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新波 (1916-1980),原名黄裕祥,笔名一工,广东台山人。1933年赴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并与刘岘组织未名木刻社,在鲁迅先生指导下从事新兴木刻运动。1936年发起成立上海木刻工作者协会,并参与举办第二届全国木刻流动展览;出版了第一本木刻作品集《路碑》。1938年参加在武汉成立的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当选为理事,1939年转移到桂林,为该会主持人之一。皖南事变后为纪念殉难烈士,创作了《他并没有死去》等作品。1943年流寓昆明,这一时期出版了木刻集《心曲》。1946年赴香港,任《华商报》记者,并发起组织人间画会,这一时期的作品有《卖血后》等。1949年回乡参加东江游击队,后随军进驻广州。1950年以来,历任广东省美术工作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主席、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画院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美协第三届理事会副主席。这一时期的作品有版画《横断南海》、《年青人》,以及鲁迅诗句组画等。1978年、1979年先后在深圳、北京举办个人木刻作品展。出版有《新波木刻选集》、《黄新波作品选集》、《新波版画集》、《春华散记》(香港版)等。
黄新波解放前 左翼作家联盟、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并与刘岘组织未名木刻社,在鲁迅先生指导下从事新兴木刻运动。1936年发起成立上海木刻工作者协会,并参与举办第二届全国木刻流动展览;出版了第一本木刻作品集《路碑》。1938年参加在武汉成立的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当选为理事,1939年转移到桂林,为该会主持人之一。皖南事变后为纪念殉难烈士,创作了《他并没有死去》等作品。1943年流寓昆明,这一时期出版了木刻集《心曲》。1946年赴香港,任《华商报》记者,并发起组织人间画会,这一时期的作品有《卖血后》等。1949年回乡参加东江游击队,后随军进驻广州。作品风格受到美国著名版画家肯特 (Rockwell Kent 1882年-1971年)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