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鹡鸰(学名:Motacilla flava)为鹡鸰科鹡鸰属的鸟类。分布于古北区、阿拉斯加、埃及、非洲、印度、亚洲、台湾,包括中国大陆的中国东南部地区至新疆、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中等体型(18厘米)的带褐色或橄榄色的鹡鸰。似灰鹡鸰但背橄榄绿色或橄榄褐色而非灰色,尾较短,飞行时无白色翼纹或黄色腰。亚种各异:较常见的亚种simillima雄鸟头顶灰色,眉纹及喉白;taivana头顶橄榄色与背同,眉纹及喉黄;tchutschensis头顶及颈背深蓝灰,眉纹及喉白;macronyx头灰,无眉纹,颏白而喉黄;leucocephala头顶及头侧白;plexa头顶及颈背青石灰色;melanogrisea头顶、颈背及头侧橄榄黑。非繁殖期体羽褐色较重较暗,但三四月已恢复繁殖期体羽。雌鸟及亚成鸟无黄色的臀部。亚成鸟腹部白。虹膜-褐色;嘴-褐色;脚-褐至黑色。
栖息于低山丘陵、平原以及海拔4000m以上的高原和山地。常在林缘、林中溪流、平原河谷、村野、湖畔和居民点附近活动。
习性:多成对或成3~5只的小群,迁徙期亦见数十只的大群活动。喜欢稻田、沼泽边缘及草地。常结成甚大群,在牲口及水牛周围取食。停栖在河边或河心石头上,尾不停地上下摆动。有时也沿着水边来回不停地走动。飞行时两翅一收一伸,呈波浪式前进行。常常边飞边叫,鸣声‘唧、唧’。迁徙:在我国东北和西北为夏候鸟,其他为冬候鸟或旅鸟,随亚种和地区而不同。每年春季4月初迁来我国,秋季10~11月。食性:主要以昆虫为食,多在地上捕食,有时亦见在空中飞行捕食。食物种类主要有蚁、蚋、浮尘子以及鞘翅目和鳞翅目昆虫等。叫声:群鸟飞行时发出尖细悦耳的tsweep声,结尾时略上扬。鸣声为重复的叫声间杂颤鸣声。并非直线飞行,而是一上一下地飞行,行走时尾巴会不断上下摆动。
常见的低地夏季繁殖鸟、冬候鸟及过境鸟。亚种plexa,angarensis,simillima,beema及tschuschensis繁殖于西伯利亚东部,但迁徙时见于中国东部省份。simillima也经过台湾。macronyx繁殖于中国北方及东北,越冬在中国东南及海南岛。leucocephalus繁殖于中国西北部,越冬在喀什地区。melanogrisea繁殖于新疆西部天山及塔尔巴哈台山。taivana迁徙经中国东部,越冬在中国东南部、台湾及海南岛。
繁殖于欧洲至西伯利亚及阿拉斯加;南迁至印度、中国、东南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及澳大利亚。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河边岩坡草丛和潮湿的塔头甸子中的塔头墩边上,偶尔也见在村边居民柴垛中营巢,巢隐蔽甚好。巢呈碗状,主要由枯草茎叶构成,内垫有羊毛、牛毛和鸟类羽毛。巢的大小为内径6~7cm×7~8cm,外径9~10cm×11~12cm,巢高6~7cm,深5~6cm。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最早在5月初即见有产卵的,大多在5月中下旬开始产卵,每天产1枚,每窝产卵5~6枚,多为5枚。卵灰白色,其上被有褐色斑点和斑纹,卵的大小为14~15mm×19~21mm,重1.9~2.2g。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4天。雏鸟晚成性,刚孵出时雏鸟除头顶、肩和腰有少许灰黄色绒羽外,其他全赤裸无羽,两眼紧闭,通体肉红色。雌雄亲鸟共同育雏,每日有两个喂食高峰。一次在9:00~10:10,每小时喂食达16次;一次在16:00~17:00,每小时约14次。雏鸟留巢期14±1天。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