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新媒体

视听新媒体

目录导航

视听新媒体的三种基本形态

传播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新媒体,即IP新媒体,包括网络广播、网络电视、手机电视、IPTV、播客。

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形态,强调传播空间的延伸,即广播式新媒体,包括移动多媒体广播、车载移动电视等。

民营媒体,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新媒体,但它与媒体业务形成竞争,包括楼宇电视、巴士联播等。

视听新媒体导论

《视听新媒体导论》从视听新媒体的形态与内涵、传播特征、媒介使用习惯变革、媒体运营、社会影响、新媒体传播理论等层面,全面介绍IPTV、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社交电视、公交移动电视、户外电视等新媒介形态、状态与业态,探究了视听新媒体与现代都市空间的重构、客厅文化中的影视与时空、碎片化与收视仪式的结构、多屏互动与受众的视频接触习惯等议题。

《视听新媒体导论》是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视听新媒体的教材。

《视听新媒体导论》不拘泥于单一的媒体形态与业态介绍,浸透了作者的理论反思。作者郭小平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助理、广播电视学系主任,博士,硕、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广播电视与数字新新媒体、风险传播。

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4年入选“华中学者”晨星岗。

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青年访问学者(2011.04);曾任湖北广播电视台经济电视频道总监助理(2011.9-2012.9)。

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新闻与传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学研究委员会会员,湖北省网络文化协会网络新闻评议会会员,湖北广播电视总台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研究院”研究员。

出版著作

1.《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广播电视舆论引导能力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合著)

2. 《风险社会的媒体传播研究:社会建构的视角》(学习出版社2013年版,独著)

3. 《环境传播:话语变迁、风险议题建构与路径选择》(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独著)

4. 《视听新媒体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本书写作历时4年。在这期间,视听新媒体的持续变革,丰富了广播电视新媒体的教学内容,也不断地冲击着本书既有的写作规划。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媒介演变谱系的不同时间节点,广播之于报纸,电视之于广播,互联网之于广播电视和报纸,智能手机之于传统媒体,都可以被视为新媒体。新媒体的叠加式发展,无形中加大了教材写作的难度。仅在本人主讲的本科课程《视听新媒体导论》与硕士研究生课程《视听新媒体研究前沿》的几年间,视听新媒体的媒介形态就从早期的网络视频、播客,到后来的视频恶搞、微电影、手机电视、IPTV、公交移动电视、楼宇电视,最后发展到今天的互联网电视(OTTV)、社交电视。学界的关注点,也从早期的“媒介融合”、“媒介互动”与“视频营销”,发展到今天的“大数据”与视听内容生产、营销。

相对我那些年轻的研究生而言,我能更真切地感受到“数字鸿沟”与“后喻文化”的存在。但是,正是与她们的学术讨论,丰富了我的教学内容与学术思考,更鞭策着我尽快地完成石长顺教授交代的写作任务。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系拥有广播电视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两个本科专业,同时还有“广播电视与数字媒体”二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在本科阶段,广播电视学专业在传统广播电视专业的基础上,凝练出“视听新媒体”与“出镜记者”两个特色方向,以适应广播电视媒体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双重需要。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属于国家级特色专业,《视听新媒体导论》就是“视听新媒体”特色方向的核心专业基础课。本书尝试在视听新媒体的形态与业态的介绍中,融汇作者的些许学术思考,在实践与理论之间做些勾连与探讨,以期本教材不至于过快“速朽”。当然,这还得我的同行与学生们做出最后的评判[1]

新媒介

新媒介,通常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术语。不同的时期有不同时期的新媒介。《日本现代设计事典》中对新媒介的解释主要分为三个类型:(1)有线类:情报提供与终端均有线连接的。(2)无线类:卫星播送与高解像度电视、数码电视等,是电波传送的。(3)商品类:光碟,八毫米录像带等。在这个界定中,数字传输与数字制作成为新媒介的主要指标。

新媒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

也有专家提出:“只要媒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有别于传统媒体,才能称得上是新媒体。否则,最多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的变形或改进提高。”“目前的新媒体应该定义为在电信网络基础上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使用有线和无线通道的方式。”

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