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木林吉桑

藏木林吉桑

目录导航

由来

藏历五月十五日是林卡节。藏语称“藏木林吉桑”,意为世界焚香日,世界快乐日。据说是以此纪念莲花生大师曾于猴年五月降伏了藏地的一切妖魔。热爱大自然又能歌善舞的藏族人民在这一天身着节日盛装,带着青稞酒和酥油茶及各种美味食品来到林荫密布的林卡,搭起帐篷,边吃边喝边歌舞,尽情享受大自然。各帐篷间还互相邀请,并有民间艺人到此献艺,此节日常常延续达一月之久。

简介

逛林卡是藏族同胞在高原气候和生活环境中养成的一种习惯,在冬长夏短的高原,温暖明媚的时节是非常宝贵的,要珍惜大自然的恩赐;而且此时恰逢农闲季节,正是人们享受、体验大自然无限美好的时节。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特点和爱好。藏族是一个十分热爱大自然的民族。夏天的节假日里,拉萨风和日丽、空气清新、树茂草盛、百花初放。在挺拔的钻天杨下,婆娑的古树边,绿茵茵的草地上,都可见到那些穿着鲜艳服装的藏族群众或合家而出,或约亲邀友,人们三五成群,搭上一顶白色帐篷,或围上几块床单与塑料布,一边喝着青稞酒、酥油茶,一边弹着六弦琴,唱着民歌或藏戏,间有打克朗球、打扑克、下棋、甩骰子等娱乐活动,人们或促膝谈心,或打开录音机,放着优美的舞曲,大家圈地而舞……就这样一直玩到傍晚,从大人到小孩个个都带着浓烈的醉意,一路欢歌而归。也有的人喜欢憩息于河溪沟渠之旁,尽情地洗刷衣衫鞋袜;累了以后,摊开四肢,舒舒服服地躺在毡垫般的草地上,或乾儇依在古树下,边吃边喝,欣赏碧波荡漾的流水,一直到衣物晒干、夕阳西斜,才心满意足地回家。   这就是富有藏族特色的逛林卡。过去有人称之为“郊宴”,外地人喜欢把这种活动称为“林卡节”。其实,藏族是没有一个所谓林卡节的。   逛林卡,是藏族群众根据高原的气候、环境和生活条件形成的一种民族习惯。拉萨等地区称之为“赞林吉桑”。以前,每年藏历五月一日到五月十五日的半个月里,人们走出庭院,来到浓荫密布的林卡。在长冬短夏的西藏,阳光明媚、几和日暖的时节,是最为宝贵的,珍惜大自然的这种恩赐,是藏族人民的一种好习惯。到十五日,逛林卡进入高潮,这一天,还进行一些宗教活动。   西藏藏族群众逛林卡的习惯,不仅流行于首府拉萨,而且流行于昌都等地。据说,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城里的男人们一早骑毛驴到远郊的一个修行洞朝见“莲花佛”。妇孺则带上食品,汇集近郊迎接“拜神得福”的亲人归来,然后,聚会于“吉采”林卡之中。这就是最早的逛林卡活动。后来,活动加进了比试坐骑——毛驴、马及射箭比赛等内容。在东藏等地,由于原始森林丰富,草坝树木之中,实际上是天然公园。这一带城乡居民在夏天或步行或赶马车,行程一、二天,带上帐篷和充足的食品,来到原始森林里野营消暑,数日而返。温泉旁,更是郊游胜地,常引得人们留连忘返。   但是,解放以前,到林卡消暑度假的,只是三大领主及生活比较富裕的中上层人士。平叛改革以前,在拉萨嘎木夏林卡、尼雪林卡、喜德林卡的“吉采”林卡等地,穿着艳丽的服装的有钱人,搭起的帐篷一个比一个高大,一连三五天、七八天野营露宿在林卡里,狂欢极乐,而在帐篷四周,总有一群群衣衫褴褛的“帮古”和卖唱的流浪艺人眼巴巴地等待着达官贵人的施舍。   解放后,百万农奴翻身作主人,生活逐渐富裕。于是自冰雪消融,春回高原,直到北风袭人的初冬,多半年里,逛林卡的人群络绎不绝。每逢节假日,更是达到了高潮,人们车水马龙地集中到罗布林卡、龙王潭等大林卡,度过别有风味的假日。有些时候,城镇的机关单位及集体手工业、建筑业、商业等单位组织共青团员们过团日,也喜欢到林卡里来进行集体活动。现在,逛林卡已成为翻身农奴幸福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活动

林卡节最早的林卡活动:相传,在一个阳光温暖的日子里,成立的男人们一大早便骑着毛驴到远郊的一个山洞内朝见“莲花佛”,而妇女和孩子则带上食物到城外迎接男人们的归来,之后再到“吉采”林卡中庆祝、欢聚。

人们会带上帐篷、食品等来到郊区的林卡,进行唱歌、跳舞、打藏牌、讲故事、玩游戏等自娱自乐的活动和表演藏戏、射箭、骑马等竞技,有些地方在逛林卡达到高潮时还会有宗教活动。

在冬长夏短的西藏,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的时节、是最为宝贵的。这段时间,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带着酥油茶,青稞酒和各种美味食品到林卡野宴,人们在林卡里相互宴请,并召集民间艺人敬献歌舞。由于各地的节气不同,各地林卡节时间也不尽相同。

在林卡节期间,拉萨风和日丽,空气清新,树茂草盛,百花争妍。在挺拔的白杨树下,绿茵茵的草地上,美丽的河旁溪边,都可见到身着艳丽服装的藏族群众,或合家而出,或约请亲友,人们三五成群,在帐篷内狂歌畅饮,同时还玩耍诸如藏棋,藏牌等游戏,跳舞,唱歌更是他们的拿手好戏,一吐为快,自娱自乐的情景到处可见。就这样,他们一直玩到傍晚,从大人到小孩个个都带着浓浓的醉意,一路欢歌而归。

在,每年林卡节为阳历六月一日,届时城镇居民和农牧民在年楚河畔的贡觉林卡举行声势浩大的游园活动。林卡内,帐篷林立,人山人海,欢歌曼舞,热闹非凡。据传说,林卡节起源于莲花生大师,莲花生从印度到西藏传教,曾在远郊洞修一年之久,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男人们一早骑毛驴到远郊的嘎卜杰洞去朝佛,妇女则带上食品,汇集在近郊迎接“拜神得福”的亲人归来,然后,聚会于“吉泉林卡”之中,这就是最早的林卡节活动。后来,活动加进了比试骑毛驴、马及射箭比赛等内容。

在东藏林芝、昌都等地,由于原始森林丰富。草坎树林之中、实际上是天然公园。这一带城乡居民在夏天或步行或骑马,行程一,二天、带上帐篷和充足的食品,到原始森林里野营消暑,数日而返。在拉萨,羊八井等温泉旁,更是郊游圣地,常引得人们留连往返。

林卡节林卡节酷爱户外活动的藏族人民,一到夏天便纷纷来到拉萨河边的林卡游乐避暑,称为“玩林卡”又叫“林卡节”。林卡节的内容非常丰富,但它离不开两个主题:敬神和娱乐。每当节日来临,身著盛装的拉萨人便源源不断地从城里涌向郊外的林卡,汽车摩托车自行车骡马载著人和桌椅、食品、饮具,熙熙攘攘地行进在大街小路上。有的在林卡里搭帐篷,帐篷大都是白色的,绣著兰色的吉祥图案,朴素而美观;还有的人家用五颜六色的帐围围出一个小小的环境。人们在帐篷或帐围里,架起炉灶,安置桌椅,铺上卡垫,摆出各种点心、菜肴、饮料,夜以继日地唱歌、跳舞、打藏牌、讲故事、玩游戏、饮酒狂欢,有时还看电影、看藏戏,进行传统体育、射箭、竞技比赛等。近年来拉萨林卡的活动更加丰富,电视、录像、卡拉OK、电子游戏机也搬进了帐篷,传统文化与现代娱乐在这里自然交融了。

6月1号是国际儿童节,这天孩子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度过。这天对来说也是一个特殊的节日,是一年一度的林卡节(“林卡”在汉语中的意思是“园林”)。 6月初的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绿草茵茵,枝叶嫩绿,农区的大忙时节基本过去,确实是人们去享受、去体验大自然无限美好的大好时节。现已成为人民群众、机关干部、职工和孩子们同过“六一”儿童节的快乐节日。节日前,人们就要去林卡选择地方,并尽早搭好帐篷和准备好必要用具。过去主要在年楚河畔的贡觉林卡,现在又新辟了一些地方。节日里,林卡里面帐篷林立,人流如潮,欢歌曼舞,热闹非凡。一家老小围在一起,饮酒玩耍,唱歌跳舞,自娱自乐的情形到处可见。林卡节人们一般要尽情玩耍、游乐一个星期。

习俗

西藏农村过林卡节

欢歌跳舞,畅饮青稞酒,骑马射箭掷骰子,是过去西藏农村过节日最典型的写照。但今年地区传统的“林卡(郊外游玩)节”,呈现的已不仅仅是这些传统的场面。

每年6月1日起的第一周,是地区的公共假期。城乡家庭几乎倾巢而出,男女老少穿戴一新,到草木葱茏、阳光明媚的园林或郊野游玩,俗称“过林卡”。“林卡节”里,看到除了这些传统风俗外的新气象。

年楚河畔白朗县巴扎乡彭仓村,十多名藏族群众正在内地援藏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忙着为一座座塑料温室通风、浇水。热气蒸腾的温室里,西瓜已长至碗口大,西红柿、黄瓜和辣椒青翠欲滴。

“以前光会种粮食,撒下种子,然后一段时间可以不管。现在种蔬菜,天天都要迎着阳光拉开温室顶上的棉被,里面温度高了要通风、散热,还要经常移苗、浇水,所以‘过林卡’不可能像以前一样全家出动,必须要有人留下来值班。”41岁的拉巴扎西说。

彭仓村26户人家,种菜历史不过三四年,但在当地政府、内地援藏省市和金融部门的帮助下,已建成了70多个40米长、8米宽的塑料温室,占全村土地面积的近一半,平均每家拥有2-4座温室。实行果菜轮作,每年可收获2-3茬,一座温室一年纯收入超过6000元人民币。

28岁的丹增告诉记者,过去“过林卡”,都要吃油炸面果、喝青稞酒,因为平时的主食只有糌粑和土豆。现在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自家产的新鲜细菜,开着拖拉机进城卖菜时,还经常进饭馆消费一番。他说:“在吃上,现在天天都好象在‘过林卡’。”

在彭仓村东面十余公里的洛江镇彭果村,记者也没有看到“过林卡”。在“女能人”曲珍开设的家庭工厂里,40多名妇女正用传统的木制纺机编织氆氇(毛呢)和卡垫(毛织垫毯)。在这里,学徒工一天可以挣15元,熟练工一天25元。

虽然没有“过林卡”,但家庭工厂里传出一阵阵欢歌笑语。她们的产品从纺线到编织,全部手工操作,染色使用的是天然矿物,极受尼泊尔、印度等外商欢迎,产品全部外销。

37岁的曲珍说:“节日虽好,但只有学会劳动技能,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才能真正改善生活。”在曲珍的工厂,夏秋季节碰到活少时,平均半个月就要组织女工们游玩一次,“过林卡”正在常态化。

林卡节的林卡节 

逛林卡,是西藏人的特别爱好,而将逛林卡作为一个节日放假休息,则是地区的发明,独一无二。

人过林卡节,是每年公历6月1日开始,一般5—7天,每当林卡节到来前的三五天里,城里人家家户户都来到市郊的贡觉林卡、新宫林卡、达热瓦林卡早已搭好了的帐篷。帐篷大都是白色的,绣着蓝色的吉祥图案,朴素而美观。还有的人家就用帐闱围出一个小小的环境,帐闱颜色很鲜艳,五颜六色,美不胜收。人们在帐篷或帐闱里,架起炉灶,安置桌椅,铺上藏垫,摆出各种点心、菜肴、饮料,夜以继日地歌唱、跳舞、打藏牌、讲故事、玩游戏、请客欢宴,有时还观看电影、文艺演出和藏戏,进行传统体育、射击、竞技比赛。近年来,林卡节活动更为丰富,彩色电视机、录像机、卡拉OK、电子游戏机也搬进了帐篷,传统文化与现代娱乐在这里相处融洽。

起初,的人们过林卡节并不是每年的公历6月1日,而是在藏历的4月中旬,因这时春播已经结束,田间管理的季节还没有到来,农村处于短暂的农闲季节。这时又是春夏之交的时刻,可谓是一年内最佳的季节。

后来林卡节改到了公历的6月1日,是因为这个时间和藏历年的4月中旬刚好接近,主要原因是每年的6月1日,城内各小学的学生们,要到林卡内游园并要表演歌舞,一些大人便随着孩子们一道到林卡玩,后来,林卡节慢慢地演变成了每年公历6月1日,和“六一”儿童节赶在一天。

关于的林卡节的来历,还有许多古老的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城里的男人们一早骑着毛驴到远郊朝见“莲花佛”,妇孺则带上食品聚集近郊,迎接观神得福的亲人归来,然后汇集于路旁的林卡之中,这样便形成了最早的逛林卡活动。后来,这一活动加进了比试坐骑毛驴及射箭等比赛内容。不过,这些活动在今天的林卡节里已见不到了。

6月1日这天,各学校的小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带领下,也要到这里度过美好的一天,城里的孩子们要在这里举行加入少先队组织的庄严仪式,表演自编的节目;地区文工团的专业文艺工作者也前来献艺。由于林卡节深受人们的喜爱,每年的林卡节已经成为人民法定的节日。

但是,解放以前,到林卡消暑度假的,只是三大领主及生活较富裕的中上层人士。平叛改革前,在林卡里穿着艳丽服装的有钱人,搭起的帐篷一个比一个高大,一连三五天、七八天野营露宿在林卡里,狂欢极乐。而在帐篷周围,总有一群群衣衫褴褛的“帮古”(乞丐)和卖唱的流浪艺人眼巴巴地等待着达官贵人的施舍。

解放后,百万农奴翻身做主人,生活逐渐富裕。现在逛林卡已经成为西藏人民幸福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林卡节藏族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林卡节

 

林卡节,藏语称“孜木林吉桑”,意为“世界欢乐日”。也有人称之为“郊宴”。是西藏自治区拉萨、、昌都等地藏族人民的传统娱乐日。每年藏历五月一日左右举行,节期不定,有些地方长达十多天。届时,藏族群众扶老携幼,带上食品、青稞酒、酥油茶、卡垫、帐篷,以及各种娱乐用具和乐器,来到幽雅恬静的“林卡”(藏语音译,意为园林、花园,其中多植柳树,所以民间又把逛林卡称之为“耍柳林子”)。在草坪上、古树下支起白色的帐篷,围上几块床单或塑料布,铺上卡垫,一边弹六弦琴,一边喝酥油茶或青稞酒,欢聚野宴。有的打扑克,有的下棋、玩球或聊天谈笑,还有的在绿草地上欢歌漫舞。此外,节日期间,还要举行一些宗教仪式和赛马、射箭等民族体育娱乐活动。

十分有趣的是,有些并非宗教的节庆,在雪域、在信奉藏传佛教的群众中,也都加进了祈福攘灾的宗教内容。拿藏民族传统的藏历新年来说,这个岁次更迭、万象更新的节日到来前夜,成千上万的藏族群众按照习俗,举着火把走上街头,举行驱“鬼”仪式,祈求消灾免祸,除旧迎新。记者多穷、何自力于一九九一年二月十四日在题为《百万藏胞喜迎新年》的新闻中报道。“晚八时许,用麦秆编制的火把照亮了拉萨的大街小巷,鞭炮声此起彼伏……”。其实,除了燃火驱邪外,藏族家庭还在灶房正中墙上和大门上贴画备种吉祥符号和图案。

大年初一,要将长满青苗的长方形小盒匣摆在佛龛前,祈愿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水清晨,家中主妇要早早起来去井边或河边背水、以示吉祥。然后煨(火桑)以清香的烟雾娱神,使神保佑全家幸福。有些人们还将五彩的布条系在羊身上,并向羊身上洒奶茶,祝愿牧业丰收……

流传于藏族民间的这些传统的,多姿多彩的宗教节日,究其根源都是与生息在雪域的藏民族的生产活动、文化生活、宗教信仰密切相关的。这些节日世代相沿,已成为藏族人民生活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内容了。

饮食与禁忌

林卡节在食肉方面,藏族禁忌较多。一般人只吃牛羊肉,而绝不吃马、驴、骡、狗肉,有的人连鸡肉、猪肉和鸡蛋也不食用。鱼、虾、蛇、鳝以及海鲜类食品,除部分城镇居民(大多为青年)少量食用外,广大农区和特区的群众一般不食。兔子肉部分地方可食,但孕妇不得食用,据说违禁食用生下的孩子会成豁嘴。即使是吃牛羊肉,也不能吃当天宰杀的鲜肉,必须要过一天才食。当天宰杀的肉称为“宁夏”(意为“日肉”nyin--sha),人们认为牲畜虽已宰杀,但其灵魂尚存,必须过一天后灵魂才会离开躯体。对鸟类、山鸡藏族从不捕食,尤其如“拉恰贡姆”这样的雪山鸡藏族人视之为神鸟,忌讳捕猎。

在肉食禁忌中,忌食鱼肉的情况较为复杂,忌食与否与地域密切相关。在藏东地区,人们几乎不食鱼,也不能触摸蛇、蛙等动物,认为鱼、蛙这些水生动物是龙神的宠物,若伤害或触摸会染上疾病。人们一般认为藏族不食鱼是受佛教不杀生观念的影响所致,而藏东地区不食鱼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传统。昌都卡若遗址靠近澜沧江,至今物产丰富,却未在遗址中发现钓钩、鱼标、网坠等渔猎工具,也未发现鱼骨。这一现象是耐人寻味的。因此,考古专家们推测,卡若居民们(即藏东藏族的远古先民们)当时就有以鱼作为“禁忌食物”的习惯,不食鱼的观念和习俗在佛教传入后进一步得到强化,以致藏东居民至今普遍不食鱼。

然后,雅鲁藏布江流域同藏东三江流域的情况却大为不同。雅鲁藏布江最大支流拉萨河流域的曲贡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民们从事渔猎生产的网坠,还有鱼骨。雅鲁藏布江的又一支流尼洋河流域与雅鲁藏布江交汇处的居木遗址、云星遗址、红光和加拉马等遗址和采集点均发现了捕鱼的网坠,如居木遗址采集到网坠3件。网坠“皆用扁平砾石加工而成。分两式,一式将扁平砾石侧打成两缺口;另一式将扁平砾石四周打成四个缺口。”这一现象说明,西藏腹心地区雅鲁藏布江流域广阔范围内的藏族先民曾从事渔猎生产活动,普遍存在食鱼习俗。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