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台举办科普活动1927年古浪8级大震震中距门源64Km。1986年8月26日门源西北40Km出发生6.4级地震[1]门源县周边地形复杂,高差悬殊,北部祁连山麓群峰耸立,南部达坂山高拔陡峭,大通河自西向东流经全境,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候-5℃,年降水量518mm,无绝对无霜期。门源地震台位于门源县城北30Km处,达坂山断裂北15Km处,台址基岩为中厚层砂岩。
门源地震台是原中国科学院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1963年为监测1964年核爆破建立的台站,1971年移交原青海地震队筹建处。1972年为台站修建了职工宿舍,1981~1982年青海省地震局投资10万元左右,对门源台摆房进行改造和扩建,修筑了观测山洞,台站管理和资料的产出开始走向正轨。
门源地震台测震资料自1972年开始产出,当时使用的是573短周期地震仪,熏烟记录。由于台基较好,该台的放大倍率一直保持在20万倍左右,可以监测到台站200Km以内的2级地震。1997年5月该台的短周期地震仪进行了改造,573短周期地震观测改为DD-1记录器,仍然保留了原有的拾震器,改造后的短周期地震仪的放大倍率为20万倍,墨水记录。随着“十五”项目的实施,台站进行了数字化改造,新架设了SSQ-2倾斜仪、SZW-1A型地温仪、YRY-4型钻孔应变仪、BBAS-60型测震仪、BBAS-2型强震仪、WYY-1型气象三要素仪,使门源地震台的观测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台站占地面积6559.3平方米,2007年利用全国地震台站优化改造的专项资金对台站进行优化改造,新建面积为374平方米的监测楼,现用山洞摆房为1982年修建。
门源台现有工作人员四名,均为大专学历。
台站实行台长负责制,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台站。建立了工作制度、值班制度、安全制度及资料评比制度。通过全台同志的不懈努力,各项观测手段在省局历年资料评比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形变在2001年至2004年连续四年获得青海地震局评比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