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Y-2F卫星

FY-2F卫星

中文名 FY-2F卫星
发射地点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发射载具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
目录导航

卫星简介

2012年1月13日8时56分,我国自主研制的第四颗业务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07星(FY-2F)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该星的成功发射,对于确保我国静止气象卫星观测业务的连续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风云二号07星定位于东经112°赤道上空,并被命名为风云二号F星。经过在轨测试后,F星将进入在轨存储备份,与目前在轨运行的风云二号D星和E星,共同形成静止气象卫星“双星观测、在轨备份”的业务格局。

主要载荷

风云二号F星是风云二号03批3颗卫星中的首发星,星载两个主要载荷:扫描辐射计和空间环境监测器。

扫描辐射计包括1个可见光和4个红外通道,可以实现非汛期每小时,汛期每半小时获取覆盖地球表面约1/3的全圆盘图像。同时,风云二号F星还具备更加灵活的、高时间分辨率的特定区域扫描能力,能够针对台风、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进行重点观测,将在我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空间环境监测器实现对太阳X射线、高能质子、高能电子和高能重粒子流量的多能段监测,用于开展空间天气监测、预报和预警业务。[1]

技术特点

提高遥感数据产品精度

首先,扫描辐射计的5个探测通道增加了严格的光谱响应限制框,可以有效保证探测的定量化,更好地实现全球探测一致性,使多星连续观测资料更好地应用于气候研究。其次,采取措施有效减少了可见杂散光和午夜红外杂散辐射。针对可见光探测,研制单位选择在其主光路上增加了“百叶窗”的方法,阻挡非观测目标可见光的干扰。在地面的反复测试表明,此方法可以有效抑制可见光的杂散光达90%。”

提高效率和寿命

为了提高风云系列卫星的使用效率,F星的设计工作寿命由02批的3年提高到4年,将加密观测时间要求提高了一倍。加密观测时间提高了一倍,对于星载仪器来说是否可以承受如此高强度的工作?按照F星设定的加密观测时间,在地面进行的寿命试验结果表明可以实现长达‘9年’的加密工作状态。

同时,为了提高针对台风、强对流等局地灾害性天气的重点监测能力和时效,F星可以针对特定区域灵活地设定南北方向观测起止位置和进行任意次数的观测,从而使特定区域监测的时间分辨率达到分钟级,比风云二号02批卫星的区域观测能力更强、更好用,可与欧洲静止气象卫星区域观测能力相媲美

提高数据收集能力

在高山、海岛、船舶、浮标、沙漠等人迹罕至的地区进行气象、水文、海洋、环境等领域的监测并收集数据,是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的主要功能之一。

F星搭载了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的数据收集转发系统,可以将观测数据通过卫星转发至数据接收处理中心。

通过技术上的改进,将02批每个频道数据传输的码速率由100bps提高到600bps;将原来每个频道3千赫兹频率带宽划分为750赫兹,即一个频道变为4个频道,提高了频率带宽利用率。这些改进可以将数据收集系统的利用率提高18倍以上,可以部署几万个地面数据收集平台进行数据收集。

空间环境探测器

空间环境探测器对于风云二号来说不算是新仪器,却是在F星上以重要载荷的身份成为主要成员之一。

此次搭载的先进的空间环境探测器,也在空间环境监测产品的定量化应用上下足了工夫,实现了对太阳X射线、高能质子、高能电子和高能重粒子流量的多能段监测,用于开展空间天气监测、预报和预警业务。

针对卫星的“过人之处”,只有更好地实现“天地一体化”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益。为此,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针对07星的技术改进,新建了与卫星技术状态相匹配的地面应用系统,逐步提高我国静止气象卫星观测数据的定标精度、产品反演精度和定量化产品应用水平。此外,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还在广州新建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的部分备份系统,确保核心业务的稳定可靠运行。

发射意义

风云二号F星是03批的首发星,卫星的设计寿命从3年提高到4年,可以对特定区域更加灵活的高频次观测,观测频次可以达到5分钟一次,对于提高我国气象和灾害应急监测能力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目前,在轨稳定运行的风云二号D星、E星,确保了我国静止气象卫星“双星观测、互为备份”的稳定业务格局。在汛期加密观测模式下,每15分钟就可以提供一张云图,在监测台风、暴雨特别是中小尺度的局地对流系统、雷暴等灾害性天气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悉,我国已成功发射了12颗气象卫星,实现了静止和极轨两个系列气象卫星的业务化、系列化,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益,在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防灾减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世界共70多个国家或地区正在接收和利用风云卫星资料,极大地提升了我国气象卫星事业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