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美珠
1975年入福州业余体校进行排球训练
1977入福建省排球队
1979两次被选入国家排球集训队
1982年第三次入国家排球集训队
第23届奥运会金牌得主
郑美珠1979年 在第2届亚洲女子排球锦标赛上获冠军1980年 获运动健将称号1982年 在第9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上获冠军在第9届亚运会女排比赛中获金牌1983年 在世界超级女排赛上获冠军1984年 在第23届奥运会女排比赛中获金牌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85年 在第4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上获冠军获国际运动健将称号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86年 在第10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上获冠军在第10届亚运会女排比赛中获金牌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87年 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8年 在第24届奥运会女排比赛中获铜牌
特点是基本功扎实,攻防技术全面,发球好,后排防守积极、灵活,扣球力量重,球路变化多,比赛作风顽强,大胆泼辣。
郑美珠的排球之路并不平坦。进体校、进省队,包括1979年被“借”到国家队时,郑美珠都是队中年龄最小的队员,而1米72的身高也让她被很多人怀疑。在1979年随队夺得亚锦赛冠军后,郑美珠没能参加1981年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假使她当时入选,就可能和梁艳一样成为中国女排的“五连冠”队员。
谈起“三进三出”国家队的经历,郑美珠词汇中更多的是“感恩”:“第一进国家队时,我是打后排的,可我太喜欢参与进攻了,没有按照袁指导(袁伟民)的要求打。回省队后,我没有想放弃,还是照常训练。1981年秘鲁世锦赛时,队伍里的老队员伤病严重,那时候袁指导把我召回国家队,并给了我们年轻队员上场的机会。现在想起来,袁指导还是非常有魄力的,我要感谢他。”
“三进三出”国家队的经历磨炼了郑美珠的性格和技术,帮助她最终成长为中国女排“四连冠”的功臣。
1991年底,郑美珠前往德国打球。从德国的俱乐部退役后,她选择和丈夫一同经商。后来因为家庭的变故,郑美珠到慕尼黑附近的一家中医疗养院做了管理工作。
也许是身在异乡,也许是远离了公众视线,郑美珠有些失落,离开中国女排、离开排球界后,最大的感觉是缺少精神上的安慰。郑美珠始终割舍不下自己的排球情结,她会通过电视关注中国女排,会和同在德国的老女排队员杨晓君聊中国女排。
郑美珠说,她们老女排有个约定——大家都生女儿,以后组建一支“小女排”;可郑美珠“特立独行”地生了两个儿子。这次她将小儿子带回福建读书,把年满17岁的大儿子留在了德国读高中。
回到福建后,郑美珠参观了漳州女排基地。2008年,距离郑美珠获得第一个世界冠军已有26年了。当年,她正是作为接应二传站上世界冠军领奖台的。雅典奥运会后,中国女排一直在寻找接应二传。郑美珠说:“现在的排球规则和我们那时比,有很大变化,特别是多了一个自由人。”在和年轻球员接触后,她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这一代球员相比,我们技术会好一些。这些都是练出来的,吃了不少苦。我想,这批年轻球员具备了吃苦精神,她们会有很大的提高。我们这一代球员能留给她们的,也就是我们的经验了。”
2008年5月10日,奥运火炬接力福州站,福建省排球项目奥运冠军郑美珠成为第一棒火炬手.
郑美珠
福州市首棒火炬手郑美珠从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手中接过奥运火炬,从福州市五一广场起跑出发,奥运火炬接力福州站传递由此正式拉开。起跑仪式在福州市五一广场举行。仪式开始前,广场上已经聚集了众多福州市民,他们挥舞着奥运五环旗帜,为奥运火炬接力加油助威。福州市市长郑松岩主持起跑仪式。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袁荣祥致辞。福建省长黄小晶讲话。9点40分,奥运火炬礼仪护卫从火种灯中引火成功,点燃奥运火炬。北京奥组委委员张茅展示火炬后,交给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卢展工在展示火炬后,将火炬交给福州市第一棒火炬手郑美珠。在观众的欢呼声中,郑美珠手持火炬,跑出五一广场。福州市民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把这一天变成了一个盛大的狂欢节。早上六点,福州火炬传递路线两侧就已经变成了一片欢乐激情的海洋。
郑美珠签名:鸿海PAN2002.3 展出:“奥运金牌榜”,中国青少年美育绘画工程之一,中国革命博物馆展出,2002年9月2日-9月4日。
潘鸿海(1942-) 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油画系; 1967年,供职于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后任副总编,主持《富春江画报》编辑工作;1986年,任浙江画院常务副院长;1997年,任浙江画院院长; 2002年,任浙江画院名誉院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浙江省文联三、四、五届委员。发表:《奥运金牌榜》,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主办,香港一画廊出版发行,2002年8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