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地区: 陕西 · 咸阳 · 永寿县
文化遗产名称:监军战鼓
遗产编号:II-14
遗产类别:民间音乐
申报人/申报单位:永寿县文体事业局
遗产级别: 省
监军战鼓系集体演奏,多则百余人,少则三四十人。每年逢春节及重大节日,配合仪仗队,在大街进行演奏。声势浩大,气势雄伟,节奏鲜明,富有朴实的民间色彩。[1]
监军镇战鼓,锣钹紧密配合,敲打起来浑然一体,铿锵有力,听之使人慷慨激昂,精神振奋,是社火、舞狮、上街表演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既是仪仗队又是表演队,鼓和铙钹数量基本对等。表演内容相当丰富有:“三环套摘豆角”、“慢八佰”、“紧八佰”、“五样”、“青白加长青”、“乐”、“紧三环”、“鸡上架”、“老鼠嗑牙”、“鸭子拌嘴”、“八佰马锣”等曲目。“鸭子拌嘴”、“八佰马锣”因抢救失时,曲失人亡。“慢八佰”内容由双锤齐下、花锤、边锤、紧墩、双墩等部分组成。“五样”由“鸡上架”、“老鼠嗑牙”、“慢八佰”、“紧八佰”、“三环”五个部分头段联结而成,节奏鲜明,富有色彩变化,表现各异,别有情趣。
一、监军战鼓的存存,证明中国古老的战鼓并没有完全消失,它以数十个鼓谱延续了战鼓的鼓点,使人可遥想当相征战时鼓鼓舞士气,冲锋险阵的威武壮观场面。
二、监军战鼓击打起来铿锵有力,体现了黄土地上人们的粗犷、豪放的性格,乐器品种单一,不施装饰,表现了北方人的淳朴、直率、观看锣鼓已成为群众娱乐活动的重要环节。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西村狮子舞在震人魂魄的锣鼓伴奏下,在宝鸡专属表演获得一等奖。2000年在咸阳市表演获得二等奖。历年春节文化活动中,“监军战鼓”多次获得县级奖、搜集、挖掘、整理、继承以达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监军原系武将职官名,此地因唐时鱼朝恩在此驻节开府而得名。明清时,地处联结陕甘官驿大道上的监军集镇,商贾云集,贸易繁盛,口外的食盐、皮毛、药材,关内的粮食、布匹、烧酒都经此运往南北,驼队、马车络绎不绝。
1930年永寿县治由永平迁出至监军,西兰公路穿城而过。监军战鼓代远年深,历史悠久。据群众口述,监军战鼓是随军做战时鸣金击鼓之战鼓的鼓点的流传和演变,故称“监军战鼓”。起源隋唐,盛行于1162年~1227年(成吉思汗时代)。
永寿县 永寿县位于陕西中部偏西,地处丝绸古道。北屏古豳,南接乾陵,泾河、漆水左右映带。有“秦陇咽喉、陕甘通衢”之称。境内沟壑纵横,监军古镇,是永寿县城所在地,座落在南部台塬区,世代以农为业,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监军战鼓主要流传于监军镇的城关村、南关村、西一村、西二村、西三村、新勤村、白坊村、古屯村、永寿村、美井村、干堡村、蒿店村。
敲击乐器,鼓的历史特别悠久,根据考古发掘的材料看,原始社会时期已有了鼓,土鼓、等敲乐器。由于历史的发展,劳动人民不断的发明创造,其鼓的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用途广泛。流传于民间社鼓以木框为架,木框中部向外微突,上下两面蒙以牛皮,用两根木制鼓锤敲击而发声。音乐低沉、深厚、雄壮有力。敲击技巧多样,内容丰富。
直径为53厘米,高33厘米,鼓锤长33厘米,直径为3厘米,鼓锤头呈圆突形,约占全长的六分之一,内缠棉纱,外裹红布。这样敲击鼓面具有弹性好,音色柔和等优点。
现称指挥鼓。直径为167厘米,高110厘米,上下两面蒙以牛皮,双锤击,鼓锤长40厘米,直径6厘米,鼓锤头呈圆突形,圆周长14厘米,约占全长的六分之一。内缠棉纱,外裹红布。音色浑厚、庄严、音量洪大。总之社鼓擅长制造气势磅礴,极为强烈的欢乐气氛。
配合社鼓敲击。铜制,圆形,中间有一突起的碗,形如草帽。直径约34.5厘米,厚度约0.1厘米,碗径约18厘米,约占直径的二分之一。碗中间有一孔,可穿以皮带或布带。演奏时,用两手抓铙碗互相敲击而发声。音色粗犷,扩散,音量强烈。
配合社鼓敲击。民间称社锣,铜制,圆形,直径为40厘米,厚度为0.1厘米,圆卷边约5厘米,一手提之,一手击之。发音宏大响亮,高亢刚劲。用以加强节奏或表现紧张气氛。锣锤长25厘米,直径3厘米。大头呈圆形,直径4.5厘米,内缠棉纱,红布包裹,敲击时弹性好,音色纯正。
随着时代进步,电视普及,体育运动发展,文艺种类繁多,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旧的游艺形式(社土、狮舞、监军战鼓)濒临消亡,在经济大潮中人们忙碌着经商,打工挣钱,鼓手新老断代,传统鼓谱越来越鲜为人知。
编辑本段保护计划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成立了民间艺术协会;
2、确定了专人负责挖掘、培训、表演,如任建成、丁致和等人。
保护内容
“监军战鼓”历来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每年春节群众文化活动期间,参与、观赏群众达数万人之众。观看威武雄壮的锣鼓队表演已成为广大群众娱乐的重要环节。现应采取以下积极保护措施:
1、挖掘整理流传的鼓谱;
2、有意培养年轻鼓手,特别是女鼓手;
3、有意引导各村成立锣鼓队,逐渐由单纯娱乐形式向经营性质过渡。
保护措施
1、成立保护领导小组;
2、制定保护政策;
3、确保保护资金;
4、人才的保护与培养。
建立机制
1、制定规划,建立制度,落实责任;
2、建立工作机制,年度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底有总结,由领导小组指导保护工作;
3、建立资金机制,保护资金到位,专款专用。
监军镇美井村 监军镇地处永寿县城,总面积88.3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117个村民小组,全镇共9641户、37600人。全镇耕地面积53536亩,其中果园面积29401亩,2009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265元。近几年来全镇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发展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先后建成沟泉头、古屯、冯家庄、干堡、朱介、等驾坡等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民丰、乔家宫、东寨、永寿、固县等县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镇产业发展以“稳粮优果强三产、城乡共进促和谐”为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目前已初步形成以果畜、劳务输出、三产为主导产业,大棚蔬菜、汽修、建材、餐饮等为特色产业的产业格局。监军的旅游产业和特色文化产业近几年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全镇特色餐饮、民间工艺品和文化产业都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种类繁多树精品、精彩纷呈有特色
监军——旅游餐饮产业的聚集地
监军镇地处县城,人口密集,是永寿旅游餐饮的集散地,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全镇旅游餐饮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城区各村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扩大旅游餐饮文化服务经营规模,截至2009年底,全镇餐饮产业比重已占到全镇第三产业总量的40%。
监军的特色饮食主要归为三类:一是主食类如监军羊肉泡馍最早起源于宋代,汤浓肉烂、油而不腻,辣汤饸络最早起源于元代,都体现了西北人豪放粗犷的性格;美井的挂面起源于建国后50年代,到现在仍是当地的一个特色。二是小吃类,如监军豆腐脑自清代以来经久不衰,当前仍为当地群众早餐的首选;监军肉夹馍肉质软糯,糜而不烂,浓郁醇香;双星大麻花造型独特、大气,富有民间工艺的特色;新勤的花生炒货起源清末在西北一带独具品牌效应;美井的熟牛肉加工起源于生产队时期,其颜色鲜艳、肉烂味香。三是食品辅料加工,最富特色的就是封侯的土梁油加工,采取土法榨油,选用上等油菜籽,油色鲜亮无杂质、无沉淀。烹调时香味浓厚;为当地群众食用和送礼的首选。目前监军的饮食文化已初具规模,既继承传统,又不断创新,老字号和新店面实力旗鼓相当,老店面如:城关八队食堂、李家羊肉泡馍、红西凤等,新店面如:状元楼、香正食府等都是当地耳熟能详的老店、名店,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镇境内大小餐饮经营店面达120多家。
继承与发扬并存、传统与现代融合
监军——民间工艺品加工的大作坊
手工制作工艺在监军民间有着悠久的制作历史,是当地的文化艺术瑰宝,几千年来,传统手工艺产品始终是代表中华民族的一大特色产业。传统的工艺品既是文化艺术品,又是日常生活用品,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近几年监军的民间工艺品也逐渐朝打造精品的路子迈进,完成了享誉国内,走出国门的发展历程。
监军的劳动人民勤劳而智慧,他们就地取材,手工艺品的品种非常繁多,如古屯、西村的剪纸融合撕纸、烧烫、拼色、衬色、染色、勾描等技巧,造型新颖独特,民丰的景泰蓝制作造型特异,制作精美,图案庄重,色彩富丽,金碧辉煌;朱介根雕使自然美的“奇”与人工美的“巧”,自然地结合起来;民丰无笔画尝试不用画笔,用不同色彩技法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造型、朱介的编制取材新颖、构思独特、造型精巧、蒿店和民丰的土织布已成为全县发展“一村一品”的主要项目。此外还有遍布全镇的刺绣、布老虎制作、靹制鞋垫等都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目前工艺品制作已成为全镇的一个特色产业,全镇拥有各种工艺品制作作坊22间,农村工艺品制作资深老艺人12名。
名人名家层出不穷、表现形式灵活多样
监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温床
监军镇作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文化事业在改革开放以后实现了大发展大繁荣,近几年在镇党委、政府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有利政策引导下,文化强镇工程效果明显,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也涌现出许多耳熟能详的名人、名家。
秦腔 秦腔:秦腔这个在西北地区广泛流行的地方戏种在永寿监军这个地方播种、发芽、生根、并茁壮成长,名家、名角、名旦层出不穷。如南关的秦腔泰斗任哲中,美井的着名剧作家尚丕儒,古屯的着名秦腔旦角李晓霞,新勤的首届“秦之声”班社大叫板冠军任新民、西村的着名老旦演员穆秀萍等。在监军这块神圣的土地上也诞生出了不少优秀剧目,例如1963年由张永清、张兴轩等以监军公社永安大队油菜生产为主要素材编写的剧目《金花浪》先后在地区和省上专场巡演,为永寿戏曲界的一段佳话被后代传颂。
监军战鼓:监军战鼓是监军特色文化的一块瑰宝,监军战鼓特点是气势宏大、姿势矫健、整齐划一、节奏催人奋进,给听众的感觉如临战场,沙场秋点兵的情景不断在眼前浮现,目前监军镇战鼓已作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监军战鼓已成为当地开业庆典、重大活动的主要庆祝手段。
监军社火:监军社火依托于监军丰厚的戏曲资源,起先创作仅限于用静态的技巧表现秦腔剧目中的场景,近几年来监军社火得到了大创新、大发展,创作的思路也逐渐宽起来,主要是表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农村的巨大变化,题材种类繁多,表现技巧更加独特,有转子、旱船、犟驴等,并且加进了声光电等科技手段,表现内容更加丰富,监军社火为全县首屈一指的群众性文化产品,每年的元宵节监军城区各村都会约定时间在县城表演,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新颖的人物造型都吸引了无数的眼球,为当地最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娱活动,目前全镇共有专业表演队8个。
监军书画:监军镇的文化人在书画创作上也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涌现出许多大事名家,如着名的书法家王文斌、尚科社、张琇、王瑛等其作品都各有特色、笔法独到、虬劲有力。民丰的张美峰工笔仕女画既沿袭古代宫廷仕女画的传统,有不断创新,其代表作品《槐林圣女》获得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