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学地质与矿业工程学院

新疆大学地质与矿业工程学院

目录导航

学院特色

(1)新疆位于中亚成矿域和“一带一路”核心区域,使新疆大学地矿类专业具有天然优势和特色

新疆地处中亚造山带核心区域和“一带一路”战略重要支点,同国内同类学科专业相比,新疆大学地矿类专业面向我国新疆和邻区中亚各国培养人才,所处区域位置极具优势和特色。中国新疆和邻区各国地处中亚成矿域核心区,丰富矿产资源全球瞩目,无论在固体矿产还是在能源矿产方面均在区域乃至世界范围内占有一席之地,确立了新疆“资源通道”、“资源基地”、“战略资源的重要储备区”等区域定位。

(2)国家“一带一路”资源战略的启动赋予了新疆大学地矿类专业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中亚各国和中国新疆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作为我国和中亚各国联接的唯一陆上通道,是丝绸之路最为重要的节点,战略地位突出。2015—2020年,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了中国地质调查“九大计划”,“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与信息服务计划”位列其中,标志着“一带一路”资源战略的正式启动,赋予了新疆大学地矿类专业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3)中亚地质矿产资料和数据库建设成果为学院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历经十年,国家“973计划”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系列项目的实施,由本学院为主体建成了我国首个中亚地质矿产数据库,是

我国最为详实的中亚地质矿产数据库,不断完善的数据内容已成为在中亚地区开展研究工作、进行各类风险勘查最为重要的数据支撑,可在“一带一路”资源战略中起到最为关键的数据支撑作用。

(4)新疆大学地矿类专业在区内的唯一性和团队成员科研积累成就了新疆大学地矿学院的历史使命

地矿学院是新疆唯一地质类具有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学科;学院团队成员长期致力于新疆构造-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研究,并在信息集成和勘查技术方法集成方面已迈出重要一步,构建了创新性靶区评价技术体系,实现了系列找矿突破,发展前景广阔,特色已见端倪;深耕于新疆广袤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精研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动力学机制,探寻地下水循环模式,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形成了新疆区域研究优势;在新疆优势能源方面把握了非常规能源的发展机遇,实现了新疆煤层气的突破。

(5)学院专业间相互支撑准确把握新生长点,体现学院特色

随着信息技术向各领域渗透,地质矿产领域信息化进程高速推进,地质矿产信息成为重要的新生长点;地质矿产大数据与基础理论研究、资源潜力评价、勘查技术方法融合的特色已经显现;学院在中亚地质矿产信息化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方向间相互支撑准确把握了地质矿产领域新生长点,充分体现出学院特色。

除了上述学科专业发展的区域优势和特色之外,在近几年的办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①三阶段培养。学院3个专业为地矿类工科专业,跨地质和矿业两个学科大类。在前3个学期的通识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学科实践课教学基本一致,学生具有我校办学目标特指的宽基础和矿业特色;后5学期教学也大致分为两段,一段为专业基础教学,另一段为分方向教学,主要培养具有本专业基础,又适应不同专业方向发展的高级技术人才和为高水平学科建设输送研究型人才。

②两层次教育。2017年,地质与矿业工程学院在新疆大学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发展目标是建设研究型学院。本科生培养包含了应用型和研究型两类,其中应用型主要培养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目的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人才,研究型人才主要目的瞄准支持学科建设,培养选拔今后能够进入高一层次培养的优秀大学生。

③人才培养-升学就业一体化培养。学院各专业培养方案中,学科基础实践和专业实践占有30%以上比重,通过实习、设计,目的是搭建理论学习与就业(升学)之间的无缝桥梁,以减少学生今后从学生身份到技术工程师(研究人员)转变的实训时间,在毕业5-10年后尽早成才。

在完善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后,学生综合素质和独立研究的能力显著提高。2015-2017年间本科生获得国家和自治区级各类创新创业科技竞赛奖76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15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29项;自治区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6项。

学院沿革

新疆大学地质与矿业工程学院的前身是1953年中苏合办成立的“矿山技术学校”金属科的一个教研组。

1955年“矿山技术学校”改名成立“乌鲁木齐矿山学校”时,该教研组改名为地质科。

1958年“新疆矿冶学院”成立时改名为矿山系,并开始招收“金属矿产、石油地质勘探”2个专业的本科生。

1966年“新疆矿冶学院”更名为“新疆工学院”时,仍保留矿山系,下设矿产普查与勘探、金属矿产地下开采和矿山机械3个本科专业。

1979年9月撤消金属矿产地下开采和矿山机械2个专业,保留矿产普查与勘探一个专业,矿山系改为地质系。

1991年至1993年间,采矿工程专业(原金属矿产地下开采专业)恢复招生,由于当时行业不整齐等原因,1994年开始采矿工程专业停止招生。随着改革开放和新疆对人才的需求,1998年经自治区教委批准,原“地质系”改名为“资源与环境工程系”,下设资源勘查工程与技术(矿产普查与勘探),勘查技术与工程(水文与地质工程)及环境地质工程与技术3个专业。

2000年12月30日“新疆工学院”和“新疆大学”合并,成立新的“新疆大学”时,原新疆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和原新疆大学的“资源、环境、信息科学系”合并成立了“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下设“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生态学”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7个专业。

2008年1月“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等地矿类专业从“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分离,成立了“地质与勘查工程学院”,同年“采矿工程”专业恢复招生,2008年“地质与勘查工程学院”的“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和“采矿工程”3个本科专业均获批为自治区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专业。

2012年,“地质与勘查工程学院”改名为“地质与矿业工程学院”。

2015年,“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撤销,获批建立“地质工程”专业。

现今新疆大学地质与矿业工程学院的发展历史沿革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①原新疆工学院地质系(1953年~2000年);

②原新疆工学院与原新疆大学合并后的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000年~2008年);

③新疆大学地质与矿业工程学院(2008年至今)。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3个本科专业,截止2017年10月学院在校本科生765人,现有教职员工66人(含双肩挑干部4人),其中专任教师55人,行政人员7人,辅导员4人(含一名兼职辅导员),援疆教师、生产单位技术人员参与实习指导和本科教学的1人,另有实验岗位5人,参加部分辅助教学工作。全院师生比为1:114。

职称结构:专任教师队伍中有教授8人(占14.55%,其中有3名教授兼任学院行政职位),副教授13人(占23.64%),讲师30人(占54.55%),其他人员4人(实验岗位,合计占7.26%)。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专业共有教师33人,其中高级职称15人,占45.45%,讲师15人,占45.45%,实验员3人,占9.1%。年龄结构:45(含)岁以上9人,占27.27%;45以下24人,占72.73%。具有博士学位18人,占54.55%。具有海外经历3人,非本校学缘教师10人,具有基层实践经历1人。有4人在内地高校读博。有实验技术人员4名,其中高级实验师1名(本科,54岁),实验师2名(35岁-40岁之间),承担本科生实习指导任务。该专业团队年龄结构老中青结合,职称结构合理,学缘结构中以本校毕业生为主,能够胜任本专业教学需求,未来几年将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全院地学学科群专业基础课大部分由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师承担,因此教师队伍较大。

地质工程专业:本专业专任教师9名,其中副教授4名,讲师5名,副教授职称占总人数44.44%;博士学历2名,硕士学历6名(其中在读博士2名),本科学历1名,博士学历比重较小,占22.22%;兼任实验岗位1人,辅助承担本科生实习指导授课任务。预计两到三年内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能增至4人,即占50%;教师年龄结构中青年教师比重较大,其中45岁以上2人,30—45岁7人,占总人数的77.78%。

采矿工程专业:本专业共有教师13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占15.38%,讲师11人,占84.62%。年龄结构:45(含)岁以上0人;45以下13人,占100%。具有博士学位3人,占23.08%。具有海外经历1人,非本校学缘教师8人。有1位教师在澳大利亚读博,6位教师在内地知名大学读博深造。另实验员1人,辅助承担本科生实习指导授课任务。该专业团队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和职称结构更趋合理,能够胜任本专业教学需求,并将在未来几年获得长足发展。

学科建设

自治区重点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二级学科硕士点4个(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学士学位授权: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采矿工程。

国家特色专业:资源勘查工程。

自治区急需紧缺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采矿工程。

学科建设平台有:

1.新疆中亚造山带大陆动力学与成矿预测自治区重点实验室

2.自治区地质与采矿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

4.自治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地质工程领域)

5.新疆大学矿产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性开采重点实验室

学院领导

党委书记:艾拉提·尼牙孜[1]

院长:丁建丽

党委副书记:宋翔

副院长:弓小平

副院长:李升

副院长:王猛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