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财政

地方财政

中文名 地方财政
目录导航

基本简介

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地方政府与所属或所辖区内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居民之间以及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我国地方财政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县(市、自治县、市辖区)、乡(镇)三级财政组成。在地方财政体系中,省级财政是主导,城市财政是支柱,市辖区、县、乡(镇)财政是基础环节。各级地方财政是同级地方政府执行其职能的财力保证,通过地方政府的预算筹集财政收入,分配财政支出。

主要职责

在中国主要是:

①为国家筹集财政资金。地方财政是国家财政的基础,担负着既为中央财政筹集资金又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事业发展筹集资金的双重任务。地方组织的财政收入,除按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留取一部分作为地方财政开支外,其余上缴中央财政,由中央财政统一安排使用。

②为地方政府实现国家政治经济任务提供财力保证。地方政权是国家政权的基础,它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在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战略目标。地方财政为实现地方政权的职能服务。

③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地方财政根据财政预算管理的划分,在完成上缴中央财政任务之后,要用自己支配的财政资金,发展地方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④对财政资金的运用进行监督。地方财政根据政策和财政制度对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活动及财政纪律的遵守情况,进行事前和事后监督,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

⑤编制地方各级预算和决算,审查所属各部门、各单位的财务会计预算和决算报表,汇编本地区的总预算草案和决算草案,经同级政府审查后,报立法机构批准,并逐级汇总上报财政部。

财政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管理体制分为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辖市(自治州、直辖市辖区)、县(自治县、市、旗)和乡(镇)五级政权,按照一级政权一级财政的原则,地方财政是由省级财政、省辖市级财政、县级财政和乡级财政四级组成。地方财政受各级人民政府领导,同时在业务上受国家财政部的指导和宏观调控。

职权范围

在中国,地方财政有权在国家核定的预算和划分的收支比例范围内,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和地方财力,对本地区总预算进行统筹安排,适当调剂;有权直接分配和使用本地区的机动财力,如地方预备费、支出结余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等,用于本地区经济和文化建设事业;有权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政策、法令、制度,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地区的具体执行办法和实施细则。

收入支出

在中国,主要形式是以国家政权所赋予的权力为依据的课税和以生产资料所有者身份参与的利润分配。中国财政收入的类型有工商税收类、关税类、农牧业税和耕地占用税类、国营企业所得税类、国营企业调节税类、国营企业上缴利润类、国营企业计划亏损补贴类、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类、国家预算调节基金类、专款收入类、国营企业承包收入退库类、预算调拨收入类和其他收入类等。

地方财政收入的筹集,主要依靠地方各级财政和税务部门组织入库。中国的财政管理体制规定,地方各级财政收入由地方自行组织征收,但涉及全国性财政、财务、税收制度则由中央统一制定下达。

在中国,地方财政支出由各种不同用途的项目构成。

①按经济性质可分为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两大类。生产性支出是指与社会生产直接有关的各项支出,主要包括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发展农业支出等;非生产性支出是指与生产无直接关系的支出,主要包括非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社会文教科学卫生支出、行政管理和公检法支出等。

②按财政支出与再生产的关系可分为积累性支出、消费性支出和补偿性支出三大类。积累性支出是指用于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积累的支出,包括上述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的全部内容和非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消费性支出是指用于社会共同消费的支出,主要包括文教卫生等非生产部门的公用经费、人员经费支出;补偿性支出是指补偿企业生产资料消耗的支出。

③按财政支出的用途可分为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简易建筑费、地质勘探费、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工业交通等部门的事业费、商业部门事业费、城市维护费、城镇青年就业经费、社会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其他部门事业费、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事业费、行政管理费、公检法支出、价格补贴支出、债务支出、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支出、专款支出、其他支出等。

中国地方财政的支出形式,主要有无偿拨款与财政信用两种。无偿拨款形式即财政拨款,主要用于保证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行政管理费和价格补贴等开支需要。财政信用是为了加强用款单位的经济责任、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而采用的财政支出形式,主要用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部门、单位所需要的资金。这些部门和单位,能够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创造产品和价值,具有偿还贷款的能力。财政信用在性质、资金来源、贷款条件等方面都与银行贷款有原则的区别,是财政资金的信贷管理形式,属于财政分配中一种新的支出形式。

预算资金

中国地方政府根据国家财政、财务制度,由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事业单位自提自收、自行支配,不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的财政资金,是地方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财政部门管理的预算外资金,包括各项附加收入,地方财政集中的企业事业收入,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养路费收入、学校基金、咨询服务收入及其他有关资金。

预算外资金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因地制宜地解决专项支出的资金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可以根据预算外资金具有的特定用途,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自行安排使用这部分资金,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企业留用的更新改造资金和大修理基金,是企业进行固定资产简单再生产资金的基本来源。②更好地调动各方面增收节支的积极性。由于预算外资金是由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自收自支的资金,多收了可以多支,节约了可以办更多的事情。因此,预算外资金的设置,可以起到促进地区、部门和单位更加关心组织收入和节约支出的作用。③弥补国家预算资金的不足。国家预算承担了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和行政管理等各方面资金供应的艰巨任务,预算资金的供需矛盾是始终存在的。在一定条件下,预算外资金在弥补国家预算资金的不足,解决预算资金的收支平衡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地方企业财政

近日,山东省2012年地方企业财政贡献百强榜出炉,成立仅两年多的山东能源集团以上缴税费181.72亿元位列榜首,成为对山东财政贡献最大的企业。

2012年,我省上缴税费100亿元以上的地方企业2户,较去年增加1户;50亿元以上企业5户,较去年净增1户,其中,新增山东魏桥创业集团、山东重工集团,山东钢铁集团位次后移,由去年的54.73亿元减少为49.13亿元。位居前五名的山东能源集团、兖矿集团、青岛啤酒集团、山东魏桥创业集团、山东重工集团上缴税金占全省地方企业上缴税金总额的24.3%。

相关资讯

财政部近日发文敦促地方财政部门提速财税改革,提出八个方面的改革重点,包括明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进一步减少财政行政审批,创新财政资金管理方式,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加快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安排,依法组织财政收入,加快支出预算执行和增加公共服务供给。

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增收难度加大的情况下,加快财税改革步伐,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缓解财政压力,就成了非常重要的工作。关键是地方财政应当改什么、在哪些方面改,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要想通过改革杀出一条新路,难度很大。

很显然,改“土地财政”,是地方财税改革须首先解决的难题。要知道,地方财政今天的困局,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在地方政府已经负债累累的情况下,如果再不对“土地财政”进行改革,把地方政府从“土地财政”的泥潭中拉出来,政府的信用危机将随时有爆发的可能。纵然通过债务置换的方式将风险后延,也难免新的风险出现。

地方财政地方财政(8)   需要改革的第二个方面,毫无疑问是预算的随意性。从1994年实行分税制到现在,财政收入大幅增长,但财政压力依然存在,原因何在?就是预算的刚性不强、随意性太强,多数地方的预算成了摆设。在财政收入增长这么多的情况下,公共事业、公益事业、民生等方面仍然投入严重不足,钱都到哪里去了,可能是一笔永远也算不清的账。

都说财政支付压力越来越大了,财政收支矛盾越来越尖锐了。听起来有道理,分析一下绝非如此。实际上,在现行财政账本中,能够腾出来的资金仍然很多,只是预算被固化了,成了政府领导和部门的既得利益,动不了,也没法动。如果不改革,不把预算法作为财政资金管理、分配和使用的最高法则,而是预算由人来决定,由个人意志来决定,财税改革就会成为一句空话。[1]

如果能够解决好预算的刚性问题,接下来需要改革的方面,就是盘活财政存量资金。财政到底有多少存量资金,财政部门、地方都会说没有,都说入不敷出。但是,每到年底,突击花钱的问题就会出现。到底是真紧还是假紧?为什么会出现突击花钱的问题?难道真的只是资金拨付的进度问题吗?显然,这不实事求是。退一步讲,就算这个原因属实,也应当有一个盘活存量的问题。

所以,如何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也应当是地方财税改革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只有把财政存量资金盘活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才能提高,财政困难才能得到缓解。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如何改革征收机制。其中重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税收征管,二是各种收费。对前者来说,“不攀比”是最急需改革的方面。因为,在地区与地区的攀比思想下,依法征收往往被搁置。改革攀比思维,让地区与地区之间不要攀比,是确保财政收入按规律增长、依法征收最重要的方面。对收费来说,政府必须控制,必须减少。再不降低企业和居民负担,经济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企业的负担会越来越重。

总之,对地方财税改革,既要确定时间表,更要制定路线图,尤其要适合地方特点,提出更具有可操作性、更紧迫的改革重点。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