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米亚大主教区是条顿骑士团国辖下拥有自治权的大主教区,大主教也是骑士团的成员,直到15世纪初,历任大主教都保持对骑士团的忠诚。1410年,骑士团在格伦瓦尔德战役战败,于1411年与波兰-立陶宛联盟签订了《第一次托伦和约》,向对方赔付大额赔款。为了支付赔款,条顿骑士团在国内增加税收。最后,骑士团的政策和加税行为导致了内部部分成员的反对和普鲁士联盟在1440的反抗。
普鲁士联盟最终与波兰国王卡齐米日四世结盟,并发动了“十三年战争”(1454-1466)。瓦尔米尔大主教Paul von Legendorf在战争的最后一年加入了普鲁士联盟(1466)。
《第二次托伦和约》划出西普鲁士部分城市成立附属于波兰王国的普鲁士王国,瓦尔米亚大主教区保持其原有特权。[1]
1467年,瓦尔米亚大主教区拒绝接受波兰国王卡齐米日四世任命的主教,另选Nicolaus von Tüngen为大主教。这件事引发了双方的冲突,大主教Nicolaus von Tüngen得到条顿骑士团和匈牙利国王马加什一世的支持。1478年,波兰国王卡齐米日四世入侵瓦尔米亚,围攻布劳恩斯堡。[1]
1479年签订的《第一次彼得库夫和约》结束了战争。和约规定,波兰国王卡齐米日四世接受Nicolaus von Tüngen担任瓦尔米亚大主教,并确认了大主教区的若干特权;大主教确认波兰王国对瓦尔米亚的所有权,要求教会只能选择“波兰国王属意的”人选作为大主教,瓦尔米亚人必须效忠于他。
然而,10年后另一位大主教Lucas Watzenrode重新挑起了瓦尔米亚教会与卡齐米日四世的冲突。瓦尔米亚主教区直接得到教皇批准获得免税地位,从属于格涅兹诺大主教区的管辖,但在政治上,瓦尔米亚地区仍属于波兰王室所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