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IS-3重型坦克1945年5月9日,苏联红军在柏林广场举行阅兵式,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阅兵式上苏军装备不久的IS-3重型坦克(斯大林3型)车队驶过广场,其低矮的外形、厚重的装甲、硕长的炮管给现场的西方军事家留下深刻印象,被称为“IS-3冲击”。为了对抗苏联IS-3重型坦克,美国启动研制重型坦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快结束时,美国陆军已经研制了几种试验型重型坦克,包括T29、T30、T32、T34。其中,在T30重型坦克基础上研制的T34重型坦克更接近完成,该坦克采用60倍径120毫米线膛炮,战斗全重70吨。由于T34重型坦克太重,终止于样车研制。
M103重型坦克1946年1月19日,美国陆军兵器局决定研制战后的轻型、中型和重型坦克,对重型坦克军方提出重量控制在70吨左右。
1946年5月14日,美国的克莱斯勒公司以“K坦克”的名义提出了新的重型坦克的设计方案。由于T29、T30、T32、T34等重型坦克样车,都是克莱斯勒公司设计的,因而该公司对研制新型重型坦克有经验。
1948年12月,美国陆军和克莱斯勒公司签订了研制合同,研制代号为T43重型坦克。在对各种设计方案进行比较后,决定以T34坦克为范本,缩短车身并加装大倾角的装甲钢板,采用重量较轻的新120毫米坦克炮,以求尽快投产[1]。
M103重型坦克1951年6月,克莱斯勒公司完成了新重型坦克初样车的试制工作,并开始在阿伯丁试验场进行各种试验。
1953年,美国军方同意新重型坦克投入批量生产。
1953~1954年间,克莱斯勒公司曾在军方预定的批量生产的坦克中抽取两辆量产型车进行进一步测试,测试坦克行驶了7028千米并发射了176发120毫米主炮炮弹。测试的结果显示新重型坦克的主炮和瞄准系统的性能和耐久性并不符合陆军司令部的要求。随后又发现其他问题:包括当炮塔朝前时主发动机会造成炮塔座圈发热和炮塔向后时辅助发动机排出的废气会倒灌进炮塔内部。克莱斯勒公司随后对所有生产出来的坦克集中进行了98处修改以符合军方需求。
1956年2月,改进完成的批生产坦克被美国军方正式命名为M103重型坦克。
1956年,M103重型坦克正式列入美军装备序列,开始装备美军驻联邦德国部队。在随后的使用中军方发现M103重型坦克问题不少,认为其“不适于在前线使用”。研制方又对生产出来的M103坦克进行多达150项的技术改造。
M103重型坦克三视线图M103重型坦克的驾驶室位于车体前部中央,驾驶员的上方有1扇舱门,驾驶室左右两侧储放炮弹。炮塔位于车体中部,炮塔外形很大。炮长位于炮塔内火炮的右侧,2名装填手位于左侧,他们共用1个炮塔门。车长位于炮塔后部居中,有1扇指挥塔舱门。该坦克布置,加上较大的炮塔平衡尾舱,使得炮塔的前后长度增加,呈明显的卵圆形。主炮的两侧各装1挺并列机枪。炮塔顶部还有1挺高射机枪。车体后部是动力舱,装有发动机和变速箱等。还有1套辅助动力装置。行动装置每侧有7个中等直径的负重轮、6个托带轮,诱导轮在前,主动轮在后。
M103重型坦克的车体为铸造钢装甲焊接结构,车体正面装甲厚度为110~127毫米,侧面装甲厚度为76毫米,后面装甲厚度为25毫米。炮塔为铸造件,但尾舱底面为焊接结构,炮塔各部位的装甲厚度达114毫米,火炮防盾的装甲厚度更达到了178毫米。各舱室用装甲板隔开。
M103重型坦克M103重型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门M58型120毫米线膛炮,身管长为60倍口径,采用立式炮闩,有双气室式炮口制退器和炮膛抽烟装置,高低射界-8~+15度,由液压机构操纵,采用分装式弹药,弹种有穿甲弹、榴弹和黄磷弹,也可发射破甲弹,弹药基数38发。发射穿甲弹时,在命中角30度、射击距离914米的情况下,可击穿221毫米厚的钢装甲;发射破甲弹时的破甲厚度为330毫米;发射榴弹时的最大射程达23150米。尽管是分装式炮弹,但由于有2名装填手,实际射击速度仍达到5发/分。
该坦克的辅助武器有2挺7.62毫米并列机枪和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7.62毫米机枪的射击速度为400~500发/分,最大射程3200米,弹药基数5250发。12.7毫米机枪的射速为450~550发/分,最大射程6821米,弹药基数1000发,可在指挥塔内由车长遥控操纵射击。
M103重型坦克发动机构造示意图M103重型坦克的动力装置为泰里达茵·大陆公司的AVDS-1790-7C型V12缸风冷汽油机,最大功率810马力,配用CD850-4A型液力机械式变速箱,有2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可实现中枢转向。该动力-传动装置和M48坦克上的几乎相同,而战斗全重又增加了近10吨,因此是M103重型坦克机动性稍差的最主要原因。
该坦克的行动装置采用独立扭杆弹簧悬挂装置,第1、2、5、6、7负重轮处装有液压减震器。履带和M48坦克的一样,为宽711毫米的T107型金属橡胶履带。坦克的最大速度33.8千米/小时,最大行程168千米[2]。
M103重型坦克的火控系统包括:M14型机电模拟式弹道计算机、M15式体视式测距仪、M29型炮长主瞄准镜、M102型望远式瞄准镜、象限仪、双向稳定器和炮塔驱动装置等。测距仪和主瞄准镜组合在一起,测距范围为457~4572米,放大倍率为8.6倍。辅助瞄准镜的放大倍率为8倍。
基本参数 | |
乘员 | 5人 |
战斗全重 | 58吨 |
车全长 | 11.32米 |
车身长 | 6.99米 |
车宽 | 3.76米 |
车高 | 2.88米(至炮塔顶)3.23米(至武器) |
性能数据 | |
最大速度 | 40千米/小时(M103A1型公路)37千米/小时(M103A2型公路) |
最大行程 | 130千米(480千米-M103A2型) |
动力装置 | |
发动机 | 生产公司:大陆 |
型号:M103A1装AV1790型12缸风冷汽油机M103A2装AVDS-1790-2型12缸风冷双涡轮增压柴油机 | |
功率:810马力 | |
变速装置 | 生产公司:通用汽车型号:CD-850-4A或-4B挡位:2前进挡/1倒挡 |
悬挂装置 | 扭杆 |
功率/重量 | M103A1型:12.4马力/吨M103A2型:11.5马力/吨 |
燃油配备 | 710升 |
武器装备 | |
主要武器 | M48型120毫米线膛炮1门 |
辅助武器 | M1919A4型7.62毫米并列机枪2挺 |
防空武器 | M2HB型12.7毫米高射机枪1挺 |
弹药配备 | 炮弹38发12.7毫米机枪弹1000发7.62毫米机枪弹5250发 |
装甲防护 | |
车体 | 车体前部:100~130毫米车体侧面:76毫米车体顶部:25毫米 |
炮塔 | 炮塔罩板:250毫米炮塔前部:180毫米炮塔侧面:76毫米炮塔顶部:38毫米 |
基本参数 | |
乘员 | 5人 |
战斗全重 | 58吨 |
车全长 | 11.32米 |
车身长 | 6.99米 |
车宽 | 3.76米 |
车高 | 2.88米(至炮塔顶)3.23米(至武器) |
性能数据 | |
最大速度 | 40千米/小时(M103A1型公路)37千米/小时(M103A2型公路) |
最大行程 | 130千米(480千米-M103A2型) |
动力装置 | |
发动机 | 生产公司:大陆 |
型号:M103A1装AV1790型12缸风冷汽油机M103A2装AVDS-1790-2型12缸风冷双涡轮增压柴油机 | |
功率:810马力 | |
变速装置 | 生产公司:通用汽车型号:CD-850-4A或-4B挡位:2前进挡/1倒挡 |
悬挂装置 | 扭杆 |
功率/重量 | M103A1型:12.4马力/吨M103A2型:11.5马力/吨 |
燃油配备 | 710升 |
武器装备 | |
主要武器 | M48型120毫米线膛炮1门 |
辅助武器 | M1919A4型7.62毫米并列机枪2挺 |
防空武器 | M2HB型12.7毫米高射机枪1挺 |
弹药配备 | 炮弹38发12.7毫米机枪弹1000发7.62毫米机枪弹5250发 |
装甲防护 | |
车体 | 车体前部:100~130毫米车体侧面:76毫米车体顶部:25毫米 |
炮塔 | 炮塔罩板:250毫米炮塔前部:180毫米炮塔侧面:76毫米炮塔顶部:38毫米 |
1、M103A1
M103A1型坦克,改进了火控系统及炮塔驱动装置(由液压式改为电动式),将操纵杆改为方向盘,改进了火炮的固定方式。
1959年,美国改进改装219辆M103重型坦克A1型。
2、M103A2
M103A2重型坦克M103重型坦克A2型的改进主要是将坦克动力由汽油机改为柴油机。M103A2型的战斗全重增加到58吨,改用AVDS-1790-2A型V12缸风冷柴油机,最大功率调整为750马力,和M60主战坦克上用的是同一种动力装置。该坦克配套的变速箱也换为改进型的CD850-6A型。改进后坦克的单位功率略有下降,但最大速度反而提高到37千米/小时。同时,由于加大了燃油箱容量(从1014升提高到1681升),加上动力为柴油机,使坦克最大行程提高到480千米。从坦克外观上很难将A1型和A2型区分开来,最显著的识别特征是A2型火炮上方的红外大灯识别特征。
1962年,美国改进改装159辆M103重型坦克A2型。
坦克抢救车
M51坦克抢救车ARV在M103重型坦克底盘基础上改型研制的M51坦克抢救车(ARV),战斗全重为55吨,最大起吊能力为30吨,最大牵引力为45吨力。在结构上,将履带上方的托带轮从6个减为4个。
M103A2重型坦克(4)M103重型坦克总计生产了300辆。
1953年,M103重型坦克曾被美军陆军投入朝鲜战争,参与实战。
1956年,M103重型坦克从美国陆军一线退役,转给美国国内的海军陆战队。随后美海军陆战队将其改装为M51坦克抢救车(ARV),主要用于在海滩等松软地面实施抢救作业。
1973年,一直延续使用的M103重型坦克及其改型M51坦克抢救车,最后退出现役。
M103重型坦克美国军方在M103重型坦克设计之初,就把火力性能放到首位,其次是装甲防护,再次是机动性。M103重型坦克的车长位于炮塔尾舱里,尽管做到了“坐得高,看得远”,但带来了使坦克车高增加、被击中风险加大的缺点。M103重型坦克的装甲厚度要优于IS-3重型坦克,但该坦克的机动性稍差,是由于“尽快投产装备”的设计指导思想所致。在机动性上,M103重型坦克采用方向盘操作转向,操纵性相当好,乘员不易疲劳,而动力-传动装置的维修也比较方便。以20世纪50年代的标准看,该坦克的火控系统比较先进。
M103重型坦克是作为M47/M48中型坦克的火力支援坦克来使用的。设想在欧洲战场上,如果遇到苏联IS-3重型坦克,便可以拿M103重型坦克与之相抗衡。但一是M103重型坦克故障率高,可靠性太差;二是M103重型坦克有点“生不逢时”,20世纪50年代末期,美国军方已经在研制新型的M60主战坦克。20世纪60年代初期列装的M60主战坦克已经在性能上全面接近或超过M103重型坦克,使得M103重型坦克颇有“英雄迟暮”之感。(《坦克装甲车辆》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