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第十中学

石河子第十中学

校训 始于足下终成千里
现任校长 唐华
所属地区 中国新疆
外文名 ShiheziNo.10MiddleSchool
类别 初级中学
目录导航

简介

石河子第十中学的前身是石河子市第二中学,这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后,1950年8月18日,整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军筹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军子弟校,同年9月1日正式开学。1952年8月1日,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子弟校,开学时小学只有200名学生,教职工20名左右。1954年10月7日,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二十二兵团子弟校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子女校。这所学校是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于1956年8月10日创建的最早的一所中学,是和兵团一起成长起来的学校,被誉为“军垦第一校”。原名为“兵团石河子中学”,1975年5月定现名“石河子市第二中学”,文革前曾两次被授予重点中学。2000年7月,学校被兵团确立为首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重点高级中学,并按照上级精神进行了二、三中合并,成为了石河子最大的一所学校。2004年1月,为了整合教育资源,又进行了二、三中剥离,成为独立高级中学建制。现在,这所学校是自治区和兵团示范性高中、自治区德育示范校、兵团民族团结模范单位、国家级绿色学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重点高级中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石河子日报记者站、国际空间科技青少年培养计划——“朝阳计划”基地、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中国特色学校和中国名校六百家之一。

2007年10月,根据石河子市政府关于集中教育教学资源办学的战略部署,将石河子市区原有的四所高中,在石河子东城区(六十号小区)建立石河子高中学区,市二中迁出,原有校址成立石河子第十中学。新的第十中学系为新疆内初班和汉族普通班、汉语授课的全日制三年制初中义务教育学校。至此,十中占地面积6.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校园绿地面积达3.1万平方米,绿地覆盖率达51%,十中有义务教育七至九年级每个年级10个教学班,其中5个少数民族汉语班和5个汉族班,在校生约600名。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工65人,专任教师45人,其中高级教师14人,中级职称教师18人,有退休教师48人。现在的十中,人才济济,有全国少年军校优秀校长1人(杨静华校长),自治区课改先进个人1人(樊峰副校长),自治区教学能手2人(付敏、黄玉华),兵团优秀科技活动组织者1人,地区教学能手2人,拔尖人才2人以及担任地区级以上学术机构理事职务2人。

十中被绿色树丛环抱,校园已是松柏翠绿,草地环绕,空气清新,环境优雅,基础设施、教学硬件软件省级一流,是莘莘学子学习、生活最理想的花园式校园。硬件环境地区一流,软件建设名列前茅,师资力量雄厚,管理规范到位,而学生也是一流的,我们招生的学生是石河子第二小学原班小学优质毕业生和附近小区的高才生,还有阿勒泰地区四个县选送的优秀贫困民族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习基础,他们肩负着家长和乡亲们的厚望,投身到新的环境来,努力去完成自己人生的重大转折,把自己塑造成国家的栋梁之才。十中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完全可以将石河子第十中学办成“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地区、兵团、自治区名校、品牌校,办成一所让家长们放心满意,孩子们茁壮成长、健康快乐发展的义务教育初中教育新学校。

团结奋进的石河子第十中学

石河子第十中学的前身为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后,1950年9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军筹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军子弟校,第二十二兵团子弟校、兵团第一子女校、兵团子女校、兵团石河子中学、兵团石指中学、石河子市第二中学。2007年8月在原有校址成立了石河子第十中学。

走进第十中学,便有一股蓬勃之气、书香之气、自然之气迎面扑来。学校占地面积6.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校园布局合理,绿化环境优美。有教学楼、图书艺术楼、科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楼、学生食堂共9幢。新竣工的教学楼,造型优美,环境优雅;科学楼,气势宏伟,配备220mm电动望远镜天文观测台;仪器室、实验室、微机室设施完备;图书艺术楼,图书室、阅览室资料齐全、藏书丰富,并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

十中拥有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学识广博、治学严谨的一流教师队伍。现有33个教学班,其中15个少数民族汉语班和18个本地班,在校生1710名,其中内初班718名,内初班学生来自阿勒泰地区和南疆克州。学校在编教职工119人,专任教师103人,其中高级教师14人,中级职称教师35人;师市级名师2人,地区专兼职教研员3人,为学校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和保障。

开办疆内初中班是一项宏大的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工程,是保持国家长治久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大举措之一。自学校2007年承办内初班办学任务以来,学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在教学上精心组织,严格管理;在生活上悉心照顾,爱心呵护。内初班学生在这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汲取丰富的知识,在十中这个大家庭里茁壮成长!

结合我校实际,学校提出了“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持续发展,学校和谐发展”的办学宗旨,全校师生谨记“以人为本,重在发展”的办学理念,将石河子第十中学的办学目标定位为:育素质全面、特长显著的人才,办质量一流、特色鲜明的学校,形成信息技术、科技、综合实践、艺术体育、内初班管理的办学特色。

十中建校七年来,先后评为“全国文明礼仪示范基地”、“自治区精神文明单位”、“自治区先进家长学校”、师市“法制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并被授予为兵团中学生物教研基地、兵团综合实践教研基地。十中将秉承“始于足下,终成千里”的校训,以精细化管理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抓手,以强化落实为重点,以科研兴校为先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加快学校的办学步伐,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之路。努力办成一所让家长们放心满意,孩子们健康快乐发展,充满生命活力的绿色和谐学校而努力奋斗!

发展历程

巍巍天山脚下,滔滔玛河岸边,浩瀚无垠的准噶尔盆地南缘,有一座用军垦战士的心血和汗水筑起的新城——新疆石河子市。

石河子第十中学就位于这座军垦新城的东南部育才新邨(二十四号小区),占地面积6.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校园绿地面积达3.1万平方米,绿地覆盖率达51%,十中有义务教育七至九年级每个年级10个教学班,其中5个少数民族汉语班和5个汉族班,在校生约600名。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工65人,专任教师45人,其中高级教师14人,中级职称教师18人,有退休教师48人。

解放后至1960年

石河子第十中学的前身是石河子市第二中学,这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后,1950年8月18日,整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军筹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军子弟校,同年9月1日正式开学,驻扎在景化(现呼图壁县),首任校长于卓夫。1952年8月1日,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子弟校,开学时小学有一、二、三、四、五、六年级近200名学生,教职工20名左右。

1952年秋,二十二兵团子弟小学由景化(现呼图壁县)迁入石河子15小区(现农八师直属高级中学),教职工30多名,学生600多人。1954年10月7日,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二十二兵团子弟校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子女校,简称兵团子女一校。1955年,兵团石河子第一子女校设立初中部。同年7月1日,兵团第一子女校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子女校,简称兵团子女校。

1956年8月10日,初中部从兵团子女校分出,成立兵团第一所中学,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中学”,简称“兵团石河子中学”,学校有23名教职工,其中教师12名,两个初中班,226名学生,校址在原马庄机械处(现3小区,市人民法院后),首任校长张致新。

随着军垦事业的发展,学校规模不断扩大,1957年秋开学时,新初一有六个班,全校增至3年级,9个班,500余名师生,因校舍窄小,不敷使用。1958年,学校迁入22小区(现公安局大院),建起了实验室,教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1958年7月,学校开办高中班,由此兵团第一所完全中学正式诞生。是年秋,学生已达800多人,教职工90多名。

1959年9月,兵团石河子中学被自治区确定为首批重点中学。上世纪六十年代自治区两次调整仍为重点中学。

1961年至1970年

1961年,首届高中毕业生22人,除1人因家庭问题外,其余21名均考入大学;这也是兵团第一批高中毕业生考入大学。

1961年,兵团子女校迁入现址(24小区),办学条件得到更大的改善。

1962年,兵团石河子中学迁入现址(24小区),办学条件得到更大的改善。

总之,文革以前由于当时兵团党委和领导十分重视教育,学校经费投入充足,领导班子责任感、事业心强,治校有方,师资力量雄厚,治学严谨。该校以校风正、教学质量高闻名全疆,高考升学率均在85%以上。上世纪60年代,新疆第一位考入清华大学的学生侯成龙就是该校毕业生。

“文革”中,学校遭到毁灭性的破坏。1968年8月,经兵团临时文革批准,成立革命委员会。1969年春,学校作为“修正主义教育里的样板”,被工宣队宣布撤消。从初一到高三近千名学生全部下放到141、149等团场接受“再教育”,职工下放到142团,分配到连队参加劳动。干部教师除9人在校留守外,其余一律送到兵直“五·七”干校。同年8月,又下放到农八师各团场接受“劳动锻炼”;部分校产和图书资料丧失殆尽。

1969年7月,学校重新组建后,校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驻石河子指挥部中学,简称兵团石指中学,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子女校合并,重建后学校共19个教学班,实行部队化管理,年级为连,设指导员、连长,教学班为排。

1970年至1980年

1970年2月,指挥部临时党委批准正式成立石指中学革委会。

1975年5月,石河子建市后更名为石河子市第二中学,校长吴文蔚。在这段时期,学校领导顶着压力,排除干扰,拨乱反正,在恢复和建设教师队伍,加强恢复教育教学管理,勤俭办学,艰苦创业,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79年,学校被确定为文革后垦区首批重点中学。

1980年至1994年

1983年11月1日,为有利于中小学部的发展,教育局决定中小学再度分开,各自独立建制,该校中学部恢复为完全中学,名为石河子市第二中学,校长刘生孝,小学部恢复为完全小学,命名为石河子市第二小学,校长韩军。

1984年8月,为了推进石河子垦区的教育改革,师市和教育局决定将该校作为教育改革试点,实行校长负责制、任期制;教师聘任制;后勤承包制、合同制。

新领导班子对学校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认识到学校办学条件是好的,有优良的传统,特别是上级领导的重视支持和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虽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深化改革,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就一定能重振雄风,再创一流。

自1984年起,十年时间,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关于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的十二条规定》和《关于全员聘任、二级管理、结构工资的试行方案》等10多个改革方案,走过了“奖罚分明——科学考评——目标管理”三大步,初步探索了以分配制度为侧重点的第一轮改革;1994年7月,又拉开了以人事制度为侧重点的第二轮改革的序幕。学校各项工作也在改革的推动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显著的成绩,又重新跻身于自治区一流学校行列,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在全疆教育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1998年至2004年

1998年7月,教育局党委本着年轻化的精神,对学校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书记单维扬接任校长,副校长李少华任党总支书记。学校在实现现代化教育技术、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和突破性进展。

1999年8月,学校在实验楼东侧落成“图书馆·艺术楼”(三层)。

1999年9月,学校被编写进入《戈壁明珠——石河子》(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一书。

2000年7月,依据师市【2000】15号文件“调整教育结构,加快高中阶段教育改革,逐步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不断提高普通高中教学质量、办学效益和水平”的精神,市二中和市三中合并,成立新的石河子市第二中学。原市二中为每年招收10个班的高中学部,原市三中为义务教育学部,学校领导班子重新调整。新市二中占地面积11.8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446万平方米,教职工305人,教师267人,其中高级职称75人,中级职称教师130人,学生3800余名,教学班74个。

2000年7月,学校被兵团确立为首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重点高级中学”,校长单维扬被授予“自治区特级教师”的称号,高中学部主任毛凤锦成为“国家级骨干教师”。同年12月,学校经自治区教育厅推荐进入《中国特色学校》(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一书。

2000年8月,学校在香港爱国人士邵逸夫先生50万港币(折合人民币约45万元)的捐助下,在义务教育学部落成“逸夫综合楼”(三层)。

2001年3月,学校被授予“新疆中学竞赛先进学校”和“新疆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试验基地”。因办学成绩突出,2001年3月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批准,依据新教基字【2001】14号文件精神面向自治区北疆招收高一年级教改试验班新生。2001年9月雷晓红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2002年7月,学校承办兵团高中“宏志班”,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学校”称号,承办“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石河子青少年活动中心”。校长单维扬被授予“全国中学优秀地理教育工作者”称号,教师雷晓红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并获“全国中青年十杰教师”提名奖,高中学部主任毛凤锦被授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称号。

2003年,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自治区卫生红旗单位”、“兵团绿色学校”。2003年3月,学校被兵团教委推荐进入“全国名校600家”行列,编写进入《中国名校六百家》(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一书。2003年8月,学校在篮球场北侧落成“科学楼”(四层)和“体育馆”。

2004年1月,石河子市人民政府根据自治区教育工作会议“逐步实行初中、高中分设”的要求,恢复市第三中学建制,初高中剥离,原义务教育学部成为第三中学,市二中成为独立建制高级中学。

2004年7月,学校进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行列,成为“国际空间科技青少年培养计划——‘朝阳计划’基地”、“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幼苗培养基地”和“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俱乐部学校”。2004年8月,学校在花房原址落成“女生公寓楼”(六层),将原田径运动场改建为400米标准塑胶田径运动场。2004年12月,副校长毛凤锦被授予“自治区特级教师”称号。

2004年7月5日至10日,学校领导率领师生共50人登机赴北京大学参加为期6天的“朝阳计划”——中国青少年航空航天夏令营活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第二起跑线节目组对活动进行了跟踪采访,我校高二年级学生赵磊同学有幸接受了采访。

2004年8月,学校被全国青少年读书教育活动组织委员会评为“全国青少年‘祖国明天更美好’读书教育活动·读书育人特色学校”。

2004年8月30日下午,国际空间科技青少年培养计划——“朝阳计划”基地揭牌仪式在我校举行,农八师副师长张祖树为活动基地揭牌。市二中是全国首批被命名的两所学校之一。基地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中国科技部国际空间信息技术培训研究院(IISIT)联合组织设立的,旨在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科学普及,尤其要从青少年抓起”的指示精神,宣传科学知识,崇尚科学精神,在青少年中营造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

2007年后

2007年6月,学校成为“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

2007年7月,师市教育局进一步加大教育改革力度,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市统编校名,石河子市第二中学更名为“石河子第二中学”,石河子市第二小学更名为“石河子第二小学”。

2007年8月,根据石河子市政府关于集中教育教学资源办学的战略部署,将石河子市区原有的四所高中,在石河子市东城区(六十号小区)建立石河子高中学区,同时建立石河子高中学区管理服务中心,市二中迁出,原有校址成立石河子第十中学。

2007年8月16日,根据石教党发〔2007〕6号文件,教育局党委决定:杨静华任石河子第十中学校长、党总支副书记,李达振任石河子第十中学党总支书记,樊峰任石河子第十中学副校长。

2009年9月,学校在前教学楼原址落成新建教学楼(四层),命名为“睿智楼”,后教学楼命名为“慧智楼”,科学楼命名为“启智楼”,体育馆命名为“励志馆”,图书馆·艺术楼命名为“致远馆”,男生学生公寓楼命名为“龙翔园”,女生学生公寓楼命名为“凤举园”,在校园西南角落成石河子第十中学雕塑——“民族团结一家亲”。

2009年11月,学校建筑面积420平方米的澡堂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该澡堂可同时容纳58名学生同时洗澡,取名“芝兰池”。芝兰池的建成使用,彻底解决了我校内初班学生洗澡难的问题。

2010年9月,学校翻修校园长廊,命名为“明志廊”。

2010年11月30日,为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师市中小学校德育工作水平,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德育评估办法和评估指标体系》(修订版)的要求,在学校申报、自查自评的基础上,师市教育局组成中小学德育工作评估组对申报学校进行了评估。经评估组评定及局党委研究,同意授予石河子第十中学为“师市级德育工作示范学校”称号。

2011年9月,学校翻修老实验楼,命名为“至臻楼”。

发展现状

新的石河子第十中学为新疆内初班和汉族普通班、汉语授课的全日制三年制初中义务教育学校。现在的石河子第十中学,人才济济,有全国少年军校优秀校长1人(杨静华校长),自治区课改先进个人1人(樊峰副校长),自治区教学能手2人(付敏、黄玉华),兵团优秀科技活动组织者1人,地区教学能手2人,拔尖人才2人以及担任地区级以上学术机构理事职务2人。

历任校领导

于卓夫 校长 1950-1953

蔡 琳 校长 1953-1956

张志新 校长 1956-1957

胡晨翔 校长 1957-1962

郭宝珊 校长 1963-1964

徐善伟 校长 1965-1968

刘新德 校长 1968-1970

金汉章 校长 1970-1975

吴文蔚 校长 1975-1979

俞逸峰 校长 1979-1981

关凌云 校长 1981-1984

(1983年11月1日中小学分设)

刘生孝 校长 1984.8-1998.6

单维扬 校长 1998.7-2007.7 党总支书记 1994.7-1998.7

李少华 党总支书记 1998.7-2007.7

(2007年8月初高中分设)

杨静华 校长 2007.8-2014.4

李达振 党总支书记 2007.8-至今

唐 华 校长 2014.5-至今

地理位置

地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北二路41号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