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口蝠鲼

前口蝠鲼

中文学名 前口蝠鲼
分布区域 中国沿海均见;分布于热带和温带各海区。
目录导航

基本介绍

中文名:前口蝠鲼

学名: M.birostris(Walbaum);Giant devil ray

形态特征

体盘宽大,呈菱形,宽比长大2倍余。尾细小呈鞭状。吻端宽而平横。眼大,侧位,约为眼间隔1/4。喷水孔小,上侧位。鼻孔横列,前鼻瓣连合成口盖,未伸达口隅;具鼻口沟。口前位,宽大平横,下颌稍突出。上颌无齿,下颌具一细齿带,齿细小密列。鳃孔5个,宽大。胸鳍宽大,前部分化为头鳍,能自由摇动卷曲。胸鳍前缘斜直微凸,后缘斜而凹入,前角尖突,后角圆钝。腹鳍小,长方形。背鳍1个,比腹鳍小,起点位于腹鳍基底上方。尾鳍消失。体背面粗糙,幼体光滑。尾刺1个。成体背面青褐色,头侧至肩区具袜状灰白色大斑一对;腹面淡白色。为暖水性中上层大型鱼类。鳃耙发达,主食浮游甲壳类,也食小型成群鱼类。体盘宽达6m余。平时底层栖息,有时上升表层游弋。雌雄常成对游泳。卵胎生,每产1仔。

种群分布

中国沿海均见;分布于热带和温带各海区。

生活习性

它的个头和力气常使潜水员害怕,因为只要它发起怒来,只需用它那强有力的“双翅”一拍,就会碰断人的骨头,致人于死地。所以人们叫它“魔鬼鱼”。有的时候蝠鲼用它的头鳍把自己挂在小船的锚链上,拖着小船飞快地在海上跑来跑去,使渔民误以为这是“魔鬼”在作怪,实际上是蝠鲼的恶作剧。“魔鬼鱼”喜欢成群游泳,有时潜栖海底,有时雌雄成双成对升至海面。在繁殖季节,蝠鲼有时用双鳍拍击水面,跃起腾空,能跃出水面,在离水一人多高的上空“滑翔“,落水时,声响犹如打炮,波及数里,非常壮观。  蝠鲼看上去令人生畏,其实它是很温和的,仅以甲壳动物或成群的小鱼小虾为食。在它的头上长着两只肉足,是它的头鳍,头鳍翻着向前突出,可以自由转动,蝠鲼就是用这对头鳍来驱赶食物,并把食物拨入口内吞食。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