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介绍
鄱阳湖古沉船就在沉没在该水域。鄱阳湖老爷庙水域水下文物的专项探测工作进入验证定位阶段,考古专家最终确定了2个最佳挖掘点,将于今年冬季鄱阳湖枯水期进行实地钻探,有望揭开鄱阳湖古代沉船的神秘面纱。
鄱阳湖老爷庙水域(2)江西省气象部门在上世纪80年代就对这一区域沉船事故频发的原因开展过专项研究,并找到了其中的奥秘所在。近年来,研究人员又在该项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发现老爷庙区域蕴含着丰富的风能资源,为江西开发清洁能源开辟了一条新路。[1]
破解“百慕大”之谜
1984年,为研究老爷庙水域船损灾害的成因,江西省气象局成立 “老爷庙大风及其对航运的影响科研小组”。小组在星子县蓼花、都昌县老爷庙、永修县松门山分别布设了一个气象观测站,在1985年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气象观测。期间还进行了三次短期加密考察,取得了20余万个原始数据。[1]
为期1年的观测数据表明,老爷庙水域年平均风速可达7米/秒,为内陆罕见。这里特殊的地形对风场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老爷庙水域的北部,是鄱阳湖与长江相连的狭长的水道,长40余公里,宽3公里至5公里。西北面是和水道平行、连绵起伏的庐山诸峰,东南面是荒凉的沙丘。从每年的9月到来年的5月,当北方冷空气南下时,因庐山和湖口水道的共同作用,冷空气通过狭长的湖口水道,产生狭管效应,风速猛增,在老爷庙水域风速达到最大。而江西境内的赣江、抚河、饶河、信江、修河五大河流,均在这里汇入长江。鄱阳湖有250公里宽,老爷庙水域的宽度紧缩为15公里,这造成水域紊乱,形成了水流的狭管效应,从而使老爷庙成为我国内陆湖中最凶险的水域。[1]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2013年3月18日,经过考古工作者在水下的紧张勘探,素有中国"百慕大"之称的江西鄱阳湖老爷庙水域发现了首艘失踪沉船。
鄱阳湖老爷庙水域位于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与庐山市之间鄱阳湖区域,全长24公里,湖的东岸有一座庙宇称为老爷庙,这片水域也因此得名。
昨天水下考古工作是中国首次内陆水域的水下考古行动,目的是对鄱阳湖老爷庙水域实施水下实地的探摸调查。在前期的摸排过程中,考古人员利用磁法探测技术对这片水域进行了普查,一共发现了12个疑似的沉船点。昨天对其中一个疑似沉船点进行勘探以后,潜水员是打捞上来一些铁制的部件。根据分析这些部件可能是一艘长约28米、宽7米的铁制沉船,这艘沉船可能是沉于上世纪7、80年代,装载的东西应该是木材还有粮食,这也是老爷庙水域发现第一艘失踪沉船,之后考古人员还将继续对这一水域的其他沉船进行一个勘探。
一提到百慕大,人们往往会将其与神秘还有恐惧这些词联系在一起,鄱阳湖老爷庙水域也是如此,因为自古以来这片水域有很多船不明原因的沉入到湖底。自1960年以来的50多年时间里,这里有近100多艘船沉没,有的甚至是2千多吨的大船,仅在1985年8月3日这一天就有13艘船是接连失事,看似风平浪静的湖面确实暗藏杀机。而且以前用过各种方式来打捞残骸,但都捞不到,中国百慕大的名因此而来。
至于沉船的原因科学界至今也没有统一的说法,比较常见的解释是这片水域的水流比较复杂的,容易引起漩涡。另外这片区域是江西一个比较大的一个风区,湖面的风力时常非常大,也容易造成事故。还有一种说法是当地地下磁场非常异常,容易诱发雷电袭击船只,不过这些说法至今没有得到权威部门的一致认可,相信通过这次水下的发掘可以为揭开中国百慕大神秘面纱,提供有价值的线索还有证据
找到避险规律
通过大量研究,气象部门对老爷庙水域的大风特征有了正确的认识,找到了船舶安全航行的规律,把该水域的航行时段分为:安全航行日(170天至180天)、风险航行日(120天至130天)和停航日(60天左右)。[1]
研究发现,停航日一般出现在冷空气、大风和雷雨到来时。同时,夏秋季节的雷雨大风多发生在下午3时到晚上9时之间,冷空气大风多出现在下午6时到翌日上午8时。根据这一规律,船只也可趁大风间歇视情况作短程航行,但若出现六级以上大风时,所有船只必须停航。[1]
此外,专家还根据该水域的地理条件和风向情况对避风港进行了选择,并对遇大风时的航行方法以及应急措施等提出建议,为水上运输直接提供服务。[1]
变身风力发电场
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当初以防灾减灾为目的的 “老爷庙大风及其对航运的影响”课题带来另一个收获:鄱阳湖老爷庙区域为风能资源丰富区,可开发风力发电项目。这颠覆了江西省为风能资源匮乏区的传统观点。[1]
自1985年后,以原项目组成员为基础,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持续不断研究鄱阳湖区域的风能资源分布,研究范围从老爷庙区域扩展至整个滨湖地区,为该区域风能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1]
经过江西省气象局、发改委能源局以及风电企业的共同努力,在江西省鄱阳湖区重点风场内已竖立了几十座风能资源监测塔,取得了大量宝贵的实测梯度数据;并已开展了国家、省部级等风能相关科研项目20余项,对鄱阳湖区风能资源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有了较全面的认识。[1]
鄱阳湖地区风能资源受狭管湖道地形作用,盛行偏北风,除老爷庙水域外其他水域风向稳定,风能主方向与主导风向吻合较好,有效风力持续时间长,风力资源品质较优。此外,江西风能资源丰富区和较丰富区大多为距鄱阳湖几十米到百余米的丘陵岗地,资源集中,有较好的开发条件,而且不占用农田,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1]
“中国百慕大”的鄱阳湖老爷庙水域发现第一艘沉船,打破老爷庙水域船只不翼而飞传说
2013年3月20日,中国首次内陆水域水下考古行动在鄱阳湖老爷庙水域展开。潜水员对之前磁感应最强的定位点进行了勘察,并发现了铁质部件,专家推测这可能是一艘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用于运输木材、粮食的船只。
发现第一艘沉船虽然这次发现的船只不具备文物价值,但却是被誉为“中国百慕大”的鄱阳湖老爷庙水域发现的第一艘沉船,打破了之前老爷庙水域船只不翼而飞的传说。据专家介绍,这次考古行动之后还将对这一水域其他可能存在的沉船进行考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