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报

井冈山报

语言 中文
主管单位 中共江西省吉安市委
初名 《吉安日报》
创刊时间 1949年7月20日
目录导航

历史

     1952年6月1日,根据《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井冈山的斗争》一文的标题,将《井岗山报》名称统一改为《井冈山报》,并启用当时为中共江西省委书记陈正人(井冈山革命时期领导人之一)书写的报头。

  1968年12月31日《井冈山报》停刊。这是在江西省革命委员会统一部署下,与全省地市报一并停刊的。

  1982年1月1日,恢复《井冈山报》报名,为4开4版,周2刊。

  1992年1月9日启用激光照排,出现了全新的面貌。

  1994年元旦改出日报(周六刊)。

  2007年12月28日,井冈山报社和吉安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合办的吉安新闻门户网站、吉安第四媒体—中国吉安网正式运行。

简介

       江西省吉安市长岗南路。

       编号:se9861130,0        品种:报纸-报纸收藏       属性:正常发行版,,文革前期(67-70),,4开张,套版,套红,出版社不详,综合题材,,,       简介:井冈山报,4开,

有了自己的标志

     井冈山报标志,寓意为:中间丰碑形状表示,成立于1949年的井冈山报,一直是吉安脱颖而出的标志性的舆论阵地。旁边的几座山,寓意着下属的吉安晚报、中国吉安网、印刷厂、多种经营产业等实体挺拔而出。环绕的是“井冈”第一个拼音大写字母——“J”与“G”。形状向上腾飞,含传统与现代元素,显蒸蒸日上、冲出吉安的张力。

  自2008年以来,井冈山报社确立了“政治家办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工作思路,树立了“坚持导向、对接市场、面向读者、服务社会”的办报理念,全社员工进行了“我重要”大讨论,以“对自己负责、对同事负责”的品格,逐渐形成了“与时俱进、齐心协力、负重攀登、共建和谐”的精神。报社成立了大榕树文化传播公司、开办了金庐陵大酒店等实体,逐渐走上两报一网、多种经营的发展道路。今年,井冈山报即将迎来六十周年华诞,在这个极具纪念意义的日子,井冈山报推出了自己的标志。这种整体形象鲜明的视觉识别系统,将进一步塑造井冈山报社组织完善、制度健全、信誉良好、赢利丰厚的规范化形象。

井冈山

井冈山,中国名山之一,是一块红色的土地;绿色的宝库。“四面重峦障,五溪曲水萦。红根已深植,今日正繁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1960年访问井冈山时对井冈山发展的评价,是井冈山――革命山――旅游山――文化山。内地有部关于革命题材的电视剧,也叫《井冈山》。

概况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东临江西泰和、遂川两县,南邻湖南、 炎陵县,西靠湖南茶陵县,北接江西永新县,是江西省西南的门户。解放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于1950年在茨坪设立了井冈山特别区,1959年成立省辖井冈山管理局,1981年撤局设县,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200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将原井冈山市与原宁冈县合并组建新的井冈山市。全市现21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4.8万余人,总面积约为1308平方公里。它是革命的根据地。

山体山貌

  井冈山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层峦迭峰,地势险峻。其中部为崇山峻岭,两侧为低山丘陵,从山下往上望,巍巍井冈就如一座巨大的城案堡,五大哨口是进入“城堡”必经的“城关”,

  

井冈山瀑布

把守此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井冈山风景名胜区的面积有213.5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32.4%。经初步戡查,有风景点60多处,景物景观320多处。十分好看。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