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尔文宗(Calvinists)亦称“长老会”“归正宗”“加尔文派”。是基督教的新教三个原始宗派之一,泛指完全遵守约翰·加尔文《归正神学》及其长老制的改革派宗教团体。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时期产生于瑞士,并传布于苏格兰、荷兰等地,为尼德兰革命和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7世纪后该宗随欧洲移民和殖民扩张传播至北美、南非、亚洲和南美等地,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加尔文宗宣称人因信仰得救,《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泉源。主张上帝预定说,认为人的得救与否,皆由上帝预定,与各人本身是否努力无关。不相信圣餐礼仪中存在耶稣的真体血,但认为有耶稣体血的德能。摒弃祭台、圣像和祭礼等。实行长老制,主张由教徒推选长老与牧师共同治理教会。主要传布于瑞士、法国、荷兰、英国和北美等地。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
截至2010年,加尔文主义基督徒(Calvinist)推定在5500万至8500万人,是基督教的第四大教派及新教的第二大宗派。包括加入或未加入归正派教会世界共融(World Communion of Reformed Churches)的归正会(continental Reformed church)2000万到2500万人,以及共融的长老宗教会(Presbyterian Church)4000万到5000万人、公理宗教会(Congregational Church)500万人。
日内瓦位于瑞士西南部,是法国、尼德兰和意大利之间的贸易枢纽,商业发达。1290年,日内瓦被阿尔卑斯山南麓的萨伏依公国所控制,市政官员均由萨伏依公爵委任。1444年,萨伏依公爵控制了日内瓦主教职位,践踏市民权利,激起市民阶级的反抗。16世纪初,市民阶级的力量逐渐壮大,组成市民大会与主教和市政官共同管理日内瓦。市民大会每年召开1次,选举4个理事、1个司库,由当年和上年的理事再加上25名市民代表组成小议会,负责管理公共事务(1527年又增设200人的大议会讨论决定重大政治问题)。1526年,日内瓦与信奉新教的伯尔尼、弗赖堡结盟,推翻市政官,逼走主教。1530年,日内瓦主教勾结萨伏依公爵攻打日内瓦,日内瓦市民在伯尔尼、弗赖堡支援下击败了主教的进攻。日内瓦市民要求宗教改革的呼声日高。
1532年,教皇克雷芒七世派人在日内瓦兜售赎罪券。6月8日,反对派市民一夜之间把大标语贴到全城各教堂的大门上,抨击教皇权威,要求宗教改革,宣称任何人只要诚心悔改,罪就能得赦免。神甫们派人撕标语,双方发生械斗。10月,法国宗教改革家法雷尔来到日内瓦宣传宗教改革。日内瓦市议会一面禁止市民侮辱罗马教会,一面又宽容宗教改革派的宣传。1534年后,法雷尔等新教徒举行公开辩论会宣传改革,新教徒人数猛增,他们占领教堂,捣毁圣像,废除弥撒,赶走修士。两派冲突造成流血事件。1535年,日内瓦主教再次勾结萨伏依公爵出兵,企图占领日内瓦,镇压宗教改革。日内瓦市民在伯尔尼支援下于1536年1月取得胜利。5月21日,日内瓦市民大会决定皈依新教,建立归正教会,对原有宗教机构和礼仪进行改革。法雷尔深感任务艰巨,便邀请密友加尔文出山协助。
教义
典籍。加尔文宗除以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为其神学理论基础外,还有1643年--1648年威斯敏斯特会议制定的一系列文献,包括《威斯敏斯特信条》(Westminster Confession Of Faith)、《威斯敏斯特大、小教理问答》、《礼拜规则》、《教政体制》、海德堡要理问答(Heidelberg Catechism)、比利时信条(Belgic Confession)和多特信经(Canons of Dort)等。
圣灵论
加尔文认为,上帝的灵与上帝的工作同时进行,而促成人的“相信”,当圣灵在人心中运行光照人心,使人在读了上帝的话而产生信心。所以人非用理性接受信仰,亦非用理性确认圣经的权威,而是圣灵奥秘的力量所做的工作。
救赎预定论
加尔文认为,由于亚当犯罪,人的本性完全败坏,陷于罪中,绝无行善的能力,灵魂永无得救的希望。上帝为了彰显自己的荣耀,对世上的每个人都作了永恒的判决,这个判决就是预定。根据预定,有人得救,称为上帝的“选民”,有人受永罚,称为“弃民”。“选民”并不能自救,为了拯救陷于罪中的“选民”,基督道成肉身,代为受死,承担了“选民”的全部罪孽。虽然救赎预定论是他倡导的神学遗产,但主要架构非他独创或原创。
教会论
加尔文的教会论涵盖非常广,包括了基督徒的自由、教会的权柄、真教会的基本特质等。关于教会,加尔文认为应分为两种:真正的教会是无形的,是由“选民”组成的,真教会的特质应该包括了:“传扬神的道”及“遵行圣礼”。所以传福音、聆听上帝的话及遵行圣礼都是十分重要的。另一种教会是外在的有形教会,包括一切“自认为敬拜一位上帝与基督的人”。有形教会中有“选民”,也有永无得救希望的“弃民”,只是为了彰显上帝的荣耀。必须由有形教会强迫他们服从上帝的诫命,接受教会的约束。但是,“选民”必须加入教会,因为“教会之外无救赎”。在这个问题上加尔文与茨温利意见相左,茨温利认为只要上帝预定,非基督徒也可以得救。
教礼
加尔文对圣礼的定义是:“神赐恩给我们的证据,是一种外在的印志,和我们对他的敬虔之互相印证,加以确认。”加尔文同意奥古斯丁对圣礼的看法,认为那是代表不可见之恩典的一个可见的记号。在《基督教要义》第四卷中,加尔文解说圣礼为“外部的标记,基督藉以说明并保证他对我们的善意,为了支持我们信心的软弱,同时试验我们对他的虔诚。”圣礼是以印记来保证其中所有的内容,是信仰的公开认定。他相信只有洗礼和圣餐具有圣经的权柄。
教制
加尔文认为教会与国家都是由上帝创造,都是神圣的,上帝的目的是使两者协调工作。教会负责信仰、崇拜和道德,国家则保证教会行使其职能。因此,神权政治是最理想的社会制度。在日内瓦的神权共和国中,为保证教会不受世俗政权的控制,加尔文根据《新约圣经》和日内瓦市政权的组织形式,创立了“长老制”教会。教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长老会”或“长老法庭”,由平信徒中推选长老12人和牧师5人组成。牧师为终身制神职人员,由议会推举,长老则每年改选1次。长老会定期开会,商讨教会诸项事宜。教会的惩处以开除教籍为限,更重的惩处则由政府处理。长老的任务是注意人们的道德纪律,维持社会秩序;牧师的职责是讲解《圣经》,负责管理教会和培养神职人员。由日内瓦各教堂的牧师共同组成“牧师团”,不经牧师团许可,任何人也不得在日内瓦传教。此外,教会中还设立教师和执事,教师负责领导日内瓦的学校和宗教教育工作,执事是由平信徒选出来协助牧师、长老工作的非专职工作人员,从事救济、医药等慈善事业工作。这种组织形式后来为其他国家加尔文派教会所采用,各基层教堂由平信徒选举长老来管理,牧师由长老聘请。教区长老会由基层教堂的长老、牧师各1人组成;全国长老会由教区选举长老1-2人、牧师1人共同组成。这种组织形式使教会带有更浓厚的反封建性和更多的民主性,更易为资本主义发达的西欧各国所接受,因而传播较广。
影响
加尔文的“预定论”认为,谁是上帝的“选民”虽是个奥秘,但人可以凭借自己对基督的信心和按《圣经》的准则行事来获得救恩的确证。“选民”在现世的使命是尽力遵守上帝的诫命,在社会上有所成就,以彰显上帝的荣耀。他认为做官执政、经商赢利、放债取息、发财致富和担任神职一样,都是受命于上帝,财富不是罪恶,而是蒙恩的标志,只要在道德品质上不违背《圣经》,在财富使用上不挥霍浪费,就应该鼓励人积累财富。他还用《圣经》中的亚伯拉罕是个拥有大批财产的富翁作为自己的理论根据。加尔文的这种主张冲破了教会劝人安贫修道的传统,因此,在加尔文派信徒中出现了一批克勤克俭、冒险进取的新兴资产阶级实业家。
另一方面,加尔文提倡“选民”世俗生活的目的是“荣耀上帝”,他们必须努力从事日常工作与劳动,积极为社会服务,在教徒中就出现了一批视劳动为神圣、全心全意工作的劳动者,同时也培养出一批具有强烈政治责任感的信徒,他们把与违反上帝意志(即不符合《圣经》)的政权作斗争看做是上帝赋予他们这些“选民”的神圣职责,为荣耀上帝不惜牺牲一切。
加尔文(Jean Calvin,1509-1564)出身于法国一个律师家庭,在巴黎学习期间深受人文主义及宗教改革的影响,从1531年起便参加了新教徒的活动。1533年,加尔文的密友尼古拉·哥普( Nicholas Cop)就任巴黎大学校长,发表就职演说时,他引用了伊拉斯谟和路德的话抨击教会,要求改革,在法国引起很大震动,为此,当局要逮捕他。同时,当局怀疑哥普的讲演稿是加尔文撰写的,指控他为异端。加尔文被迫逃亡。1534年12月,加尔文流亡到瑞士巴塞尔,结识了许多新教领袖人物,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神学思想。1535年,加尔文在巴塞尔完成了他的主要神学著作《基督教要义》。1536年7月,加尔文去斯特拉斯堡途中,因战乱被阻于日内瓦,应法雷尔的邀请留下来帮助他进行宗教改革。
为了把日内瓦建成加尔文理想的社会,他提出重整日内瓦的宗教道德。他编订了《教会信条》、《教理问答》,1537年7月由大议会通过后强制市民宣誓遵守,规定对信奉旧教或保留圣物者给以处罚,不准妇女穿奇装异服和色彩鲜艳的衣服,否则,连他母亲一起关押两天,礼拜天禁止娱乐,不对儿童进行宗教教育的父母要取消市民资格等等。加尔文的这套强制措施,激起部分市民的不满,处于地下状态的罗马教会趁机活动,反对派势力渐占上风。1538年2月,反对派控制了大议会,勒令教士不得过问政治。4月,议会决议解除法雷尔和加尔文的职务,限二人于3天内离境。1540年,日内瓦支持加尔文的一派掌握了政权。1545年5月,议会宣布恢复加尔文和法雷尔的荣誉地位,请加尔文回日内瓦工作。此后,加尔文在日内瓦又工作了23年,帮助新兴资产阶级建立起主张加尔文派信仰的神权共和国。
1542年1月,大议会核准了加尔文编定的《教会宪章》(Ordon-nance.s Ecclesiastique.s),确立长老制教会组织体制,除加尔文派外,其他教派均为异端。为镇压异端,加尔文甚至与罗马教会合作。如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塞尔维特(MigueJ Serveto,1511-1553)曾因反对三位一体说和同情再洗礼派而受到教会迫害,1540年在里昂附近的维恩行医过活,并写了《再论基督教原理》,反对加尔文的预定论。加尔文向里昂的罗马教会异端裁判所告密,塞尔维特被捕。后来,塞尔维特逃出监狱到那不勒斯去的途中经过日内瓦,被加尔文发现,将其拘捕交付小议会审判。结果,塞尔维特被判火刑。1553年10月,塞尔维特被处死。1555年,加尔文镇压了反对派的武装暴动,从此,加尔文在日内瓦大权独揽,运用各种手段传播自己的神学思想。1559年,加尔文创建了日内瓦学院,用重金聘请西欧著名学者前去讲学,使日内瓦学院成为培养改革派传教士的中心,他还把大批毕业生派往法国、尼德兰、苏格兰、英格兰、德国、意大利等地宣传加尔文派主张,使日内瓦获得了“新教的罗马”的绰号。
北美地区
长老宗于17世纪随清教徒传入美洲。由于神学观点之不同和对待奴隶制态度之各异,在18和l9世纪中该宗分裂为许多教会团体。南北战争后,各派趋于联合,至20世纪上半叶,组成了三个较大的长老会,即美国南长老会(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S简称P.C.U.S),美国北长老会(Presbyterian Church, USA,简称为P.C.U.S.A)和北美联合会长老会(United Presbyterian Church of North America,简称U.P.C.N.A)。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加尔文宗的重点活动是对话联合、多方传教、认真改革和积极参加国际与国内的社会活动。
欧洲地区
在欧洲,长老宗的信徒集中在英国、瑞士和德国。瑞士的归正会约有信徒270万人,该会与日内瓦自由教会、福音卫理公会组成瑞士新教联盟。联盟内各教会实行自治,但以联盟的资格参加国际组织。二战后,其社会政治立场较为保守,主张对共产主义向“基督教文明”的挑战应予回击;在国际上主张实行全面的核裁军,防止核战爆发。1964年世界归正宗联盟大会作出决议,号召各国教会积极参加争取种族平等与正义的斗争。
拉美与亚洲
在拉美与亚洲,长老宗影响较大的国家为巴西和韩国。巴西是南美洲长老亲信徒最多的国家。二战后,巴西长老会发展较快,并逐渐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60年代以来,它与美国北长老会关系逐渐破裂。1983年,它决定不与新成立的美国联合长老会建立关系。目前其信徒集中于南部地区。长老宗为韩国最大的新教教派,20世纪初建立了统一的朝鲜长老会。二战后由于教义的分歧,现已分裂为7个教会团体。韩国长老会主张缓和半岛的紧张局势,反对政府的镇压措施,但不主张与政府正面对抗。
加尔文在1559年创办的日内瓦大学。
现代的华人归正神学代表人物有赵中辉,唐崇荣,林慈信,李健安,周功和,吕沛渊,王志勇。现代西方的归正神学代表人物有R. C. Sproul, John Frame, Sinclair Ferguson, Michael Horton, Ligon Duncan, D. G. Hart, Philip Ryken.
主要的归正神学神学院有 Westminster Theological Seminary(威斯敏斯特神学院), Westminster Seminary California, Reformed Theological Seminary, Covenant Theological Seminary, 印尼归正神学院,台湾改革宗神学院。
国际组织有二:
一为归正宗世界联盟(The World Alliance of Reformed Churches),建立于1875年,1970年此联盟与国际公理宗协会合并为“归正宗世界联盟(长老会与公理会)”,会刊为《归正宗世界》(the Reformed World)。此派较开放,倾向于现代派。
另一个是归正宗普世会议(the Reformed Ecumenical Synod),其神学思想较保守,参加者有30个教会团体,信徒约350万人。
加尔文宗下教会有法兰西归正会、荷兰归正会、美国归正会、苏格兰长老会、美北长老会、美南长老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