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如所著的《京剧老生流派综说(精)》从近代京剧著名须生谭鑫培自成一派谈起,涉及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麒麟童等派以及其他老生演员。书中的十篇综说,对京剧发展史、演出史有不少独到见解,提供了不少研究京剧史的珍贵资料。书后附有《看昆曲演出断想》、《关于<牡丹亭>的札记三则》等五篇文章。
浅议京剧流派的继承和发展(代序)
自序
一 说谭派形成以前和与谭派同时形成的老生流派
二 说谭派
三 说余派
四 说余派补附录二
五 说言派
六 说言派补
七 说高派
八 说马派附录二
九 说麒派
十 综说之综说
附记
校后附记
再版附记
附编
读《红毹纪梦诗注》随笔
附:《读(红毹纪梦随笔)》订补
我从贯大元先生问业始末
——纪念贯老逝世十三周年
看昆曲演出断想
关于《牡丹亭》的札记三则
试论《潞安州》的改编和表演
付印后记
说到京剧艺术流派本身的发展演变,它当然是京剧发展史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更关系到京剧的演出史,也就是说,一二百年来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的具体实践,主要是通过每一行当的各个艺术流派来体现的。不研究京剧演出史,所谓京剧史的研究和史料的整理就成为一句空话。而一部戏曲演出史又主要体现在演员和剧目两个方面。从研究戏曲文学的角度说,剧本、剧目当然是主要的;但如果从演出(即具体的艺术实践)的角度说,则演员乃是更为重要的因素。没有好演员,剧目再多,剧本再好,也无济于事。因为剧本、剧目主要是靠演员的演出,来争取观众并流播久远的。从反面说,无论是剧目的失传、表演艺术技巧的退化消失,甚至一个剧种的绝灭,无不由于演员的后继无人所造成。所以我在谈京剧老生艺术流派时,总是先谈演员,然后涉及剧目。我不反对演员创建新流派,但一个艺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必须经过长期考验,功到自然;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和对观众施加外部影响(即不要求通过艺术实践给人以影响)。
最后还要说明的是,在这本小书中除了综说京剧老生各个艺术流派之外,还附录了几篇近年来谈戏曲的文章。总称之为“附编”。有的做为正文的补充,有的则属于回忆录性质,当然也表达了我对京剧艺术的一贯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