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史学史

开本 16
书名 南宋史学史
语种 简体中文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 7010067732、9787010067735
目录导航

图书信息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10月1日)

丛书名: 南宋史研究丛书

平装: 396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010067735

条形码: 9787010067735

尺寸: 23.8 x 16.4 x 3.2 cm

重量: 640 g

作者简介

罗炳良,男,1963年生,河北省定必县人。曾经在河北师范学院、兰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学习,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安庆师范学院兼职教授,浙江省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兼职研究员。中国史学会史学理论分会常务理事,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范仲淹文化研究会特邀理事,甘肃省《四库全书》研究会理事。独著、合著与主编《中华野史·辽夏金元卷》等著作30部,发表《宗法制度与宋代社会》、《岳家军群体人物研究》(与张秀平合作)、《从宋代义理史学到清代实证史学的转变》等论文120余篇。

内容简介

《南宋史学史》主要内容:中国史官制度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国家产生之前的氏族社会。“史”字的古义,就是指史官。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甲骨文、金文中出现的“作册”、“史”、“内史”等史官名称,就肩负着记事的职能。《周礼》和《礼记》记载夏、商、周三代设置的史官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迄今可以证实者有“太史”、“内史”、“左史”。据王国维等考证,三代时期政史不分,六卿联事,史官既掌宣王命、处理政务,又兼司册书、记录时政。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史官逐步从政事中分离出来,成为非世袭的专门职业。魏、晋以降,国家设专门修史机构,史官负责撰修史书,虽名称各异,但历代因之,直至民国而结束。其中两宋的史官制度最为繁复和完备,而史官地位之尊崇、待遇之优厚,也为历代封建皇朝所罕见。

目录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

以杭州(临安)为例还原一个真实的南宋(代序)

序言

导论

第一节 史学与社会的关系

一 社会演变与史学发展

二 史学对社会的影响

第二节 南宋社会的特点

一 社会矛盾激化

二 民族矛盾尖锐

三 学术文化繁荣

第三节 南宋史学的特征

一 史家忧患意识的深化

二 史学经世思想的发展

三 历史评论与史学批评的繁荣

第一章 南宋史官制度

第一节 南宋史官的类别与职责

一 史官的分类

二 史官的职责

第二节 南宋史官制度的特征和作用

一 史官制度的特征

二 史官制度的作用

第二章 南宋修史机构

第一节 南宋修史机构的类型与体制

一 修史机构的类型

二 修史机构的体制

第二节 南宋修史制度的特征和利弊

一 修史制度的特征

二 修史制度的利弊

第三章 南宋撰修前代史的成就

第一节 郑樵与《通志》

一 纪传体通史的发展

二 郑樵的史学思想

三《通志》二十略的价值

第二节《通鉴纪事本末》与《资治通鉴纲目》

一《通鉴纪事本末》的史学价值

二《资治通鉴纲目》的体裁创新

第三节 典制史与国别史撰述

一 吕祖谦与《历代制度详说》

二 陈傅良与《历代兵制》

三 徐天麟与《两汉会要》

四 陆游与《南唐书》

五 叶隆礼与《契丹国志》

六 宇文懋昭与《大金国志》

第四章 南宋撰修当代史的繁荣

第一节 纪传体和传记体史书

一 王称与《东都事略》

二 朱熹、李幼武与《宋名臣言行录》

三 杜大珪与《名臣碑传琬琰集》

第二节 编年体史书

一 李焘与《续资治通鉴长编》

二 李心传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三 徐梦莘与《三朝北盟会编》

四 其他诸家编年体史书

第三节 典制体史书

一 李攸与《宋朝事实》

二 李心传与《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三 谢深甫与《庆元条法事类》

四 赵汝愚与《宋朝诸臣奏议》

五 佚名撰《宋大诏令集》

第四节 纲目体史书

一 陈均与《皇朝编年纲目备要》

二 佚名撰《中兴两朝编年纲目》、《续编两朝纲目备要》

第五节 纪事本末体史书

一 杨仲良与《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二 彭百川与《太平治迹统类》

第五章 南宋专门史撰述的创获

第一节 学术史撰述

一 朱熹与《伊洛渊源录》

二 朱熹、吕祖谦与《近思录》

三 李心传与《道命录》

四 黎靖德与《朱子语类》

第二节 佛教史撰述

一 普济与《五灯会元》

二 志磐与《佛祖统纪》

三 祖琇与《隆兴佛教编年通论》

第三节 民族史撰述

一 洪皓与《松漠纪闻》

二 赵珙与《蒙鞑备录》

三 彭大雅、徐霆与《黑鞑事略》

第六章 南宋地方志和边疆域外史的建树

第七章 南宋史学的义理化趋向

第八章 南宋历史考证学的发展

后记

编后语

编辑推荐

《南宋史学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文摘

研究史官的类别,离不开对史官任职机构的考察。与此同时,还必须以史料记载与史书修撰的不同形式为依据,判断史官的类型。只有这样,才能明确认识史官制度的内涵。下面根据宋代常设的修史机构与史书分类状况,探讨南宋史官的各种类别及其职责。
史官的设置,是根据修史的实际需要而确定的。两宋史官种类大抵因唐制而有损益,而南宋史官制度继承北宋而来,更是一脉相传。南宋撰史大都以宰相监修,史官分为专职和兼领两种类型,因修史机构不同而形成不同种类。以下分别予以叙述,借以窥其概貌。
中国古代的史馆正式设立于唐代,为官方集众修史之所。史馆的组成包括三部分人员:一是监修官员,均以宰相充任,负责协调全局事宜;二是执笔修史的史官,以侍从和京朝官充任,负责具体撰修史书;三是协助修史工作的庶务人员,以具有专门技艺者充任,负责缮写和装潢等事宜。宋代的史馆具有修史与藏书两大职能,史官名称比唐代增多。史馆的总领为监修国史,长官称判史馆,属官有史馆修撰、直史馆、史馆检讨、史馆编修、史馆勘书、史馆校勘、史馆祗侯等,其中判史馆、史馆修撰、直史馆、史馆检讨为常设之职,余官皆为临时设置。

后记

历史并不意味着永远消失,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总会以独有的形式存在并作用于当前乃至未来。历史学“述往事”以“思来者”,“阐旧邦”以“辅新命”,似乎也可作如是观。历史的意义通过历史学的研究被体现和放大,历史因此获得生命,并成为我们今天的财富。
宋朝立国三百二十年(960——1279),是中国封建社会里国祚最长的一个朝代,也是封建文化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对后世影响极大。其中立国一百五十三年(1127——1279)的南宋,向来被认为是一个国力弱小、对外以妥协屈辱贯穿始终的偏安王朝,但就是这一“偏安”王朝,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却取得了辉煌成就,对金及蒙元入侵也作出过顽强的抵抗。如果我们仍囿于历史的成见,轻视南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就不会对这段历史作出更为深刻的反思,其中所蕴涵的价值也不会被认识。退一步说,如果没有南宋的建立,整个中国完全为女真奴隶主贵族所统治,那么唐、(北)宋以来的先进文化如何在后世获得更好的继承和发展,这可能也是人们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南宋王朝建立的历史意义,于此更加不容忽视。

序言

有人将文化比作一条来自老祖宗而又流向未来的河,这是说文化的传统,通过纵向传承和横向传递,生生不息地影响和引领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有人说文化是人类的思想、智慧、信仰、情感和生活的载体、方式和方法,这是将文化作为人们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的整体。我们说,文化为群体生活提供规范、方式与环境,文化通过传承为社会进步发挥基础作用,文化会促进或制约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在人类文化演化的进程中,各种文化都在其内部生成众多的元素、层次与类型,由此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来源于其内部生成的多姿多彩;中国文化的历久弥新,取决于其变迁过程中各种元素、层次、类型在内容和结构上通过碰撞、解构、融合而产生的革故鼎新的强大动力。
中国土地广袤、疆域辽阔,不同区域间因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建构了不同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如同百川归海,共同汇聚成中国文化的大传统,这种大传统如同春风化雨,渗透于各种区域文化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区域文化如同清溪山泉潺潺不息,在中国文化的共同价值取向下,以自己的独特个性支撑着、引领着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