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为学校题写汉文校名学校肇始于1985年设立“康定民族师范专科学校”,同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 邦为学校题写了汉文校名。
1986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十世班禅大师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为学校题写了藏文校名。
1992年,学校更名为“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4年,甘孜州农业学校、甘孜州财经学校整合并入。
200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升格为四川民族学院。
2013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资格。
2015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四川民族学院是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位于情歌的故乡四川省康定市姑咱镇,由原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改建而成。学校环境优美,年平均气温18℃,气候宜人,是省级“园林式校园”。
截至2017年9月,学校分为A、B两个校区(共计6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近25万平方米,位于康定市姑咱镇,其中A校区为老校区(原康定师专校址),B校区为学校升本拓展校区(原州农校、州财校校址)。
学校设有党群、行政、教辅部门18个,二级学院14个,科研机构1个,举办有27个本科专业、12个专科专业和少数民族本专科预科,涵盖文学、理学、教育学、管理学、法学等多个学科门类,是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稳步发展教师教育专业,积极发展地方经济社会的应用型民族本科高校。
学校以服务甘孜藏区和四川民族地区为己任,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把学院建成四川民族地区的“一个基地”(四川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两个中心”(四川藏区现代教育与信息技术示范推广中心、康巴文化研究中心)。
四川民族学院整体搬迁新校区工程选址在泸定新城田坝片区,预计2020年建成投入使用。
2014年度全院参加评估与奖励的专著7部,编著13部(其中主编11部、参编2部)、教材3部(其中主编2部、参编1部);论文456篇,其中发表于B类期刊11篇(其中SCI文章2篇、EI文章5篇、ISTP文章2篇、ISSHP文章2篇)、C类期刊21篇(其中CSSCI文章8篇、CSCI文章2篇)、D类期刊42篇、E类期刊378篇、F类期刊4篇。
2013年度全院参加评估与奖励的专著5部,编著11部(其中主编5部、参编6部)、教材9部(其中主编2部、参编7部);论文486篇,其中发表于B类期刊14篇(较2012年增长133%)、C类期刊16篇(较2012年增长60%)、D类期刊45篇(较2012年增长32%)、E类期刊403篇、F类期刊8篇。
2012年度全院参加评估与奖励的专著5部,编著9部(其中主编6部、参编3部)、教材7部(其中主编4部、参编3部);论文613篇,较2011年增长38%,其中发表于B类期刊6篇、C类期刊10篇、D类期刊34篇、E类期刊549篇、F类期刊14篇。
2011年度全院参加评估与奖励的专著2部、译著1部、主编编著3部、参编编著2部、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4部;论文445篇,其中发表于B类期刊3篇、C类期刊13篇、D类期刊32篇、E类期刊390篇、F类期刊7篇。
2010年度全院参加评估与奖励的专著、编著、教材8部;论文332篇,其中发表于B类期刊1篇、C类期刊3篇、D类期刊19篇、E类期刊301篇、F类期刊8篇。
2009年度全校共出版专著、编著、教材9部,其中4部由学校资助出版;发表论文255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篇,发表于核心期刊的论文18篇,省部级期刊的论文131篇,地区级期刊的论文100篇,各类期刊增刊的论文4篇。全年受理申报项目55项,其中19项已经批准立项:教育厅研究基地科研项目10项,甘孜州科技局项目1项,校级项目8项;完成科研项目12项,其中教育厅课题7项,校级课题5项。全年获奖成果6项。其中:省部级著作三等奖1项、地区级著作三等奖地(厅)级著作三等奖1项、地(厅)区级论文二等奖1项、地(厅)区级论文三等奖3项。 全校共获得地区级著作一等奖1项,地区级著作二等奖1项。
领导关怀(6)2010年经学院研究决定,将原藏学研究室改建为“康巴发展研究中心”,同时以教学院系为依托,建立了“康巴藏文化研究所”等10个研究所。
机构名称 | 管理单位 |
康巴发展研究中心 | 四川民族学院 |
康巴藏文化研究所 | 藏学学院 |
康巴特色生物研究所 | 农学院 |
康巴民族政策与法学研究所 | 法学院 |
康巴旅游研究所 |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康巴民间歌舞艺术研究所 | 音乐舞蹈学院 |
康巴方言与民间文学研究所 | 文学院 |
康巴民族经济研究所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康巴民间体育研究所 | 体育学院 |
康巴民族教育研究所 | 教育科学学院 |
康巴美术研究所 | 美术学院 |
机构名称 | 管理单位 |
康巴发展研究中心 | 四川民族学院 |
康巴藏文化研究所 | 藏学学院 |
康巴特色生物研究所 | 农学院 |
康巴民族政策与法学研究所 | 法学院 |
康巴旅游研究所 |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康巴民间歌舞艺术研究所 | 音乐舞蹈学院 |
康巴方言与民间文学研究所 | 文学院 |
康巴民族经济研究所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康巴民间体育研究所 | 体育学院 |
康巴民族教育研究所 | 教育科学学院 |
康巴美术研究所 | 美术学院 |
四川民族学院图书馆(3)四川民族学院图书馆分为A、B区两馆,馆舎面积近1.5万平方米。馆内藏书以社科文献为主,重点突出民族特色,注重收集地方民族文献资料,馆内纸质文献总藏量约95万余册,电子图书46万余种,多次被评为“四川省高等学校先进图书馆”。作为甘孜州最大的图书馆,为康巴地区乃至藏区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构建面向整个康巴地区的文献资源及信息服务中心,为康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文献信息保障。[7]
图书馆购有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库客(KUKE)数字音乐图书馆、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就业培训)、OFB外文文献库、银符考试模拟题库、康巴文化特色数据库、环球英语多媒体资源库、超星电子图书、超星学术视频、超星读秀知识库等数字资源。
康巴文献馆于2006年5月建成,是康巴地区第一个为“康巴文化”研究提供专门服务的资料基地。藏书涉及康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历史、宗教等各类康巴文献资料两万余册;珍藏有被誉为“藏文化大百科全书”、“雪山下的宝库”德格印经院的《甘珠尔》、《丹珠尔》藏文大藏经以及各种文集类、丛书类、综合类全套珍贵藏文资料1300余函。康巴文献馆藏资料包括康巴地区的藏文资料和汉文资料,各种正式出版物和内部资料,各种现代印刷图书和传统雕版印刷资料。[8]
校园风光(8)《四川民族学院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创办的学报类正式期刊。现为季刊,16开,88页,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674-8824,国内统一刊号CN51—1729/G4。 开设有康巴学、民族研究、作家作品研究、经济研究、教育教学研究、语言学研究、法学研究、历史研究、图书情报研究等栏目。
学报以“康藏研究”为特色。自创刊发以来,相继开设有“民族研究”、“康藏研究”等专题栏目。随着康巴学的兴起,2005年第一期开始将“康藏研究”栏目改为“康巴学”、“藏学”两个栏目。“康巴学”栏目现已成为了康巴学研究的主要阵地,得到了省内外相关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的关注与支持,相继发表了石硕、霍魏、杨嘉铭、任新建、曾国庆、李绍明等许多著名专家学者的学术论文。
截至2017年9月,学校设有藏学学院、外国语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理工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美术学院、文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农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体育学院、预科教育学院等14个二级学院;开办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法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旅游管理、美术学、音乐学等27个本科专业,会计、计算机应用技术、语文教育、数学教育、体育教育、美术教育、音乐教育等12个专科专业。
序号 | 专业名称 | 修业年限 | 学位授予学科门类 | 师范标识 |
1 | 汉语言文学 | 四年 | 文学 | J |
2 |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 四年 | 文学 | J |
3 | 英语 | 四年 | 文学 | J |
4 | 思想政治教育 | 四年 | 法学 | S |
5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四年 | 理学 | J |
6 | 旅游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
7 | 法学 | 四年 | 法学 | |
8 | 体育教育 | 四年 | 教育学 | S |
9 | 音乐学 | 四年 | 艺术学 | J |
10 | 美术学 | 四年 | 艺术学 | J |
11 | 学前教育 | 四年 | 教育学 | S |
12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四年 | 工学 | J |
13 | 园艺 | 四年 | 农学 | |
14 | 动物医学 | 四年 | 农学 | |
15 | 行政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
16 | 财务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
17 | 政治学与行政学 | 四年 | 法学 | J |
18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四年 | 教育学 | |
19 | 视觉传达设计 | 四年 | 艺术学 | |
20 | 环境设计 | 四年 | 艺术学 | |
21 | 历史学 | 四年 | 历史学 | J |
22 | 秘书学 | 四年 | 文学 | |
23 | 人力资源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
24 | 网络与新媒体 | 四年 | 文学 | |
25 | 小学教育 | 四年 | 教育学 | S |
26 | 物理学 | 四年 | 理学 | S |
27 | 舞蹈学 | 四年 | 艺术学 | J |
序号 | 专业名称 | 修业年限 | 学位授予学科门类 | 师范标识 |
1 | 汉语言文学 | 四年 | 文学 | J |
2 |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 四年 | 文学 | J |
3 | 英语 | 四年 | 文学 | J |
4 | 思想政治教育 | 四年 | 法学 | S |
5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四年 | 理学 | J |
6 | 旅游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
7 | 法学 | 四年 | 法学 | |
8 | 体育教育 | 四年 | 教育学 | S |
9 | 音乐学 | 四年 | 艺术学 | J |
10 | 美术学 | 四年 | 艺术学 | J |
11 | 学前教育 | 四年 | 教育学 | S |
12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四年 | 工学 | J |
13 | 园艺 | 四年 | 农学 | |
14 | 动物医学 | 四年 | 农学 | |
15 | 行政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
16 | 财务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
17 | 政治学与行政学 | 四年 | 法学 | J |
18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四年 | 教育学 | |
19 | 视觉传达设计 | 四年 | 艺术学 | |
20 | 环境设计 | 四年 | 艺术学 | |
21 | 历史学 | 四年 | 历史学 | J |
22 | 秘书学 | 四年 | 文学 | |
23 | 人力资源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
24 | 网络与新媒体 | 四年 | 文学 | |
25 | 小学教育 | 四年 | 教育学 | S |
26 | 物理学 | 四年 | 理学 | S |
27 | 舞蹈学 | 四年 | 艺术学 | J |
师资概况
截至2022年3月,学校有教职员工88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8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320余人。[1]
学校英才
教授名录
郭庆义、凌立、詹先友、林俊华、阿绒甲措、麦波、罗春林、冲尼绕吉、蒋超、唐德华、夏龄、赵勇、刘家彬、拉都、曾雪玫、杜明义、陈渝、罗成、阳源、康亮芳、严勇、叶晓彬、谢学强、张春、刘成萍、安静、韦孟芬、韩春燕、周正龙、王远明、邓发明、周德荣、沈群英、捌马阿末[9]
学院行政大楼截至2017年9月,学校先后建成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2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2个、省级“卓越计划”项目2个、省部级教改项目3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10][11][12][13][14][15][16]
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民族学、基础数学
省级特色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财务管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音乐学、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旅游管理
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法学、旅游管理
省级“卓越计划”项目:法学(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动物医学(实用技能型)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康巴文化社科普及基地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康定市姑咱鱼通法庭、康定木格措旅游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泸定县贡嘎山小学
省级教学团队:数学分析及应用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基础会计
省级精品课程:唐卡技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管理学原理
青春放飞四川民院(8)截至2017年9月,学校学生参加全省组织的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数学建模比赛、艺术节、运动会等都取得了较好成绩,多次在省级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学院学生先后参加四川省计算机教育年会文艺汇演、四川省高校体育年会文艺汇演,并在四川省大学生艺术节中获得优异成绩;学院每学期举办各类型书画展数次。
学生的课堂作业多次被编入鲁迅美术学院主编的《中国美术院校学生作品、习作年鉴》,先后承接并完成了冰川饭店等大型酒店的室内装饰画设计、绘制等工作。学校开设了职业规划和大学生生涯规划等课程,配有专职的就业指导人员,为学生就业提供指导和服务。
已为社会培养本专科毕业生30000余人(藏汉双语人才近5000人),其中15000余人扎根在藏区基层,传授现代文明,宣扬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多数已成为业务骨干,2000余人在基层领导岗位上为各族群众服务,已成为维护藏区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
四川民族学院校徽校徽以蓝色、白色、绿色为主色调。整体图案以掀开的书籍为主体,上半部蓝色代表蔚蓝的天空,中间代表雪山,绿色代表草原。上下边以书籍的自然弧线寓意为飞翔蓝天的雄鹰。传达了四川民族学院地处康巴高原的地理位置和民族特色。寓意学院肩负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重任,在民族地区不断发展壮大,象不断掀开厚重的历史书籍;象雄鹰飞翔于四川民族地区,承载了民族地区向往知识、文明、进步的不懈追求。
团结、奋进、重道、精业
“团结”:民族共荣,和谐互助。
“奋进”:艰苦奋斗,开拓进取。
“重道”:重人文、科学之道,重做人、做事之道。
文化传统(2)“精业”:在学,精于学业;在岗,精于事业。[3]
《四川民院校歌》
嘿依哟嚯 嘿依哟嚯 嘿哟
嘿依哟嚯 嘿依哟嚯 嘿哟
嘿依哟嚯 嘿依哟嚯 嘿哟 嘿哟
雪山巍巍挺脊梁
雅砻滔滔起波浪
格桑含笑 情满草原
雄鹰展翅 搏击长空
学院环境(10)1)大渡桥横丰碑在 唐蕃古道忆绝唱 魅力康巴多和美 情歌故里绘华章
2)莘莘学子弦歌一堂 满园桃李正芬芳 团结奋进重道精业 肩负民族希望
啊 四川民院 祖国母亲在心间
啊 四川民院 各族儿女共有的家园 各族儿女共有的家园
嘿依哟嚯 嘿依哟嚯 嘿哟
嘿依哟嚯 嘿依哟嚯 嘿哟
嘿依哟嚯 嘿依哟嚯 嘿哟 嘿哟[17]
学校组织召开领导干部会议(4)四川民族学院有青春映像电影社、环保协会、旅游协会、心理协会、演讲与交际协会、普通话协会、计算机协会、应用数学研究协会、国学篆刻协会、英语沙龙协会、书丛协会、日语交流协会、邓小平研究协会、KBA动漫社、民族文化研究协会、法学会、弦子锅庄协会、唐卡协会、乒乓球协会、篮球协会、足球健美运动俱乐部、瑜伽协会、武术协会、军事爱好者协会等近40个学生社团。社团组织由四川民族学院社团联合会承担社团文化发展,开展有深度、有内涵、有品位、有价值、有意义的社团活动。
职务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崔雨风 |
党委副书记、院长 | 郭庆义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蒋通荣 |
党委委员、副院长 | 詹先友、向帮勇、蒋超、凌立 |
副院长 | 邓龙安 |
资料来源:[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