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总结历史、展望未来,我们特在《中华文化研究集刊》这块小小的学术阵地组织这个专辑,以便汇聚一批道学研究者尤其是中青年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收入这个专辑的论文作者,除了有二、三位资深道家、道教研究者之外,大多数是中青年骨干学者及道学界的后起之秀。他们的论文都是其所研究领域里的精心力作,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现阶段海峡两岸道学界对于道家与道教研究的理论水平。
然而,当此“道学”文化热端倪初现之际,应当怎样继往开来以开创道学研究的新阶段呢?这是值得每个关注道学发展前景的学者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的问题。
首先是新道学的理论建构问题。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中国正以快速稳健的步伐实现现代化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以大国形象崛起于世界东方的大时代。在这个大时代面前,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一个大转化、大更新以适应新时代需要、推动新时代发展的形势。在中国走向现代化、全球化的形势逼迫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儒学其实早就开始“变化日新”、“援西学入儒”,创立了力求适应新时代需要的“现代新儒学”或“当代新儒学”(如所谓“新心学”、“新理学”、“新仁学”之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二的佛学也早已开始从寻找“西方极乐世界”转化为建设“人间净土”,创立了“人间佛教”、“人生佛教”的现代新佛学。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三的道学的理论转化与创新工作则似乎起步较慢,直到上世纪末,才有人受到现代新儒学思潮汹涌的启发而大声疾呼地提出“呼唤新道家”、“创立新道学”的问题。(4)然而真正严密论证系统阐述当代新道学的思想宗旨、理论特色、内在结构及其现代价值、发展前景等问题的论著几近于无,即便是有专论新道家、新道学的著作问世,也还不够严密系统。因此,道学界一项急迫的任务,就是集思广益地从事新道学的理论创新与系统建构工作。
其次是培养道学人才问题。我们的时代,是多元文化共存并进的时代。道学作为多元文化之一家,当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前景。因此,抱持多元开放的心态从事道学的理论研究、思想创新与文化弘扬,培养既能把握道学真谛又能汲取诸家精华的众多人才是十分必要的。但必须明白,现代开放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是惟我独尊的教父,而是沟通百家的才士;不是勇于对抗别家的旗手,而是善于学习他人长处的学子。
其三是整理资料、编印《新道藏》问题。数千年来,道学论著汗牛充栋,前人已经做了大量的整理研究工作,如明代编刊的正、续《道藏》,清代的《道藏辑要》,近代的《藏外道书》,近人编印的《道藏提要》、《中华道教大辞典》、《道家丛书》等,对保存道学文化遗产贡献至巨。但我认为,应当尽快编印一部《中华新道藏》,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凡研究道家、道教的专著全部编入,附以内容提要和著者简介,分类分卷出版。这不仅对保存思想史资料意义重大,而且是研究、创建新道学的理论体系所必需。
如果从培养道学人才、整理道学资料、创建新道学理论这三大方面都能开创新局面、作出大贡献,则所谓“开创道学研究新阶段”就不只是一种愿望,而是一种标志文化繁荣的客观现实了。
开创“道学”研究的新阶段 ― ―《中华道学与道教》导言/吴光 对世纪的新道学文化战略/胡孚琛 道教的性质/龚鹏程 论道教神学/陈耀庭 《序卦》相反相因的道家思维方式/陈鼓应 “道”,子学思潮的首席概念/周山 道是虚无恬淡之心契人天地万物的那片无何有之乡/那薇 论道家“因性而教”的道德教育思想/吕锡琛 权威的消解与民主的构建 ――论老子政治哲学中的社会批判思想/朱晓鹏 三读郭店竹简《老子》/许抗生 释读简、帛《老子》假借字之三法/尹振环 关尹与《太一生水》/孙以楷 再论道家黄老之学的源流、特点与历史作用/吴光 “黄帝”与‘’老子”联系的哲学探究/郭梨华 分类与太和 ― ―《淮南子・览冥训》解读/陈静门 葛洪《抱朴子》内篇的医疗观/郑志明 道家生死智慧探微 ――对《庄子》之生死哲学的诠释/郑晓江 《道教义枢》及其对“道”的论述/李刚 忠孝神仙论 ――兼及净明道的思想特征/李远国 论王阳明的“道学”精神/钱明 道教的文字哲学/孔令宏 道教宇宙生成论与大爆炸宇宙沦的比较研究/宫哲兵 戏剧与道教/徐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