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雷舰艇用于搜索、测定并摧毁水雷的反水雷舰艇。分远海猎雷舰和近海猎雷艇。猎雷舰艇是在水雷引信的抗扫措施与装置日趋先进和复杂的情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不需要预先探明水雷引信的性能,就可直接探测和清除水雷。满载排水量,远海猎雷舰500—1000余吨,近海猎雷艇200—500吨。最大航速15节左右。多为玻璃钢船体,有良好的防碰、低噪音、抗冲击等性能和较强的生命力。装备有精密的导航定位系统、探雷声呐和水下电视摄像系统、可调螺距螺旋桨操纵系统、遥控灭雷具和猎雷指挥控制中心等。
猎雷舰艇猎雷程序是:当探测声呐发现水雷后,将遥控灭雷具投放水中,在猎雷指挥控制中心指令的引导下,灭雷具慢速接近目标,使用引爆装置或爆破式割刀,引爆沉底雷或扫除锚雷,然后将灭雷具收回舰上。到20世纪80年代,一些海军国家新建造和改装的猎雷舰艇达80余艘,约占反水雷舰艇总数的12%。猎雷舰艇将成为主要的反水雷舰艇。
21世纪反水雷舰艇的最大特征将是,在利用电脑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武备的性能,并引进能提高舰艇整体作战能力的指挥援助装置,因为反水雷战术随着各种新型水雷的出场而变得愈加复杂而困难。扫雷时,艇后方拖着扫雷具。扫雷艇要冒着通过水雷上方的危险,而用声纳搜索水雷的猎雷艇,则是在艇前方探测处理,危险小于扫雷艇。今后,比起扫雷而言,安全的猎雷将是尽可能减少猎雷时的危险为目的的前驱扫雷,并主要以直升机和遥控无人艇为实施手段。为了对付各种新型水雷,目前,新一代的扫雷具正趋向下列3个方面发展:①扫雷具有无人自航化(由扫雷舰艇遥控),②扫雷具高性能化(要求扫幅宽、小型、轻量、速度快),③利用磁性信号虚拟机监督系统化(VMM化),使愉出信号智能化。猎扫雷艇还必须根据需要,装备舷侧环扫描声纳、自航变深声纳及舰壳声纳。
水雷战舰艇是用于布设水雷、搜索水雷和排除水雷的舰艇。包括布雷舰艇和反水雷舰艇两大类。
布雷舰艇是专门用于布设水雷的舰艇。主要任务是在敌基地、港口、航道、近岸海域和江河湖泊进行攻势布雷和防御布雷。有远洋布雷舰、基地布雷舰和布雷艇。有专门设计建造的,也有用其他舰船改装的。布雷舰满载排水量500~4000t,航速14~24节,可载水雷50~400枚;布雷艇满载排水量在500t以下,航速10~20节,可载50枚以内水雷。布雷舰艇有水雷舱、引信舱、水雷调试室和起吊设备等。布雷时水雷固定在雷轨经传送链传送,由控制系统按一定时间间隔投放布设。这类舰艇有较完善的导航设备以保证布设水雷雷阵的准确位置。自19世纪末俄国首先建成2艘布雷舰后,许多国家多用旧舰改装。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多种布雷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布雷舰有了进一步发展。战后,一些国家改用飞机和潜艇进行攻势布雷,不再建专用布雷舰,只有少数国家仍保留和新建布雷舰。新舰大多是多用途的,可兼作扫雷母舰和训练舰使用。1987年中国海军建成一艘1000t级的布雷舰,装备有计算机控制的运雷和布雷系统。
反水雷舰艇是专门用于搜索和排除水雷的舰艇。包括扫雷舰艇和猎雷舰艇两类。扫雷舰艇是装有水雷搜索器材并用扫雷具(切割扫雷具、音响扫雷具和电磁扫雷具)排除水雷的舰艇。主要用于探测和扫除港口及航道水雷,以及进行巡逻、护航和警戒等。按排水量分为远洋扫雷舰、近海扫雷舰和港湾扫雷艇。按船体材料分为钢壳、木壳和玻璃钢壳三种。远洋扫雷舰亦称大型扫雷舰,满载排水量500~1000t,航速14~19节,可扫除布设在50~100m水深的水雷,主要用于为舰艇编队进行导航扫雷;近海扫雷舰亦称中型扫雷舰,满载排水量200~500t,航速12~16节,可扫除布设在30~50m水深的水雷;港湾扫雷艇亦称小型扫雷艇,满载排水量在200t以下,航速10~18节,主要用于扫除布设在30m水深以内的水雷。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俄国首先建造了专用扫雷舰,随之参战国相继建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了磁性水雷和音响水雷,继而出现防雷性能好的低磁、低噪音扫雷舰及磁性扫雷具和音响扫雷具。战后,随着水雷的发展,扫雷舰艇的防雷和扫雷性能亦相应发展。20世纪70年代出现玻璃钢船体结构的扫雷舰艇、气垫扫雷艇和遥控扫雷艇。遥控扫雷艇的产生改变了传统的拖曳式扫雷方式。猎雷舰艇是用于搜索、定位并摧毁水雷的舰艇。它不需要预先探明水雷引信的性能,就可直接探测和清除水雷。它分远海猎雷舰和近海猎雷艇。远海猎雷舰满载排水量500~1000t,近海猎雷艇满载排水量200~500t,航速均为12~18节。船体材料多为玻璃钢,装备有精密的导航定位系统、探雷声纳、水下电视摄像系统、猎雷指挥控制中心和遥控灭雷具等。70年代法国建成世界首批装备探雷声纳和灭雷具的女妖级猎雷舰。之后,英国、美国、荷兰和澳大利亚等国相继建造猎雷舰。猎雷舰艇将成为主要的反水雷舰艇。
海军武器装备是海军使用的武器系统及保障器材的总称。包括:舰艇、海军飞机、海军导弹、水中兵器和海军火炮等战斗装备,海军通信、导航、雷达、声纳、电子对抗和三防(防核、防化学和防生物武器)装备,以及防险救生、海洋测量、动力装置和机电设备等。
19世纪,海上霸权争夺日益激烈,使战列舰和巡洋舰等大型舰船以及各种相应的海军装备得到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竞相研究和开发高新技术。由于核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电子技术、海洋技术、精确制导技术与材料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大大推动了现代海军武器装备的发展。如核武器用作海军武器、潜艇和大型水面舰艇采用核动力及各种用途导弹的广泛应用与改进等,都大大增强了海军武器装备的攻防能力和打击威力。20世纪70年代后,军用卫星、数据链通信、相控阵雷达、水声监视系统、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现代海军武器装备正逐步实现电子化、自动化和系统化,并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现代舰艇是海军最具有代表性的武器装备。舰艇的现代化程度反映了国家科学技术和工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它既是海军武器系统的运载平台,也是海军作战建制的基本单位。潜艇是现代舰艇的重要舰种。弹道导弹核潜艇是战略核威慑力量中生命力最强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攻击型潜艇可执行远距离攻潜、攻舰、布雷和对陆上目标实施攻击等多种任务。核动力潜艇可长期水下待机。常规动力潜艇采用不依赖空气的辅助动力装置后,亦大大提高了水下续航力和攻击的隐蔽性。水面舰艇是各海军国家实现制海任务的主要装备。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和两栖战舰艇是各国海军建造数量较多的舰种。为争夺海洋制空权,航空母舰仍被认为是水面舰艇的核心。大中型水面舰艇普遍装备了舰载直升机,利用表面效应原理的气垫船、地效翼艇、自控双水翼艇和小水线面舰船等新船型舰船已进入实用阶段。舰艇的探测、通信和导航性能以及对潜、对海和防空作战系统性能提高很快。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水面舰艇上采用以相控阵雷达为核心的防空武器系统、近程反导系统、通用导弹垂直发射系统、拖曳式线列阵声纳系统和“战斧”巡航导弹,这是水面舰艇武器装备技术的重大突破。
现代海军飞机主要包括岸基飞机和舰载机。岸基飞机以中远程轰炸机、预警机和反潜巡逻机为主,具有航程远、续航时间长和载重(弹)量大的特点,执行警戒、引导、突袭中远海目标和反潜巡逻任务。航空母舰舰载机主要包括:歼击机、攻击机、反潜机和预警机。歼击机飞行速度快、升限高,可同时跟踪和攻击多个目标。攻击机低空性能好、载重量大,装备多种武器,用以攻击海上目标。反潜飞机装备自动反潜作战系统,可完成对潜艇搜索、识别、定位和攻击。预警飞机能在大范围监视海上和空中目标,引导己方海上兵力作战。舰载直升机既可实施反潜作战,也可协同实施超视距海上攻击任务。
现代海军武器主要包括火炮、导弹和水中兵器。海军火炮分舰炮和海岸炮两种,舰炮是水面舰艇的传统武器。现代舰炮多为中小口径,具有反应快和发射率高的特点。与导弹配合,可执行对空防御、对海作战、拦截掠海导弹和对岸火力支援任务。海军导弹包括潜地战略导弹、岸舰、舰舰、舰空和空舰导弹等多种。它在增大射程、提高速度、提高突防和抗干扰能力、增大打击威力和提高命中精度方面均取得很大进展。水中兵器有鱼雷、水雷、深水炸弹、火箭助飞鱼雷和反水雷武器等,是海军武器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鱼雷和火箭助飞鱼雷,由于速度和航程大幅度提高,已成为舰艇中远程主要攻击武器。水雷,除改进传统的沉底雷、锚雷和漂雷外,相继出现了自导水雷和遥控水雷,并提高了水雷抗扫和抗猎性能。深水炸弹仍是舰艇和飞机反潜作战的重要武器,其性能已有很大提高。反水雷作战中发展猎雷系统是一次重要变革。猎雷舰艇将成为未来反水雷战的主力舰艇。
现代海军电子设备包括海军雷达、声纳、光电探测设备、海军导航设备、海军通信设备、海军电子对抗设备和海军指挥自动化系统等。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海军电子设备已逐步实现了数字化、集成化、系统化、自动化和自适应化,从而使海军在战略和战术情报的获取、处理和传输,武器的选择和制导,舰艇、飞机的引导和导航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于是,英国于1975年开始了亨特级扫猎雷舰的设计。5年后,该级舰的第一艘“布雷肯”号投入现役。为了降低该级舰的磁场、声场、水压场,提高其抗冲击的能力,该级舰使用了大量的玻璃钢、低导磁率的不锈钢和钛合金材料,而且采取了其他一系列消磁、减震、抗冲击措施。该级舰已成为英国反水雷部队的主力。尽管英国政府宣布将裁减大批海军舰艇,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艘该级舰被列入退役名册。该级舰满载排水量750吨,长60米,宽10米,吃水3.4米,最大航速15节,最大航程1500海里B12节。全舰编制员额45人。主要装备有猎雷系统、扫雷系统和火炮。猎雷系统主要由猎雷声纳、精密导航定位设备、猎雷情报中心和灭雷设备组成。扫雷系统主要是切割扫雷具、声扫雷具和电磁感应扫雷具。火炮只装备了1座40毫米速射炮。近几年来,该级舰曾多次应西方国家的请求前往国际水域参加重大扫雷作战行动,战果卓著。
法国、荷兰、比利时三国由于地理位置和环境大致相同,面临的反水雷任务也基本相似,因而20世纪70年代中期,三国决定联快研制一级猎雷舰。其中法国负责猎雷系统,荷兰负责主推进系统,比利时则包下了全部电气设备。整个研制费用由三国各分担1/3,而各国造舰费用均由自己承担。
“三伙伴”级主要用于搜寻和排除沉底水雷和锚雷,也可用于巡逻、训练,以及作遥控扫雷艇母舰、潜水作业母船和污染控制母船。该级舰舰体采用法国“希尔歇”级猎雷舰的改进型,为长艏楼型,艏楼约占3/4舰长。甲板室内设有作战指挥室、燃气轮机交流发电机室等。甲板室后面没有可更换的模块式舱,根据任务的不同,可随时更换5吨重的模块式设备舱。艏楼后面尾甲板上置放2具PAP型灭雷具、1部扫雷绞车和1台折臂式液压起重机,机舱位于船体中部。舰上采用2套独立的推进系统:主推进系统为1台增压柴油机,主要用于巡航和扫雷航行:辅助推进系统则为了在猎雷时降低噪声并提高操纵性。该级舰的猎雷系统由声纳、精密定位导航设备、情报中心、灭雷设备等组成。舰上DUBM—21A舰壳声纳能同时摸索和识别沉底雷和锚雷。搜索水雷深度可达80米,搜索距离大于500米,辨认水雷深度可达60米。在沿岸水域,定位误差不大于15米。该级舰还能以8节的航速施曳切割扫雷具。扫雷系统由一套轻型切割扫雷具和一部扫雷绞车组成,主要用于扫除触发锚雷。“三伙伴”级舰船体采用玻璃钢建造。为减缓航行及停泊时的摇摆,还使用了当时最新式的主动式防摇水舱。舰上上层建筑设有喷淋系统;舰桥、作战指挥室均为全封闭式,并采用了空调和三防措施。
尾甲板上设置了一台可带6名潜水员的深潜器。该级舰长51.5米,宽8.9米,吃水2.5米;标准排水量562吨,满载排水量595吨;动力装置采用1台“韦克斯普”A-RUB-215X-12型增
压柴油机,总功率2280马力,最大航速15节,最大续航力3000海里/12节。舰上装设有1门单管MK-20F2型20毫米火炮、1门单管12.7毫米机枪。
法国海军现已建造了10艘“三伙伴”级猎雷舰,而荷兰海军共建成入役了15艘,比利时海军则建成服役了10艘。可以说,“三伙伴”级猎雷舰是法、荷、比三国合作研制的典范。
美国海军作战舰艇中,基本上都是美国自己研制建造的。唯独“鹗”级猎雷舰,是意大利“勒里希”级猎雷舰的改进型。
80年代初期,美海军为了加强其水上扫雷能力,补充“复仇者”级反水雷舰作战能力及数量上的不足,决定研制一型吨位较小的新型猎、扫雷舰艇,即MSH计划。原计划建造17艘,采用水面效应单体船型。但由于设计中出现了技术问题,船体抗爆能力差,美海军于1986年中止了该计划。
“渡鸦”号猎雷舰(MHC-61):1986年8月,美国与意大利英特马林公司签订了“鹗”级舰设计合同,1987年5月又签订了首制舰建造合同。该级舰是意大利“勒里希”级猎雷舰的改进型,尺度与排水量均有较大增加。美海军之所以选择“勒里希”级舰,是因为该级舰已在3个国家服役,其船体采用独特的硬壳式玻璃钢结构,该级舰性能已得到实践的验证;且修改设计方案灵活多样,可满足美海军的要求。1992年,该级舰建造计划被削减为12艘。
运送MHC-51“鹗”级猎雷舰为建造该级舰,英特马林公司在美国建立了子公司,并购买美国两家造船公司建立了生产基地。
该级舰主要用于排除港口和沿海航道中的水雷,首舰造价约1.2亿美元。
船体采用硬壳式整体玻璃钢结构,取消了传统的结构骨架。这种结构无磁性、工艺性好、结构坚固、抗冲击性好,但重量较大。主机安装在玻璃钢支架上,并采用隔声罩屏蔽,因此大大降低了噪声。
舰上的反水雷装备为一套S1Q-48灭雷具和一套DGM-4闭环消磁系统。S1Q-48灭雷具的脐带电缆长度为1070千米。DGM-4系统可使磁性水雷失效。
满载排水量:930吨猎雷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