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地区: 陕西· 渭南· 华县
遗产编号:Ⅳ—12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遗产级别:省
申报日期:2007年
1、华州秧歌是一种地摊子的表演形式,田间地头,巷道场院,舞台剧院皆可表演,演员服饰随意,有啥穿啥,扮象为是,每个剧目,表演者二至三人,且歌且舞,其演出形式和“东北的二人传”有许多相似之处。
华州秧歌戏(6张) 2、现在的华州秧歌曲调优美,生活气息浓,拥有许多迷人的曲调,最常用“6”调式,吸取了迷胡、花鼓戏、碗碗腔等的旋律,委婉悠扬、悦耳动听。
3、剧目内容以反映农村生活故事、爱情故事、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等为主。现有《办年货》、《小喜接妹》、《夫妻观灯》、《卖杂货》、《打补丁》、《偷荷包》、《钉缸》、《石榴娃烧火》、《卖花线》、《接小凤》、《送京妹》、《卖人》、《顶灯》、《懒宝吃面》、《杨八姐闹馆》、《紫霞宫》、《回河南》、《卖翠花》、《女包脚》、《小上坟》、《配陪房》、《子胥过江》等40多个常演剧目。
华州秧歌戏图册(2) | 华州秧歌戏图册(3) |
华州秧歌戏图册(2) | 华州秧歌戏图册(3) |
一、多样性
1、内容多样性:唱词内容包括有农村现实生活,民间故事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爱情故事,生活琐事等。
2、表现形式多样性:有歌(叙事歌、叙咏歌)有舞(群众性自娱舞:单人,双人或集体表演)有乐(有各种各样的音乐伴奏)。
3、音乐形态,舞蹈风格,器乐组合多样。
二、综合性:要体裁上集歌、舞、乐于一体。
三、完整性,华州秧歌有相对规范的结构,曲式,调式,旋律,节奏,速度各有一定之规。
四、即兴性:华州秧歌艺人以“口传心授”为主要方式,在选用歌词,音乐反复,伴奏手法,表演服装方面,都有大量的即兴之举。
五、民众性:华州秧歌是当地人民群众生活中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田间地头,村落场院,乡镇集市都是其表演的场所,更与岁时节令,民俗礼仪息息相关,易学易演,群众参与广泛。
“华州秧歌”作为一种民间文艺形式流传下来,在艺术手法上、语言表达上都有独到之处,它是民间文学和艺术的综合表现形式,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1、文学价值:华州秧歌最早是以人们劳动之余顺口即兴而唱的形式出现的,语言风趣、幽默、质朴自然,多反映农村生活、爱情、民间、历史故事,内容短小精练,展示了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场面,有着非常浓郁的乡土气息,是民间文学创作的良好素材。
2、艺术价值:华州秧歌曲调优美,据搜集、整理的音乐资料统计,约有四十多种,这些曲调委婉悠扬、欢快流畅。在其发展过程中,吸取了 迷胡、 花鼓戏、 碗碗腔等戏曲音乐的成份。表演形式活泼,具有一整套的唱、念、做、舞。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
3、社会价值:华州秧歌不受表演场地限制,在田间地头,巷道场院,舞台剧院都能演出,其内容表现了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伦理道德等诸方面,内容健康向上,教化作用明显,对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素质,促进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都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据王涛《渭南秧歌的渊源及发展》一文中论述,渭南秧歌有一折戏叫《 哪吒闹海》是秧歌剧最早的剧目,有秧歌祖师之称,根据《哪吒闹海》的内容推断:“渭南秧歌开始演的神戏《哪吒闹海》说明渭南秧歌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了”。另据孙世鲁《渭华秧歌的音乐特色及历史沿革》一文曰:“渭华秧歌剧目《五点红》作为民歌的产生时代,根据其“宫”、“徵”、“角”三音的特性,可引至宋代中原民间产生的诸宫调,它传至都市中,开辟了宋代杂剧新纪元。显然,《五点红》这一民歌曲调要早于宋代”。
据当地民间传说“秧歌”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插秧时,为了消除疲劳,唱出的一些民歌小调,以后便称之为秧歌。秧歌开始只是农民在田间地头休息的时候演唱,后发展成为农闲或节庆时群众娱乐的一种形式。在漫长的岁月中,群众为了丰富活跃他们的文化生活,才慢慢用秧歌表演一些比较简单的生活小故事,形成了有歌有舞的秧歌戏。当初并没有十分完整的剧本,而是艺人们即兴式的创作,口传心授,仅供娱乐而已;后来,经过艺人们的不断丰富完善,才形成了一些群众比较喜闻乐见的秧歌剧目。
解放后,在党的文艺方针的正确指导下,群众性的艺术活动蓬勃开展了起来,渭华秧歌剧也随之重放光彩。1975年曾参加了全省的群众业余音乐、舞蹈会演,由过去的单纯的打击乐器,加上了弦乐器。剧本、音乐改进不大,只是在唱腔,化妆、表演等方面有所改进。
关于秧歌的名称,最初并没有确切的叫法,一九五七年,省艺术馆派人到渭南、华县对秧歌挖掘整理时,渭南的文化工作者坚持起名为“渭南秧歌”,华县的文化工作者坚持叫“华县秧歌”,为平衡矛盾,“渭华秧歌”由此得名沿用至今。从历史角度来讲,此秧歌历史优久,源远流长,渭南,华县皆为古华州所在地,其名称命名为“华州秧歌”更为确切,《华县志》中就称华州秧歌。
1980年,华县赤水镇文化站和渭南分别整理,排演了传统秧歌小戏《卖杂货》、《办年货》、《打补丁》、《夫妻观灯》、《偷荷包》、《钉缸》、《小喜接妹》、《石榴娃烧火》并移植了《赶花轿》,《莲莲献策》等戏。从剧本、音乐、化妆、导演等方面进行了较大的艺术革新。特别是1982年“渭南地区民间文学普查汇报会上”,华县文教局、文化馆组织的一台民间小戏,其中有秧歌戏:《卖杂货》、《办年货》、《石榴娃烧火》、《小喜接妹》等剧目,省、市电台对其进行了录音、录像,省市许多的刊物对其剧目、剧本进行发表。省、市领导和各地代表,专家给予这台小戏高度的评价和赞扬。
打击乐器:干鼓、京锣、京镲、战鼓
弓弦乐器:歌胡、二胡、洋琴
吹奏乐器: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