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笋凤凰螺长35 - 100 mm ,[1]壳形中型、修长,螺塔高。螺层上纵肋发达且有螺纹,肩部完整,缝线附近有凹陷。体层有纵褶,前端有螺纹。壳口有齿状襞,外层外翻,外缘加厚。轴唇有厚滑层。后水管发达延伸至螺塔。壳表颜色棕橙而有白色带状条纹,壳口及轴唇白色。[2]壳口狭长,具前、后水管沟,外唇宽厚,前端常有“U”字型凹槽,称为“凤凰螺缺刻”;最具特色的是有一对很发达的眼,眼柄特长,可自由伸缩,能从贝壳前沟和凤凰螺缺刻处伸出窥视外部。眼周围通常有桔色、黄色或红色的环纹。外唇外翻且厚,轴唇滑层厚。壳口及轴唇光亮,无齿状襞。厣小角质,不能覆盖壳口,边缘常呈锯齿状。厣不仅是动物向前行进的杠杆,而且是动物保护器官的防卫的武器。如果鱼类和蟹类想吃它时,即用它御敌。雌雄异体,成熟的雄性个体在背部右侧有一个长的阴茎。
神经系统相当集中,没有唇神经连索。平衡器1个,仅仅有1枚耳石。唾液腺位于食道神经节的后方;通常没有食道附属腺、吻和水管。排泄和呼吸系统没有对称的痕迹,右侧相应器官退化。心脏只有1个心耳,不被直肠穿过。鳃1枚,栉状,通过全表面附在外套膜上。肾直接开口在身体外面,有的具有一条输尿管。具有生殖孔。雄性个体具有交接器。齿式通常为2-1-1-1-2。
生活在热带海域和亚热带海区,喜欢在温暖的水域中和浅海泥质或砾质海底活动,栖息于浅海沙底、潮下带。动物的足部窄,很强壮,行动敏捷,可以向前跳动,可跳10.2cm之远。以藻类和有机碎屑为食。
分布于西太平洋,中国台湾以南、印尼以西、澳洲以北。中国台湾海峡、广东、广西、海南、台湾西南海域。
肉可食,贝壳形状奇特,壳表颜色美丽,鲜艳有光泽,可供观赏,也可制作装饰品,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