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冰洋港口内的奥斯卡级奥斯卡级核潜艇是在前几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基础上改进的。其主要发展目标是在靠近前苏联的海域攻击敌方航母作战编队,占据航母编队航线的前方阵地,在导弹的最大射程内用多枚导弹攻击航母编队。根据需要,击毁一艘大型舰艇需要2~7枚导弹,齐射数为4~15枚左右,因此研制了装备24枚导弹的潜艇,可进行二次攻击。
而949A级(奥斯卡Ⅱ级)是目前全世界上火力最强大的攻击性潜艇。英国《简式防务年鉴2006》中对于949A级的评价是:“奥斯卡Ⅱ级不仅能消灭航母舰队,还能顺手把这个区域内的潜艇荡平。”奥斯卡级最让俄罗斯人自豪的是它的静音效果。它是阿库拉级“猎豹”号和美国海狼级出现之前全世界最安静的远洋攻击性潜艇。
美国快速航母作战编队具有深入敌方领土,执行战略核攻击的能力。前苏联海军一向把攻击美国海军航母编队保卫本土不受严重威胁,作为主要战略使命之一。自60年代以来,前苏联先后建造了“回声”(Eeho)-Ⅱ级(29艘)、“查理”(Charlie)级(18艘)巡航导弹核潜艇。
为了替换这些核潜艇,遂于1969年提出了建造一级高性能巡航导弹核潜艇的计划,即“奥斯卡”(Oscar)级巡航导弹核潜艇。
“奥斯卡”级核潜艇是在前几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基础上改进的。其主要发展目标是在靠近前苏联的海域攻击敌方航母作战编队,占据航母编队航线的前方阵地,在导弹的最大射程内用多枚导弹攻击航母编队。根据需要,击毁一艘大型舰艇需要2~7枚导弹,齐射数为4~15枚左右,因此研制了装备24枚导弹的潜艇,可进行二次攻击。
“奥斯卡”级核潜艇共分为两型,I型艇在1978~1983年内建造2艘;Ⅱ型艇从1983年开始建造,已建成11艘,在建1艘。
“奥斯卡”-Ⅱ型艇提出“奥斯卡”级核潜艇战术技术任务书1969年
“奥斯卡”-I型艇首艇开始建造1978年
“奥斯卡”-I型艇首艇服役1980年11月
“奥斯卡”-Ⅱ型艇首艇服役1986年12月
“奥斯卡”-I型艇第2艘艇退役1997年
“奥斯卡”-Ⅱ型艇第12艘服役2001年[1]
该级艇由俄罗斯红宝石设计局设计,北德文斯克造船厂(Severodvinsk)建造。
该级艇的主要任务是在靠近俄罗斯的海域攻击敌方航母作战编队,可用多枚导弹同时对目标发动攻击,也可与远程海上轰炸机和水面舰艇协同作战,对航母作战编队实施饱和攻击。初始目标数据由卫星或侦察机提供。该级艇还可以利用远程巡航导弹攻击敌方国土。该级艇也可承担巡逻、侦察、搜集情报、布雷等多种作战任务。
奥斯卡Ⅰ 型全部退役,奥斯卡Ⅱ型前2艘退役。[2]
奥斯卡Ⅱ级949A级(奥斯卡Ⅱ级)是目前全世界上火力最强大的攻击核潜艇其中之一。而在切洛梅设计局的P-1000型反舰巡航导弹成为泡影后,它和它的导弹成了苏联海军巡航导弹核潜艇的最后绝唱。在安静性方面据称它比阿库拉I要强,而比阿库拉Ⅱ逊色。从1982年开始建造949A型艇(“奥斯卡Ⅱ”),首艇则在1985年下水。与949艇相比,949A型艇增加了一个舱室,排水量有所增加,艇上武器和设备的内部布局得到了改善,从而既能保留原型艇的全部优点,又可以克服其不足,并具备可持续改进性。
949A级一共建造了12艘,其中最著名的库尔斯克号在2000年8月12日沉没。这是奥斯卡级唯一的大事故也是苏联/俄国历史上第六艘沉没的核潜艇。2001年为了将它被拉上岸以人工的方式切成身首两段,受损的舰首留在海底,其余部分拖上海面。K-141的沉没原因一般认为是鱼雷的氢氧燃料发生爆炸,但也有人认为是暴风型鱼雷爆炸。需要注意的是实际上鱼雷爆炸后本来可以把危害阻止在艏部,但是一部气浪通过空调管道影响到了第三区段甚至是第四区段,控制室里的人也因此受到冲击,从而没能采取立即上浮等措施也是重要原因。
949A比949要长11米,尾翼更大而且把桨叶换成了七片的。
奥斯卡级核潜艇在自救能力方面奥斯卡级有两个救生区:位于指挥室围壳内的集体漂浮救生舱和位于I舱(艇首鱼雷舱)、Ⅱ舱(指挥舱)、IX舱(轮机舱)的艇员逃生紧急出口。集体漂浮舱可以从极限深度上浮到海面。而艇员逃生出口可以在200~400米的深度下艇员着个人救生装逃生。在艇首和艇尾装备了B-600求救漂浮信标。据说它能在1000米的深度下发射出去并且发射无线电和灯光信号求救。该信标在K-141事故中失灵没能释放。苏联海军曾考虑给949A开发后续舰,但是放弃了[4].2012年12月俄海军宣布将会建造一种名为09852计划的特殊潜艇用于科研和搜救用途,它能携带小潜艇,有人怀疑它就是还没完成的949A级别尔哥罗德号。也有人认为那是以AS-12 Losharik型潜艇为基础。
60年代,前苏联针对美国迅速发展的航母战斗群,提出改进研制高性能巡航导弹核潜艇,奥斯卡级核潜艇就是为满足这一需要而推出的前苏联第四代巡航导弹核潜艇(SSGN)。
奥斯卡级潜艇至今已建造14艘,其中4艘服役于太平洋舰队,其他均在北方舰队服役。奥斯卡-Ⅰ型艇已提前退役,目前,奥斯卡-Ⅱ型艇是俄罗斯反航空母舰的核心力量,也是当前世界上吨位最大、威力最强的巡航导弹核潜艇。
奥斯卡级核潜艇现有12艘在役,分属两个舰队,其中:北方舰队8艘,包括K148、K119、K410、K266、K186、K141、K512及K530艇,基地为BolshayaLopatka;太平洋舰队4艘,包括K132、K173、K442及K456艇。其服役状况为:
| 舷号 | 艇名 | 建造时间 | 服役时间 |
| K148 | 克拉斯诺达尔 | 1985年8月 | 1986年12月 |
| K132 | 别尔桑罗德 | 1986年3月 | 1987年1月 |
| K119 | 沃罗诺什 | 1987年12月 | 1988年12月 |
| K173 | 坦波夫 | 1989年1月 | 1989年12月 |
| K410 | 斯摩捷斯克 | 1989年12月 | 1990年12月 |
| K442 | 普斯科夫 | 1990年1月 | 1991年1月 |
| K456 | 卡萨特卡 | 1991年12月 | 1992年1月 |
| K266 | 奥勒尔 | 1992年 | 1993年 |
| K186 | 奥姆斯克 | 1992年 | 1993年2月 |
| K141 | 库尔斯克 | 1992年 | 1994年 |
| 舷号 | 艇名 | 建造时间 | 服役时间 |
| K148 | 克拉斯诺达尔 | 1985年8月 | 1986年12月 |
| K132 | 别尔桑罗德 | 1986年3月 | 1987年1月 |
| K119 | 沃罗诺什 | 1987年12月 | 1988年12月 |
| K173 | 坦波夫 | 1989年1月 | 1989年12月 |
| K410 | 斯摩捷斯克 | 1989年12月 | 1990年12月 |
| K442 | 普斯科夫 | 1990年1月 | 1991年1月 |
| K456 | 卡萨特卡 | 1991年12月 | 1992年1月 |
| K266 | 奥勒尔 | 1992年 | 1993年 |
| K186 | 奥姆斯克 | 1992年 | 1993年2月 |
| K141 | 库尔斯克 | 1992年 | 1994年 |
SS-N-24导弹发射奥斯卡-Ⅱ型艇的主要任务,是在靠近俄罗斯的海域攻击敌方航母作战编队,可用多枚导弹同时对目标发动攻击,也可与远程轰炸机和水面舰艇协同作战,对航母作战编队实施饱和攻击。其初始目标数据由卫星、侦察机或水面舰艇提供。
该级艇装备SS-N-24导弹后,还可以利用远程巡航导弹攻击敌方国土。该级艇也可承担巡逻、侦察、搜集情报、布雷等多种作战任务。
奥斯卡级核潜艇该级艇装备有P-700导弹系统,布置在艇前中部耐压壳体与非耐压壳体之间。指挥台每侧有6个矩形盖板。共搭载24枚3K45“花岗岩”反舰导弹。
艇上还装有4具先进的鱼雷发射管,可发射53型鱼雷,航速45kn,航程20km,潜深300m;65型鱼雷,航速60kn,航程40km,潜深1000m;SS-N-15型反潜导弹,射程50km,战斗部为200kt当量核深弹;SS-N-16型反潜导弹,射程120km,战斗部为40型主/被动声自导鱼雷。其自卫武器装载量28枚。
奥斯卡级核潜艇该艇携带24枚SS-N-19反舰导弹,飞行速度1.6Ma,末段突防速度3.5Ma,射程20-650km,制导方式为:惯性制导+主动雷达寻+被动红外寻,它突防能力强,可以对航母等大型水面舰艇实施饱和攻击。该潜艇还可用65型反舰鱼雷进行对舰攻击。该鱼雷采用主/被动声自导和尾流制导,可携带核弹头。
据报道,奥斯卡-Ⅱ的后续艇已装备“口径-NK”对地巡航导弹,射程2700km,可携带100万吨当量的核弹头,可以实施对地攻击,完成战略攻击任务。
该型艇不仅可以用53型鱼雷进行反潜,还可以用SS-N-15、SS-N-16型反潜导弹进行对潜攻击。SS-N-15型反潜导弹,可携带20万吨当量的核弹头,从533鱼雷发射管发射;SS-N-16型反潜导弹,也可从650鱼雷发射管发射。此外,还可发射SS-N-16的改进型SS-N-16B导弹,可装1枚核弹头。上述反潜导弹由于飞行速度快,大大缩短了飞临目标的时间,使被攻击潜艇难以逃脱,因此它们反潜威力大,命中率高。
该级艇采用多种降噪措施,采用七叶大侧斜螺旋桨、浮筏减振、艇体外表敷设消声瓦等降噪措施,极限下潜深度达500米,并采用了多种隐身措施,因而隐身本领极高。德国《海军评论》报道,该型艇指挥围壳内还装有对空导弹系统,这使该艇具备了一定的防空能力。
该级艇属于大型核潜艇,艇内空间大,可布置多种设备,改善了艇员工作和生活条件,包括设置健身房、游泳池、日光浴室、桑拿浴室和娱乐区等,使该艇的自持力达到120天,从而提高了艇的战斗力。
该级艇结构独特,两层壳体之间有4米间距充满水,可承受一枚鱼雷的攻击;结构外形采取多种措施有利于在北极冰下活动;尤其是采用两套核动力装置互为备用;由于艇体采用小分舱,有多个舱室,所以可实现一舱进水不沉。因此,该艇的生命力极强。该型艇是当前世界上吨位最大、威力最强的一种巡航导弹核潜艇,已成为俄罗斯反航空母舰的核心力量。
反潜攻击奥斯卡接到反潜命令后,可高速机动接近预定的反潜海域,隐蔽低速搜索航行,声纳用被动方式工作。发现目标后,可以用SS-N-15、SS-N-16反潜导弹或53鱼雷实施直接攻击。攻击敌航母或海上舰船主要作战方式有:阵地设伏、区域游猎、引导截击、长途奔袭、追击攻击等。对近距离目标主要以53型、65型鱼雷实施攻击,对远距离目标主要以SS-N-19型反舰导弹实施攻击。
奥斯卡级核潜艇声呐:“鲨鱼鳃”型主/被动中低频搜索和攻击用艇壳声呐,“鲨鱼肋”型被动低频舷侧阵声呐,“鼠鸣”型主动高频攻击用艇壳声呐,“金字塔”型被动甚低频拖曳线列阵声呐。
导航:惯性导航,卫星导航,无线电六分仪。
雷达:“窥探对”型、“窥探片”型对海警戒雷达,I波段;“穿孔盘”型火控雷达;“场灯”、“方环”型侦察雷达。
通信:自动无线电通信系统,“活动弹簧”型卫星通信,低频、甚低频拖曳浮标天线,极低频浮力天线。
电子对抗:“圆边帽”型、“团砖”型、“棒砖”型电子对抗措施;“克里姆”-2型敌我识别器。
指挥和控制:作战控制情报系统。
该级艇采用水滴形线型,双壳体结构。采用变直径的圆筒形耐压壳体,中部直径8.5m,两层壳体之间的间距约为4m,所以艇体很宽。艇体首尾非耐压壳体呈圆锥形,具有水滴形首部,尾部是十字形操纵面,指挥台围壳较长约32m。为了容易破冰浮出,指挥台围壳装设了加强板,围壳顶做成圆形加强盖。在围壳内设有漂浮救生舱。首水平舵靠近首部,可以收回艇体中。
I型艇内分9个舱室,采用小分舱结构(见图2.2-10)。Ⅱ型艇多设一个舱室,排水量增加了约1600t。
该级艇装备了2台VM5型紧凑布置压水堆装置。每台反应堆热功率200MW。两台反应堆沿艇中心线串联布置,可提供轴功率73.5MW(100000hp),堆芯寿命12年以上,可使艇具有300000nmile续航力。该级艇采用两台蒸汽轮机,双轴,两个7叶固定螺距螺旋桨,艇的水下航速达33kn,电力推进航行速度5kn。
重要机械设备采用组合式结构,浮筏式整体减振机座,辐射噪声低。
该级艇装备24具SS-N-19导弹发射筒,布置在艇前中部耐压壳体与非耐压壳体之间。指挥台围壳每侧有6个矩形盖板,长约7m,宽约2m,内装2具导弹发射装置,与垂线成45度斜角布置。
SS-N-19反舰导弹(“花岗岩”型)是70年代初开始研制的中远程超音速(1.6Ma)掠海飞行的多用途导弹,是SS-N-12导弹的改进型。该型导弹可从水下发射,射程500km,战斗部为750kgHE炸药或500ktTNT当量核装药。
艇上装有4具533mm和2具650mm鱼雷发射管,可发射53型鱼雷,航速45kn,航程20km,潜深300m;65型鱼雷,航速60kn,航程40km,潜深1000m;SS-N-15反潜导弹,射程50km,战斗部为200kt当量核深弹;SS-N-16反潜导弹,射程120km,战斗部为40型主/被动声自导鱼雷。自卫武器装载量28枚。
该级艇的声呐系统有“鲨鱼鳃”型主/被动中、低频搜索和攻击用声呐,“鼠鸣”型主动高频攻击用声呐,“鲨鱼肋”型被动低频舷侧阵声呐,“金字塔”型被动甚低频拖曳线列阵声呐,用于被动搜索远程警戒。
导航系统有惯性导航、卫星导航、无线电六分仪等组成的综合导航系统。艇上装有“窥探对”型I波段对海警戒雷达,“场灯”、“方环”型侦察雷达,“穿孔盘”型火控雷达。
通信系统有“活动弹簧”型卫星通信设备,低频与甚低频拖曳浮标天线。极低频拖曳浮力天线,浮力电缆长630m,拖曳深度90m。
该级艇装备了作战控制情报系统和先进导弹射击指挥仪,具有多种目标攻击程序和抗干扰能力。电子对抗设备有“圆边帽”型、“团砖”型、“棒砖”型电子对抗措施,“克里姆”-2型敌我识别器。
| 技术数据 | |
| 乘员 | |
| 编制 | 130人 |
| 舰长 | 155米 |
| 型宽 | 18.2米 |
| 水上排水量 | 14,700吨 |
| 水下排水量 | 19,400吨 |
| 潜航深度 | 600米 |
| 武器装备 | |
| (1)4具533毫米鱼雷管。 | |
| (2)4具650毫米鱼雷管(装备65-76型、yCЭT-80型)。 | |
| (3)“风暴”型鱼雷。 | |
| (4)533管可发射RPK-2暴风雪/SS-N-15“海星”导弹。 | |
| (5)650管可发射RPK-7劲风/SS-N-16种马导弹。 | |
| (6)24发“花岗岩”P-700/SS-N-19海难潜射巡航导弹 |
| 技术数据 | |
| 乘员 | |
| 编制 | 130人 |
| 舰长 | 155米 |
| 型宽 | 18.2米 |
| 水上排水量 | 14,700吨 |
| 水下排水量 | 19,400吨 |
| 潜航深度 | 600米 |
| 武器装备 | |
| (1)4具533毫米鱼雷管。 | |
| (2)4具650毫米鱼雷管(装备65-76型、yCЭT-80型)。 | |
| (3)“风暴”型鱼雷。 | |
| (4)533管可发射RPK-2暴风雪/SS-N-15“海星”导弹。 | |
| (5)650管可发射RPK-7劲风/SS-N-16种马导弹。 | |
| (6)24发“花岗岩”P-700/SS-N-19海难潜射巡航导弹 |
949型艇存在明显的缺点,由于设计时片面追求减少排水量,结果导致艇上设备配置密度过大,造成维护困难,从而影响了整个潜艇的适修性。此外,潜艇的储备排水量有限,也不能满足降噪改进的需要。
949A比949要长11米,尾翼更大而且把桨叶换成了七片的。
在自救能力方面奥斯卡级有两个救生区:位于指挥室围壳内的集体漂浮救生舱和位于I舱(艇首鱼雷舱)、II舱(指挥舱)、IX舱(轮机舱)的艇员逃生紧急出口。集体漂浮舱可以从极限深度上浮到海面。而艇员逃生出口可以在200~400米的深度下艇员着个人救生装逃生。在艇首和艇尾装备了B-600求救漂浮信标。据说它能在1000米的深度下发射出去并且发射无线电和灯光信号求救。该信标在K-141事故中失灵没能释放。苏联海军曾考虑给949A开发后续舰,但是放弃了。[3]
奥斯卡级核潜艇库尔斯克号潜艇是俄罗斯海军所拥有的8艘奥斯卡2级核潜艇中的一艘,由俄罗斯红宝石设计局设计,俄北德文斯克造船厂制造。该艇于1994年5月下水,1995年1月正式服役;艇上的许多设计方案都是独一无二的,代表了俄核潜艇的最高尖端技术,被誉为俄罗斯航母终结者。正是奥斯卡核潜艇集中了俄罗斯各种尖端的潜艇制造技术,所以它具有非常优良战术技术性能。它的艇体采用了水滴型,艇上开口很少,艇上的机械装置都经过严格的测试及减震处理,还采用了7叶大侧斜、低噪声螺旋桨,艇的外壳敷设有大量的消声瓦,从而大大降低了噪声。据称,奥斯卡Ⅱ级潜艇比美国洛杉矶级改进型核潜艇还要安静。奥斯卡级潜艇使用钛合金来制造艇壳,不仅磁性极小,而且可以承受较大的水压力,因此极大地提高了潜艇的隐蔽性。
库尔斯克号是俄海军最新的巡航导弹核潜艇之一,隶属于北方"队的第41巡航导弹核潜艇大队。库尔斯克号核潜艇艇体长154米,宽18.2米,吃水9米,排水量1.39万吨;由两个核反应堆提供动力,深海航行速度可达28节,水面航行速度超过19节,续航能力为120天,最大下潜深度为300米;编制艇员107人,其中包括48名军官,最多可载员135人。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是专门用来攻击航空母的,因而被誉为航母终结者。该艇装有花岗岩导弹发射装置,嵌在非耐压壳体内,固定倾斜40度布置,携带24枚SS-N-19新型超音速"对"巡航导弹,可单发,也可以齐射。目前,世界上任何一支"队都无法对付这种导弹的连续来袭。该艇还装有4具533毫米和4具650毫米鱼雷发射管,包括鱼雷管发射的反潜导弹在内,总共装有32枚先进的管射武器。由于该可以发射鱼雷和反潜导弹,从而大大提高其自卫和攻击能力。
英国权威的《简氏防务周刊》,一艘库尔斯克号潜艇可以击沉一艘航空母舰和航母编队的其他艇,同时还可以攻击敌方潜艇。该刊同时透露,库尔斯克号上搭载的24枚最新型的巡航反导弹可携带高爆弹头或者核弹头。另外,潜艇上还安装了新型的声纳系统。这些军事机密,至今北约尚未准确掌握。
奥斯卡级核潜艇2014年3月17日早晨, 俄罗斯正在退役期间的“克拉斯诺达尔”号核动力潜艇起火。这艘潜艇是“库尔斯克” 号的姊妹艇,同属“奥斯卡”-Ⅱ级核潜艇,有两个核反应堆。
据报道,当时滚滚黑烟从“克拉斯诺达尔”号目前正在退役的涅赫巴造船厂的一个码头冲向天空。造船厂位于俄罗斯摩尔曼斯克北部的军事禁区。
“克拉斯诺达尔”号是冷战时期的潜艇之一,在2012年结束运营待拆解。
这艘155米长的潜艇自1986年以来一直为俄罗斯北方舰队巡航,在火灾发生时正处于退役状态。“克拉斯诺达尔”号-K148是第一艘升级版的“奥斯卡”Ⅱ级核潜艇。[4]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