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3年,孟高维诺在泉州(刺桐Zayton)建立中国第二个主教区,由哲拉德担任首任主教。教区建立不久,立即得到信徒的大力支持。据安德烈的信中称:“在大洋海岸有一相当大城市,波斯语称之为刺桐。城内有一富有亚美尼亚妇人,建一十分雄伟华丽的教堂,后来总主教将此教堂作为总教堂。此妇人生前自愿将此教堂交于杰拉尔主教及其同伙修士。”
1323年7月7日,第二任泉州主教裴莱格林安息,安德烈成为第三任主教。
他在此期间,于1326年1月致信佩鲁贾修道院沃登神父写道:“我抵达刺桐时,裴莱格林修士还在世,在距城四分之一英里的小树林中,我建造一所舒适而华丽的教堂,堂内有各种办公室,足够二十位同工使用,另有四室,可供任何高级教士享用。……此教堂就其华丽舒适而言,全省的教堂寺院无出其右者。此后,随他方便,有时住自建教堂,有时住总教堂。”由此可见,教务得到发展,安德烈又修建了一座教堂。
安德烈得到元朝政府大力支持,不仅有丰厚的资金,更可以自由宣教。他积极向当地的犹太人和穆斯林传福音,但他们固执地坚持对神的认识,没有人接受耶稣基督为救主。当时也有不少华人信主,由于文化隔阂,安德烈未能很好地把真理传给他们,因此“大量的异教徒受洗,不过,他们虽受洗礼,但并不按基督教义行事。”尽管事工并未产生预期的果效,但同工们仍锲而不舍,满怀信心,“我们的工作已有开端,当我们见众人愿来听道,并常跑至我们讲道的地方时,感到工作大有希望。我们确信,如我们会说他们的语言,即会看到天主的奇妙工作。”由此可见,在异质文化中传福音,必须要与当地文化相适应,才能使其扎根。安德烈等人虽然尽力工作,但由于对中国文化了解不深,未能打下坚实基础,天主教在泉州发展也随着元朝的灭亡而消逝。明末的耶稣会士以及近代的新教宣教士都深入了解中国的各方面,采取了基督信仰与中华文化相适应的宣教方式,终于使福音真正地临到中国。
公元1328年,若望孟高维诺在北京去世,享年80岁。据说,在当时有很多人尽管不是教徒,也自愿为他送葬。
1332年,安德烈主教在泉州安息主怀,并葬于这块他所劳苦的土地上。1946年,在泉州通淮门附近出土一方拉丁文碑,经学者辨析,确定为安德烈的墓碑,碑文称“此处安葬安德烈·佩鲁贾,圣方济各会士…… ,耶稣基督的宗徒。”
安德烈死后继任泉州主教的有詹姆思·佛罗伦斯和小级僧人威廉·甘勃尼,1362年刺桐的最后一任主教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