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刺绣起源于光绪三十二年,由海门天主教孤儿院向女教徒传授西方十字绣开始,台州刺绣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抽绣、拉绣、雕绣、镶贴等刺绣针法,逐步形成了独特风格:图案秀丽、花形多姿、针法活泼、绣工精细。其绣品不但立体感强且镂空部分更是玲珑剔透、独具风格,在中国刺绣工艺上独树一帜,与中国四大名绣相比,台州刺绣以独有的“雕平绣”而称誉海外。国际上称之为“东方瑰宝”。[1]
台州刺绣的发源地在海门,因此又叫‘海门雕绣’。台州刺绣的发起,与本地传统的生活习俗息息相关。早时,每个妇女都要穿绣花衣裙,家家户户都要绣花枕袋、床围、帐拦等。因此,过去的妇女大都会绣花的,男耕女织的传统思想在北岸一带比较普遍。能描善绣的女子会受到当地人们的尊敬特别是青年男子的爱慕,所以,农村女子一般从七八岁起就开始学习绣花。
1909年,海门雕绣在海门天主教堂内,作为发展教徒和维持教堂生计的手段而兴起;1916年起,海门雕绣逐步由教堂内发展到社会上,但是流传不是很广。民国十二年,海门开办了许多绣衣厂,当时有许永利、协生、民生、慎源、仰成等绣花工厂。解放后,刺绣工艺迅速在台州沿海扩展开来,黄岩、临海、三门、天台,台州很多县都有绣衣厂,数以万计的台州妇女加入绣花大军。当时,村民用它来维持生计,贴补家用,成了一种谋生的手段。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台州的绣工达15万人之多,成为我国“绣衣之乡”,产品远销香港、澳门、日本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绣衣成了台州税收和创汇的支柱产业。但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台州刺绣业开始衰退,不少绣衣企业陆续转产,绣花工人退的退,改行的改行,出现了青黄不接的趋势。由于企业融资困难,资金压力大,包括台州绣衣厂在内的老牌企业也被迫关门。
短短不到20年时间,台州刺绣产业从遍及黄岩、温岭、三门、天台等县乡镇全面衰退,逐渐剩下以“椒北”为主的刺绣基地。
由于传统的手工绣衣工艺复杂,加上工价低,能静下心来刺绣的女工越来越少。剩下从事刺绣行业的都是一些年龄偏大的绣工,随着年龄增大,眼力不济,女工一年比一年减少。如今,会刺绣的女子一年比一年少。30岁以下的姑娘,会绣花的几乎没有了。台州刺绣即将面临后继无人、技艺失传的绝境。[2]
台州刺绣 台州刺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