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发展
苏联向来对航空兵力的发展为重视,早在一战时,苏联已拥有大量的飞机服役于海军之中。20世纪30年代,苏联更将海军航空兵力重建列入舰队整备计划中,并致力于由美国获得飞机及航空母舰。苏联寇克斯与吉布斯曾提出一项战舰/航舰的混合设计,计划中的混合舰排水量高达72000吨,可搭载30架飞机,飞机经由弹射器起飞,由舰身中段的飞行甲板降落,不过这艘306.3米长的怪物终究没有建造,而其他国家所协助的设计也都没有成功。
1941年时,苏联海军航空兵力已拥有1500架飞机,但在二战时,苏联海军的这些飞机只能由陆地起飞,1941年8月,还曾以少数轰炸机空袭柏林。二战结束后,苏联海军航空兵力已有了长足的成长,单是太平洋舰队就的超过1500架的飞机,不过因为当时苏联还没有航空母舰,因此这些飞机仍以陆上为基地。纵使苏联已拥有令人畏惧的航空武力,却不减其发展航空母舰的雄心,只是因为技术上的不成熟,苏联始终无法建造出期待中的航母。
特色直升机
1948年,在莫斯科图希诺航展上,卡莫夫设计局展示了卡-8直升机,其与常见的直升机不同,采用了共轴旋翼结构,具有体积小、升力大、无尾桨等优点,特别适合在军舰上起降。尽管其结构还十分原始,但是海军司令库兹涅佐夫敏锐地认识到这种新型飞行器对于海军而言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于是卡莫夫设计局由此而开始专门为海军研制直升机了。
1950年,卡莫夫设计局完成了第一种舰载直升机卡-10,并于同年12月在“高尔基”号巡洋舰上成功进行了起降测试。与此同时,1950年代库兹涅佐夫向斯大林提议建造航空母舰,斯大林接受了建议并着手开建。然而斯大林1953年去世,继任的赫鲁晓夫认为发展核武和导弹比发展海军要更有前途,航母等大型水面舰艇在核导弹面前不过是活靶。便以此停止并撤销了所有与航母相关的一切研发和制造工作;把坚持发展海军的库兹涅佐夫撤职,由原来的元帅降至中将。
1953年,卡-15直升机研制成功,并于1957年正式进入海军服役,部署在57型“卡宁”级驱逐舰上。1961年,更成熟的卡-25直升机通过了国家验收,并且同时批量生产反潜型、救上援型和目标指示型。当时卡-25直升机部署在61型“卡辛”级驱逐舰上,但各舰队都反映每艘驱逐舰只能搭载一架卡-25,数量严重不足,应当建造一级专门搭载卡-25直升机的反潜航空母舰。
反潜巡洋舰
1956年,赫鲁晓夫任命谢尔盖·戈尔什科夫代替库兹涅佐夫出任海军总司令。赫鲁晓夫对海军不重视,然而他亲手挑选的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与他本人的看法却并不一致,甚至可以说大相径庭。只不过为了能坐稳海军总司令的座椅,为了苏联国防建设的需要,戈尔什科夫才将自己的观点深埋在心中。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建成了多艘弹道导弹核潜艇直接威胁到苏联的内陆腹地,为了对付来犯的美国和北约,苏联海军迫切需要大型反潜艇艇作为威慑力量。
1959年,戈尔什科夫上将提出要建造反潜巡洋舰,主要针对北约频繁来犯的潜艇,以及作为反潜艇艇中的旗舰。海军司令部立即责成海军中央舰艇建造研究所和第17中央设计局进行设计,最初是要求能搭载10架直升机,8000吨级的排水量。海军中央舰艇建造研究所的方案是:排水量5000吨,航速35节,搭载8架直升机,装有1座反潜导弹发射器、2座反潜火箭发射器、2座防空导弹发射器、2座57毫米双联装高射炮、2座533毫米鱼雷发射管。第17中央设计局的方案在固定武器上与前者基本相同,只是排水量增加了一倍达到10000吨,载机量提高到14架。经过反复论证,海军司令部和造船监理委员会在1960年12月批准了第17中央设计局的方案,并责成其进行详细设计。
1961年3月,苏联海军司令部正式批准了第17中央设计局的技术方案,并定名为1123型反潜巡洋舰。把航空母舰称为“反潜巡洋舰”,是戈尔什科夫元帅采用的迂回战术,以避免赫鲁晓夫的猜忌,后来赫鲁晓夫在1962年同意拨款建造。
1962年12月15日,1123型首舰“莫斯科”号在第444造船厂(现为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开工,1965年1月14日下水,1967年6月开始试航,1967年12月25日完成国家验收。按照北约对舰艇的命名原则,一般称1123型为莫斯科级直升机母舰。
1965年1月15日,1123型二号舰“列宁格勒”号(后来易名为“圣彼得堡”号)也在第444造船厂动工,1966年7月31日下水。
莫斯科号
1968年1月10日,“莫斯科”号正式编入黑海舰队服役,隶属于第21反潜舰旅,母港是塞瓦斯托波尔。在试航期间,“莫斯科”号发射了26枚V-611(SA-N-3)防空导弹、14枚82R(SUW-N-1)反潜导弹、170枚反潜火箭弹、9枚鱼雷以及大量炮弹。但是试航也暴露出该舰存在大量技术问题,并且发生了一起卡-25直升机夜间坠毁事故,造成一名飞行员死亡。为此刚刚服役的“莫斯科”号只得返回船厂进行改装,直到1968年9月才正式服役。
1976年,“莫斯科”号加入第30反潜舰师,负责在地中海跟踪美国战略导弹核潜艇和美国第6舰队的航空母舰。此后“莫斯科”号一直活跃在地中海。
苏联解体后,“莫斯科”号仍然隶属于黑海舰队,但是俄罗斯和乌克兰在黑海舰队归属上发生了争执,导致黑海舰队既无军饷又无燃料。“莫斯科”号只得长期停泊在塞瓦斯托波尔。1995年4月27日俄罗斯海军将该舰编入预备役,不久后其舰名被注销,而“光荣”号导弹巡洋舰改名为“莫斯科”号。
1996年11月7日“莫斯科”号航空母舰正式退役并作为废钢铁卖到印度。
列宁格勒号
1968年12月15日,“列宁格勒”号交付海军,1969年4月通过国家验收。“列宁格勒”号服役后主要负责地中海地区的战备巡逻。1985年起该舰进行了2年之久的维修。按计划“列宁格勒”号应当在1990年进行现代化改装,但是由于经费不足,只得于1991年6月24日退役,1995年8月该舰作为废钢铁出售到印度解体。
1123型航空母舰与意大利的维多利亚·维南多级直升机巡洋舰以及法国的圣女贞德号直升机母舰相似,只是搭载了更多的直升机,以执行猎杀敌人弹道导弹核潜艇的任务。但是当时由于赫鲁晓夫的原因,该级舰在限制排水量方面做了硬性要求,从而导致该级航空母舰存在不少缺陷,其稳定性、适航性和抗沉性均较差,甚至在风浪稍大时就无法使用鱼雷发射管。由于该舰的建造涉及到造船、航空、导弹、电子等更多最新技术,因而最终多达27个设计机构和200余家生产企业参与到了航空母舰的建造中来。
1123型航空母舰外形奇特,采用法国和意大利首先开创的混合式舰型,前部类似典型的导弹巡洋舰布置,台阶一般的舰桥上布满导弹发射架和各种雷达天线,舰桥中部垂直切下,后部是平坦宽阔的直升机飞行甲板,飞行甲板下面是65米长、24米宽的机库,设两台梯形配置的小型升降机供直升机出入机库,在舰桥后方的烟囱下方还有一个可容纳4架直升机的常规机库。
1123型航空母舰装备有4台锅炉,2台蒸汽轮机,功率9000-100000马力(73.5兆瓦)。
反潜
1123型航空母舰的前甲板布满了各式武器系统,其中大部分为反潜武器。舰首有2具RBU6000型12管反潜火箭发射器,其后为一具SUW-N-1型反潜导弹发射器,再后为2具SA-N-3型防空导弹发射器,舰桥两侧另有两座AK-257型57毫米两用炮,还有2座5联533毫米鱼雷发射管。
载机
1123型共搭载14架卡-25反潜直升机,虽然曾有雅克-38战斗机在舰上进行测试,不过却从末用于正式任务上。在特殊情况下,亦可搭载米尔(Mil)设计局的Mi-14薄雾B式扫雷直升机,不过由于该机体形过于庞大,无法经由升降机进入机库,因此只能安装在甲板上。
舰体参数 | |
---|---|
舰长 | 189米 |
舰宽 | 23/34.1米 |
吃水线长 | 182米 |
吃水线宽 | / |
吃水深度 | 7.6/13米 |
标准排水量 | 14600/14950吨 |
满载排水量 | 17500/19200吨 |
飞行甲板 | 81米×34米 |
机库面积 | / |
航速 | 29-31节 |
续航力 | 6000海里/18节14000海里/12节 |
续航时间 | / |
舰员编制 | 850名 |
传动 | 双轴双桨 |
动力系统 | 2台蒸汽轮机,4台锅炉,功率9000-100000马力(73.5兆瓦) |
舰体参数 | |
---|---|
舰长 | 189米 |
舰宽 | 23/34.1米 |
吃水线长 | 182米 |
吃水线宽 | / |
吃水深度 | 7.6/13米 |
标准排水量 | 14600/14950吨 |
满载排水量 | 17500/19200吨 |
飞行甲板 | 81米×34米 |
机库面积 | / |
航速 | 29-31节 |
续航力 | 6000海里/18节14000海里/12节 |
续航时间 | / |
舰员编制 | 850名 |
传动 | 双轴双桨 |
动力系统 | 2台蒸汽轮机,4台锅炉,功率9000-100000马力(73.5兆瓦) |
1968年9月,“莫斯科”号已经达到了战术任务书所要求的技术状态,并立即进行了长达48天的远航训练。此次远航的总航程达到10500海里,直升机共飞行497架次,552小时。其搭载的卡-25直升机在远航中多次发现美国潜艇,并对美国潜艇进行了长达96小时的跟踪,其中33小时是对美国核潜艇进行的跟踪。
1972年2月24日,苏联海军K-19号核潜艇发生火灾事故,造成28人死亡,这是世界上非沉没核潜艇事故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当时K-19号已经紧急上浮,但是由于处在风暴中心,救援船只无法接近。“列宁格勒”号紧急前往救援,该舰的卡-25直升机在风暴中成功救出了12名被困艇员,并将28名救援人员运送到K-19号上。最后K-19号成功地幸存下来,被拖回北方舰队的北莫尔斯克基地。
1972年11月18日,一架雅克-36M战斗机成功地在“莫斯科”号进行了垂直降落试验。11月22日雅克-36M在“莫斯科”号进行了垂直起飞—垂直降落试验。这次试验标志着苏联海军终于拥有了固定翼舰载机,这一天也被“莫斯科”号航海日志记载为“苏联海军舰载机诞生日”。
1974年8月,“列宁格勒”号应埃及政府邀请前往苏伊士运河执行扫雷任务,这些水雷是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埃及方面布设的。“列宁格勒”号在此次扫雷任务中应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直升机扫雷技术——由卡-25直升机拖曳扫雷具进行扫雷,具有安全性高、扫雷速度快等优势。在苏伊士运河扫雷期间,“列宁格勒”号出动直升机188架次,总飞行时间达到339小时,受到埃及政府的嘉奖。此后“列宁格勒”号访问了索马里、毛里求斯、赤道几内亚、塞内加尔等国。
1975年2月2日,“莫斯科”号发生了其服役生涯中最严重的事故——存放防空导弹的弹仓起火。大火迅速蔓延到锅炉舱而导致军舰停电。在消防船的帮助下,大火燃烧了7小时后被扑灭,共造成3人死亡,26人受伤。这次大火使得“莫斯科”号进行了长达1年半的维修。
1980年起,“列宁格勒”号前往波罗的海执行战备任务,并参加了1981年的波罗的海舰队大演习。
1982年,“列宁格勒”号返回母港塞瓦斯托波尔。
1984年,“列宁格勒”号远航到古巴哈瓦那进行访问,并与古巴海军进行了联合反潜演习。
1991年,“莫斯科”号在访问叙利亚途中曾跟踪一艘美国核潜艇达77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