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眼鸟属

绣眼鸟属

中文名 绣眼鸟属
外文名 Zosterops
绣眼鸟科
目录导航

物种概述

绣眼鸟俗称 绣眼儿、粉眼儿、白眼儿、白日眶,是雀形目 绣眼鸟科80∼85种鸟类的通称。彼此相像,因此将约60种都归在绣眼鸟属内。主要生活于非洲到南亚、澳大利亚和纽西兰的温暖地区。尾、翅均短,体长约11厘米(4.5吋)。喙纤巧而尖,舌尖刷状。羽衣单色,灰、褐或黄绿色(雌雄相似)。主要斑纹是由细小柔软的羽毛构成的眼圈,通常为白色。完全 树栖生活,取食昆虫、花蜜和甜软的果实;有几种,包括 澳大利亚人称作“毁损鸟”的,损坏栽培的无花果和葡萄。绣眼鸟性活跃,除照管它们的杯状巢时外,高度群集。多数种类低声嘁嘁喳喳,但有几种高声转鸣。

绣眼鸟是小型食虫鸟类绣眼鸟属的一种,体型及颜色都很像柳莺。因其眼圈被一些明显的白色绒状短羽所环绕,形成鲜明的白眼圈得绣眼之名。绣眼鸟的嘴细小,主要在花中取食昆虫,亦食少量浆果。筑巢于高树的枝杈处,呈杯状,卵呈斑杂状。它们都是夏候鸟,在林间及林缘附近耕作区分布。每年春夏季在我国繁殖,常见种类有暗绿绣眼鸟及红胁绣眼鸟。[1]

分类地位

  绣眼鸟属(Zosterops;white-eyes)是脊索动物门(Phylum Chordata)、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鸟纲(Aves)、雀形目(Passeriformes)、绣眼鸟科(Zosteropidae )的1属。

种属分布

  绣眼鸟属在世界共有57种,分布自亚洲南部至大洋洲和非洲。中国仅有3种。

形态特征

  该属鸟类体形小,体长90~122毫米;嘴小,为头长的一半,嘴峰稍向下弯,嘴缘平滑;鼻孔为薄膜所掩盖;舌能伸缩,先端具有角质硬性的纤维簇;眼周有白圈;翅圆长;尾短;跗蹠长而健。雌雄相似(见图)。

绣眼鸟属图册绣眼鸟属图册(9) 绣眼鸟属图册绣眼鸟属图册(10)

主要种类

绣眼鸟属图册绣眼鸟属图册(9) 绣眼鸟属图册绣眼鸟属图册(10)

饲养习性

绣眼鸟属绣眼鸟属(6)  暗绿绣眼鸟为该属常见种类。头顶和尾上覆羽暗绿色沾黄;前额黄色明显;眼先和眼的下方黑色,眼周白色;耳羽和颊绿黄色;上体暗绿色;颏、喉和上胸鲜柠檬黄色,下胸棕灰色;腹部中央白色;两性相似。常集群在阔叶树和竹林间活动。繁殖季节成对,冬季集大群;常在近树顶的树叶间觅食;鸣声清脆而稍带颤音,婉转动听。在胡桃、杨树和枇杷树等阔叶树上营巢。巢以苔藓、蒲公英、纸屑、蛛丝和绒毛等作材料,内垫以松叶、细草、细根等。每窝产卵4枚。卵白色,钝端有暗褐色细斑。主要取食瓢虫、蚜虫、象鼻虫、蚂蚁、金花虫、天牛、蝗虫、鳞翅目昆虫的幼虫等,也吃部分螺类,花瓣、树叶和植物种子等。暗绿绣眼鸟外形因食大量农林害虫而对农林有益。此鸟小巧,活泼,鸣声悦耳,有观赏价值。

濒危品种

 绣眼鸟是小型食虫鸟类,体型及颜色都很像柳莺。因其眼圈被一些明显的白色绒状短羽所环绕,形成鲜明的白眼圈得绣眼之名。绣眼鸟的嘴细小,主要在花中取食昆虫,亦食少量浆果。筑巢于高树的枝杈处,呈杯状,卵呈斑杂状。它们都是夏候鸟,在林间及林缘附近耕作区分布。每年春夏季在我国繁殖,常见种类有暗绿绣眼鸟及红胁绣眼鸟。

    暗绿绣眼鸟(Zosterops japonica)俗名绣眼儿,粉眼儿,白眼儿,白日眶,粉燕儿。体小而细弱,背绿色、腹白色。性活泼,在林间的树枝间敏捷地穿飞跳跃。鸣叫声似“滑儿,滑-儿,滑-儿”,婉转动听。非繁殖季节亦有集群之习性,冬季能达50-60只。主要在阔叶林营巢,巢小而精致,为吊蓝式,隐藏在浓密的枝叶间,不易发现。每年3-8月间繁殖,多在南方,每窝产3-4枚卵,为纯蓝绿或纯白色,平均重1克。

    红胁绣眼鸟(Zosterops erythropleura)俗名红胁粉眼、北粉眼、绣眼儿、紫燕儿。体色和暗绿绣眼相似,两胁呈显著的栗红色。生活习性亦与前者基本相同。繁殖于东北、河北东北部山林地区,除主食昆虫(以害虫为主),亦有少量杂草种子及少数作物种子。有时巢亦筑于距地面2.5米的树枝上,高时能达10米,巢材亦因条件不同而变化,除杂草、苔藓、嫩枝外,亦有纸屑、蛛丝、棕丝、树叶等等。

分布范围: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中国为华北至西南以南很常见的夏候鸟或留鸟。

    体小而细弱,全长约11cm。上体草绿色,具明显的白色眼圈。喉及上胸淡黄色,下胸及两胁苍灰,腹部中央近白,尾下覆羽淡黄。

    性活泼喧闹,在林间的树枝间敏捷地穿飞跳跃。鸣叫声似“滑儿,滑-儿,滑-儿”,婉转动听。栖息于平原至山地的阔叶林、针叶林及竹林。非繁殖季节亦有集群之习性,冬季能达50~60只,在树冠的枝叶间寻找昆虫、小浆果及花蜜。3~8月繁殖,多在南方,巢呈浅杯状,悬挂于阔叶树、针叶树及灌丛的细枝分杈处、隐蔽在枝叶之间,每窝产孵3~4枚,浅蓝绿色或纯白色,平均重1g。

三、绣眼鸟的相关知识

    l、绣眼鸟的选择:绣眼鸟小巧玲珑、羽色漂亮、动作灵活、鸣啭声音圆润、音韵多变、婉转动听,而且喜欢灯下歌唱,姿态优美,因此许多人喜欢笼养。

    一般选择雄鸟或雌雄成对饲养,雌雄鸟容易辨别,雌鸟肋部的栗红色小而淡,略呈黄褐色.凭平时的叫声也能听出,雄鸟的声音高而后音长。鉴赏家们认为身腰长、嘴尖细、羽毛紧凑、羽色鲜艳、“膛音”大的绣眼鸟最好。

    绣眼鸟不畏人,容易驯熟,不必掏取雏鸟饲养。最好秋季捕捉当年幼鸟,切勿春季捕捉,因春季处于发情期,较难饲养,也影响它们在自然界的繁殖。

    2、笼的选择:除前边介绍的绣眼鸟笼外,还可自行设制各种样式的笼子。但一定要注意采用亮底,拱形或平面,条间距可比其它面稍宽(以鸟体钻不过为限),有利粪便漏下,下边设有托粪板。因绣眼鸟排便多,栖杠离笼底要稍高些,食罐、水罐、食抹各一枚。

    3、绣眼鸟的饲料和喂法:绣眼鸟喜欢吃昆虫和水果,因消化道短、食物通过快,适于供给甜的易于消化的高营养饲料。一般以磨细的玉米面(或鸡用混合料面)和熟鸡蛋黄(或生花生米粉)各半,加5%的食糖搓(或研)匀作为常备饲料,适当补充一些活的昆虫、幼虫、蛹及水果类和熟的甘薯。水果宜切成大块喂,便于及时取出,防止鸟吃变质的碎渣。

    新捕的绣眼鸟,可把常备粉料在食抹中加水和成粥状,上边放上几条活的面粉虫引食,或者在切开的熟甘薯、水果上边撒上粉料。生鸟认食后,也还要喂相当长时间的粥状粉料。

    4、绣眼鸟的管理和调教:绣眼鸟不甚怕人,生鸟不必“捆膀”,只要罩上笼套就不会乱撞。待认食后打开门帘,手拿虫子饲喂,慢慢就能安居下来。

    绣眼鸟多吃软食、常涮嘴,食罐、水罐、食抹要每天刷洗一次。笼底1—2天清一次。每周彻底刷一次笼子,此时应把鸟串入另一笼,避免用手捉。绣眼鸟非常喜欢水浴,但又怕冷,因此水浴时注意天气,水浴后立即进行日光浴使羽毛干松。为了防止鸟在水罐中水浴,可在水罐中放一小块海绵

    为使绣眼鸟在灯下歌唱,白天可不打开笼套。它的鸣叫有高、中、低三种音调,“歌词”有多种,带水音、有虫鸣,特别是叫“伏天”(一种蝉鸣)的被认为是上品。日本有绣眼鸟鸣叫比赛,评分标准多依据一次鸣啭的长短、音韵、音调,或者在一定时间内鸣啭的次数。[2]

词条图册

绣眼鸟属雀形目,绣眼鸟属,又叫白眼圈。主要产于非洲、亚洲南部、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等气候温暖的地区。

绣眼鸟都是短尾巴,短翅膀。体长大约11厘米。喙细巧,很尖。舌头的尖端像刷子。羽毛呈平淡的浅灰色、褐色或者黄绿色。雄性和雌性相似。它的特点是眼眶周围有一圈柔软稀少,通常是白色的羽毛。它们是严格的群居树栖鸟类。主要食昆虫、花蜜和松软的甜水果。有些绣眼鸟会毁坏无花果和葡萄。除了筑巢的时候以外,绣眼鸟相当活跃。

诺福克岛绣眼鸟数量稀少,属濒危鸟类。 [3]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