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氏女

送杨氏女

题材 送别诗
作品名称 《送杨氏女》
创作年代 中唐
目录导航

介绍

  【标题】: 送杨氏女

  【作者】: 韦应物

  【格律】: 五言古诗

  【体裁】: 诗

  【年代】: 中唐

原文

  送杨氏女

  永日方慽慽,出行复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仁恤庶无尤。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注释

杨氏女,指女儿嫁给杨家。

 

永日:整天。

 

戚戚:悲伤忧愁。

 

悠悠:遥远。

 

行:出嫁。

 

溯:逆流而上。

 

阙:通“缺”。

 

内训:母亲的训导。

 

事姑:侍奉婆婆。

 

贻:带来。

 

尔辈:你们,指两个女儿。

 

无恃:指幼时无母。

 

令门:好的人家,或是对其夫家的尊称。这里指女儿的夫家。

 

任恤:信任体恤。

 

庶:希望。

 

尤:过失。

 

容止:这里是一举一动的意思。

 

猷:规矩礼节。

 

结中肠:心中哀伤之情郁结。

 

义往:指女大出嫁,理应前往夫家。

 

零泪:落泪。

 

缘:通“沿”。

 

缨:帽的带子,系在下巴下。

 

尔:你,指大女儿。

 

当何秋:当在何年。

 

居闲:闲暇时日。

 

自遣:自我排遣。

 

临感:临别感伤。

 

“幼为”句:指小女是姐姐抚育大的。

 

尚:崇尚。

 

资从:指嫁妆。

 

周:周全,完备。

译文

  整日是悲喜哀伤,出门远行路途悠悠,女儿今天出嫁,轻舟溯江而去。你自幼痛失母亲,抚育你时益发倾注了我心中的慈爱。幼小的妹妹依靠姐姐抚育,分别时姐妹哭泣不止。她们互相倾吐衷曲,女大当嫁自不能把你挽留。你自小没有得到母亲的训导,侍奉公婆不能不使我担忧。令人欣慰的是你托身贤惠人家,会得到他们的信任和体恤,家道清贫,节俭诚信为我们所崇尚,嫁妆哪能备办得十分周全。孝顺恭敬长幼,恪守妇德规范;容貌举动要合乎礼节要求。父女离别就在今晨,以后相见却不知要等到哪个春秋?闲居时还能自我解遣悲愁,临别时的伤感真是难收。回来看到留在身边的幼女,禁不住又流下悲喜的眼泪。

写作背景

  诗人的大女儿要出嫁,他的心情异常复杂,遂写了此诗。

作者介绍

韦应物

(约737~约792),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望族出身,少为皇帝侍卫,后入太学,折节读书。代宗朝入仕途,历任洛阳丞、滁州刺史、江州刺史、苏州刺史,罢官后,闲居苏州诸佛寺,直至终年。其诗多写山水田园,高雅闲淡,平和之中时露幽愤之情。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同情心。韦应物是中唐著名诗人。

韦应物代表作品

《滁州西涧》《秋夜寄邱员外》《答李瀚》《长安遇冯著》《送杨氏女》《闻雁》[2]

点评

  开头点明女儿将出嫁之事:女儿要嫁往夫家路途很遥远。念及女儿幼年丧母,自己一身兼父母之慈爱,当此离别之际,心中甚为不忍。

  然而女大当嫁是天经地义的事。诗人忍痛告诫女儿到了夫家,要遵从礼仪孝道,要勤俭持家,这是对女儿的一片殷殷期望。

赏析

  这是一首送女出嫁的好诗。送女出行,万千叮咛;怜其无恃,反复诫训。诗人早 年丧妻,留下两女自小相依为命,感情颇为深厚。因为对亡妻的思念,对二女自然更 加怜爱。在大女儿出嫁之时,自然临别而生感伤之情。

  全诗情真语挚,至性至诚。慈父爱,骨肉情,跃然纸上。“贫俭诚所尚,资从岂 待周”。可作红衣千秋楷模。

       诗人的大女儿要出嫁,他的心情异常复杂,遂写了此诗。此诗是父女情的白描,是真性情的流露,令人读来感伤不已。

       女儿即将远行,父亲心有不舍,却情难敌义。开头点明女儿将出嫁之事:女儿要嫁往夫家路途很遥远。念及女儿幼年丧母,自己一身兼父母之慈爱,当此离别之际,心中甚为不忍。然而女大当嫁是天经地义的事。诗人忍痛告诫女儿到了夫家,要遵从礼仪孝道,要勤俭持家,这是对女儿的一片殷殷期望。

        在长女出嫁之时,自然临别而生感伤之情。诗中说幼女与长女“两别泣不休”,其实父女之间也是如此。作者没有多写自己的直观感受,而是把更多的笔墨用于谆谆教导和万般叮咛:“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强忍住泪水说完这些,送走女儿才发现自己还是控制不了自己,只能与幼女相对而泣。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