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底,正在进行卫国战争的苏联空军已完全取得了制空权,航空工业部门开始着手研制比里-2飞机飞得更快、更远的运输机和旅客机。 伊柳申设计局当时正在研制装柴油发动机的双发旅客机伊尔-12,1944年确定换装汽油发动机。
伊尔-12采用全金属下单翼结构,起落架为前三点式,发动机功率较大并装有二级增压设备,还安装了仪表飞行、高空飞行、跳伞及防火防冰设备。客机内安装了暖气、隔音、通风设备。 1945年8月15日,伊尔-12首飞,1946年通过国家验收试飞,作为里-2后继机投入批生产,1947年开始在苏联国内民航航线上使用。 伊尔-12在40年代后期和50年代前期是高空飞行性能较好的运输机,作军用运输机时可空运或投兵员、轻型装备。 改型包括:伊尔-12B客机、伊尔-12T货机、伊尔-12D军用武装型运输机。到1949年停产,各型累计生产了663架[1]。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迫切要求加强空投能力。但当时能使用的高空运输机仅有9架C-46,空投能力远不能满足部队需要。空军向中央建议订购苏联运输机。 经毛泽东批准,周恩来于1950年9月16日致电苏联,提出订购42架伊尔-12运输机。其中训练用飞机12架,训练用的12架飞机于11月中旬运到,而剩余的30架飞机和备份器材则在12月底到达中国。该批飞机分别于1950年11月和1951年初到货。 1956年3月,伊尔-12成功试飞北京-拉萨航线。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这次核试验中,空军先后出动伊尔-12等14架次飞机,完成了空中运输、烟云取样等任务。[2]伊尔-12还被作为航测飞机,1975年7月10日~11月28日间,空13师伊尔-12飞机执行了东海航空磁测任务。1986年全部伊尔-12退役。
伊尔-12型飞机采用前三点式起落架,比里-2型飞机更便于操作;机上装有功率较大的发动机,比里-2型飞机飞得更高、更快;还装有较完善的导航设备和除防冰设备,有利于在复杂气象条件下飞行。
翼展31.7米,机长12.31米,机高7.8米,翼面积103平方米;空重11100公斤,载重2615公斤,正常起飞重量1680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17250公斤,载油量4150公升(6个油箱)。 6000公升(10个油箱);最大速度407公里/小时(高度2060米),巡航速度340公里/小时,爬升率7.3米/秒,爬升到3000米所需时间12分8秒,实用升限8950米,绝对升限9040米,最大续航时间10小时,最大航程2200公里(6个油箱)、3300公里(10个油箱),起飞滑跑距离500米,着陆滑跑距离700米;动力装置为2台Ash-83FN双排气冷星形14缸活塞发动机,配AV-9Y-91型四叶自动变距螺旋桨,单台起飞功率1850马力,1965年以后逐步换装国产活塞8丙型(代号651丁)发动机并配J7-G5(AB-50)螺旋桨,单台起飞功率1850马力。
1946 年,第一架旅客机伊尔-12试制成功。它装有两台 AIII-82ΦH活塞式发动机,有27~32 个客座。接着,该局又研制了伊尔-14运输机。这两种飞机的质量都很好,曾在苏联民航和空军中广泛使用,世界上先后有20多个国家购买了这两种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