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船学院前身可追溯至1909年成立的上海高等实业学堂的船政科(航海科)及其后发展而成的吴淞商船专科学校。
商船学院(2)1959年,上海海运学院成立航海系,设海船驾驶和轮机管理2个专业,
1961年,海船驾驶专业更名为海洋船舶驾驶专业。
1962年,交通部部属院校专业调整,海洋船舶驾驶和轮机管理专业调往大连海运学院。
1971年,上海海运学院恢复设置海洋船舶驾驶和轮机管理专业。
1972年,恢复设立航海系。
1973年,轮机管理专业从航海系分出设立轮机系。
1978年,轮机系增设船舶电气自动化专业。
1988年,轮机电气工程系成立,下辖船舶电气管理专业,后改名“电气工程系”。
1991年,轮机工程系、电气工程系合并为轮机与电气工程系。
1992年,航海系新增船舶通信导航专业。
1993年,船舶通信导航专业更名为电子工程专业,成立“电子工程系”。
1995年,航海系、轮机与电气自动化系合并组建成立商船学院。[1]
1997年,电子工程系由商船学院划入新成立的工学院。
1999年,商船学院设置电气自动化系。
2002年,电气自动化系由商船学院归入工学院。
商船学院成立于1995年4月,现设有航海技术系、轮机工程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航运仿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海事司法鉴定中心、航海科学研究所、中法联合伽利略系统与海上安全智能交通研究所、上海海事大学国际海事研究中心、上海海事大学—挪威船级社国际合作中心、上海海事大学海洋环境风险研究与评估中心、船舶控制工程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调查实验室等,学院设有院办公室、学生工作部、资料室等机构。有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船舶与海洋工程3个博士点;船舶与海洋工程、动力工程及热物理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轮机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制冷与低温工程等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运输工程2个工程硕士点;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船舶电子电气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其中,航海技术和轮机工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同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为上海市重点学科,轮机工程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
商船学院具有较完备的教学、实验和科研设施,设有10个教研室、2个教学实验中心和1个特种教学平台,拥有组合式液货模拟船教学平台、综合船桥系统(IBS)实验室、船舶操纵模拟器、电子海图、全球海上遇险和安全系统(GMDSS)、轮机模拟器、船舶机舱综合实验室、柴油机特性测试、制冷空调、水泵性能测试、冷藏集装箱综合实验室、冷库等等具有先进水平的实验设备;拥有“育锋”、“育明”两艘无限航区多功能教学训练货轮和各类航海专业技能训练所需的艇筏与配套设备;成立上海海事大学-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国家级实践教育中心等14家校外实习基地。
商船学院拥有一支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积极进取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150余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45人、高级工程师或高级实验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19余人、硕士学位70余人。持有海船船长证书13人、大副证书9人、轮机长证书7人、大管轮证书5人。专业实验人员29人,其中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9人。
教授、副教授名单(按姓氏字母顺序排序)
教 授:蔡存强陈 威陈伟炯胡勤友胡甚平胡以怀胡志武
江国和金永兴孔凡邨毛奇凰邱文昌施朝健孙文哲
汤旭红王志明魏海军邬惠国吴华锋肖英杰许乐平
应士君尤庆华张辉张秋荣章学来李文戈刘英学
王胜正
副教授:安 骥 曹 丹 曹红奋 常 勇陈登俊陈黄骞陈锦标
陈文涛陈宇里傅克阳高文忠甘世红顾彩香顾维国
关克平郭军武金国柱 纪 珺 黎 飞 李品友 林叶春
刘德荣刘红敏刘伟潮 梅国梁 潘 杰 彭 静 钱玉林
冉 鑫 阮 巍孙永明涂淑平王海燕刘轶华卫家骏
吴善刚 伍生春 席永涛 夏海波许曹华杨万枫曾向明
张锦朋 赵惠忠郑学林周东平 周美荣 刘卫
中国航海家的摇篮商船学院作为国家培养高级航海技术人才的基地,以“重素质,保质量,培养敬业精神好,外语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高级国际航海人才”为质量方针。自1972年以来,已有7000余名航海类专业毕业生走出校门,投身航运事业,其中许多人已成为我国国内外运输和航海科技事业的骨干力量,为我国的航运现代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航海家的摇篮”。 商船学院现有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90余人,本科学生2000余人。
学院于1980年开始实行准军管,30多年来以准军事化管理为依托和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和服从命令的航海品质。不断的追求航海人才培养的高峰,打造21世纪中国新一代的航海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