾写了睛沏陈毗硫队烤。写完了之后,叶揆初世丈又借给我合众图书馆所收藏严我斯《元照》、杨秋室《凤苞》诸家所批注的全祖望鲒崎亭集内外编,内容分量很大,费了两年的力量,初步钞写完毕。一九四九年春北平解放了,我回到那裹。一经过学习二厄年十月分配到天津南开大学任教。一九四九年冬到上海来还书的时候,懔暸彻世丈已经归道山丫,不胜人琴之感。原书交还给颅廷龙先生。在这裹要说的是,我这些写作,不是出于象牙之塔,而是写于十里洋场的十字街头。

序言

浙东是我国传统的素负盛名的文化之邦。宋代,一个与理学相对立的匣保学派曾在那裹诞生。到清初,在那裹又兴起了一个以广奁、嚆嘶庆、嚆嘶旧等为代表的新的匝保学派,主张钻研史籍,通经致用,在史学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佺加皿憧是新的惴阳《学派中稍后的代表人枷气他素负民族气节,陈慨激昂,不畏强御;在雍正、乾隆严酷统治、文网日密、文字狱不断发生的条件下,他勇敢地写作床末和南明志士的历史,以其进步的学术思想给后代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文化遣产。
全祖望字绍衣,号谢山,学者称谢山无住,牒删舡恸县人。他生于烬四十四年《一七○五年》,卒于乾隆二十年《一七五五年》。他成长为清代卓越的史学家,并不是偶然的。他有很深的家学渊源,自己又勤奋努山信乡贤、浙东学派老一辈的代表人物喷田仪、嚆嘶同等给了他很大的影响。他自幼就仰慕他们的学识,长大后积极从事宋明历史和进步学术思想的研窍他在陇隆元年(一七三六年》考中进士,点了翰林,任翰林院庶吉士之职,很有才名。当时的学者隆、体奁都很器重他。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