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8年,国有天目山林场建立。
2001年12月,经 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建为河南信阳天目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信阳天目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 信阳市平桥区西北部,西与 南阳市桐柏县接壤,北与 驻马店市确山县相毗邻,地理坐标为北纬32°31′—32°38′,东经113°45′—113°55′。
信阳天目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处 淮河北岸,属 桐柏山脉,区内山峦起伏,海拔高度在150~812米之间,最高峰祖师顶812.5米。整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相对高差不大。主要山峰有豹子龙、 老寨山、 双龙山、大石岭、小山顶、戴白岭等。该区大部分地区沟壑纵横,山势较陡,坡面长,坡度多在30°~40°之间,岩石裸露多。
信阳天目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属 北亚热带向 暖温带过渡区域,光热资源丰富,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春季 信阳天目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风光 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多变;夏季降水多,日照强,蒸发快,秋季气温下降明显,降水量显著减少;冬季温度低,湿度小,降水少。年平均气温17.8℃,年平均降水量为939~1181毫米。
信阳天目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北亚热带向 暖温带过渡区,植被类型为典型的北亚热带常绿针叶阔叶与落叶阔叶林向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过渡类型,它保留了大别山和桐柏山结合处完整的天然次生林。植物区系以温带成份为主,华中成份、华东成份、华北成份各占三分之一,还兼有一定的西南成份。
信阳天目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750公顷,其中核心区1200公顷,缓冲区540公顷,实验区5010公顷。
信阳天目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生态及野生动植物等。
据1981年河南省自然保护区专家组织的综合考察,该区有植物1800余种,其中有很多珍稀植物,如 香果树、 青檀、 山白树、 红豆树、 榉树、 天目木姜子、 野大豆、 八角莲等,其中 香果树、 野大豆等被列为国家级保护植物。
据1981年的综合考察数据,保护区内有野生动物有2300余种,其中鸟类有 金雕、 苍鹰、 白鹳、 黑鹳、 白冠长尾雉、 环颈雉、 百灵、 大山雀等约200种,兽类有 猎豹、 野猪、 花面狸、 穿山甲、小麋等约30种,两栖爬行类有 断板龟、 大鲵、蟾树蛙、 蟾蜍等40种,昆虫约2000余种。
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 大鲵、 金雕、 白冠长尾雉、 水獭等15种,河南省重点保护动物有 苍鹭、 画眉、 姬啄木鸟、 豹猫等27种。
信阳天目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由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管理。管理处有干部职工114人,其中技术人员10人,管理处下设三个保护站,内设公安派出所、办公室、保护科研股、生产股等职能股室。保护区管理处坚持保护为主,科研、教育、生产相结合的方针,狠抓资源保护,严防火灾事故的发生。在科研上和河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武汉大学合作对本区动植物资源进行本底清查和生物多样性研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同时,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资近百万元改善了管理处的用水、用电、办公、住宿等工作生活条件,保护区的面貌有了明显改观。
天目山
主峰小石顶海拔813.5米,双龙山犹如两条长龙飞舞,出没于林海之间。
白练沟瀑布
由大瓶寨飞流直下,落差数百米,注入山下人工湖;大瓶寨脚下的 黑龙潭、 白龙潭中。
奇石
山上的大石,曲卧蹲距,如卧佛、如虎豹、如凤凰,如石床、石桌、石柜,堪称鬼斧神工。其中最奇异的是名为“写字石”者。
其他景观还有“神仙脑”、“仙人洞”、“千佛岩”、“五金洞”、“玉石洞”、“老寨沟”、“天目沟”、“上马石”等。
殷商时期,这里曾经是南伯侯姜文焕的封地,小山顶道观即为其祭祀庙。此庙始建于北魏,庙内有天王殿,娘娘殿。原庙现虽已毁坏,仅存一些残碑和废墟。
春秋时期,楚昭王被吴国打败,曾逃到此地避难,随后到长台关建了城阳城。
秦末,楚霸王 项羽为了寻找楚王后裔,也曾到过此山。山上“霸王台”,据说就是为纪念霸王所建。
东晋抗击外敌的名将 祖逖,也曾在此屯兵,当时他与同为司州主簿的 刘琨常互相勉励,苦练杀敌本领,“ 闻鸡起舞”的典故便产生于此。
唐初,大将 尉迟恭也曾在此屯兵,相传,山麓的高大寺(原名慧照寺)即为他所监修。
大水瓶寨也叫水平寨,俗称大寨,为晚清寨墙遗址。
其他古迹还有“祖师顶”、“情人谷”、“还魂坡”、“殉情崖”、“鸳鸯池”、“陈平寨”、“斩将台”等。
该区动物区划是中国古北界与东洋界的分界线,动物物种具有南北过渡带特征,区内南北动物相互渗透,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