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姆乐谱(Neumes)的发明是中世纪时期 音乐史上除 格列高利圣咏之外的另一重大进展。
纽姆乐谱 在记谱法尚未发明以前,音乐的留传必须依赖口耳相传,然而这样的方式,在传达的准确性上比较无法控制,而且时日一久变化更大。所以随着格列高利圣咏推广上的需要,人们日益觉得有必要用乐谱把曲调正确地记录下来。
于是在西元9世纪时, 天主教会的音乐家们便发明了“纽姆乐谱”。最早的纽姆乐谱还不能完全记下旋律,它只能表示歌词各音节 大略的长度和 抑扬而已。中世纪初期,吉普这在 格里高利圣咏拉丁文的歌词上方加注简单的“纽姆符”,表示在音调上行或下行的大致走向。到了 11世纪左右, 阿来做的僧侣 圭多采用了 四线谱,谱上的纽姆符号便能记录音的高低。然后到了 12世纪又发明了表示音长短的符号,逐渐成了今天 五线谱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