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阿列克谢耶芙娜

伊丽莎白·阿列克谢耶芙娜

主要成就 俄国一代贤后
出生地 巴登公国的卡尔斯鲁厄市
婆婆 玛丽亚·费奥多罗夫娜皇后
别称 ElizabethAlexeievna(伊丽莎白·阿列克谢耶芙娜)
民族 德意志民族
去世时间 1826年5月16日
目录导航

贤后生平

在俄国宫廷史进入19世纪后,作为第一位19世纪的皇后,伊丽莎白·阿列克谢耶芙娜皇后可谓是有名的贤后。她出生于1779年,比夫婿亚历山大一世小两岁(亚历山大一世出生于1777年),1793年嫁给未来的“北方的斯芬克斯”——亚历山大一世。在俄国宫廷历史上,她没有为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留下一个子嗣(两个女儿均早夭),也没有成就什么太大的功绩,但她的神秘死因却为后人留下了各种各样的推测。

伊丽莎白·阿列克谢耶芙娜皇后,德国巴登人,13岁那年的秋天,随母亲阿玛丽和妹妹弗里德里卡来到俄国,在一场政治婚姻中嫁给了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孙子亚历山大一世·巴甫洛维奇,并皈依了俄国东正教,改名为伊丽莎白·阿列克谢耶芙娜。

婚后育有两个女儿,分别是长女玛丽亚·亚历山德罗芙娜长公主和叶丽萨维塔·亚历山德罗芙娜次公主(均早夭)。

从1825年开始,伊丽莎白皇后的健康每况愈下,她长期遭受了一种肺部疾病和神经病痛。伊丽莎白皇后不得不去南部沿海城市塔甘罗格调养。当年12月17日,亚历山大一世在伊丽莎白皇后的怀中去世,而伊丽莎白皇后则在次年的5月16日凌晨4:30病逝于俄国图拉州西南部城市别廖夫的行宫。

个人生活

少女时期

伊丽莎白在温暖亲近的大家庭中长大。伊丽莎白与她的母亲阿玛丽夫人关系十分的好,直到她去世都一直挂念着她的母亲(她母亲阿玛丽在世时间比她长很久)。 此时的叶卡捷琳娜二世相信自己的孙子亚历山大一世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她忆起自己的日耳曼血统,认定只有德意志少女才能拯救自己的孙子。根据她获取的情报,她认为只有在巴登小朝廷才有机会为他觅得理想的配偶。于是便委任驻南德意志各邦的外交使节鲁缅佐夫伯爵,就此开始谈判。伯爵亲自赴巴登首府卡尔斯鲁厄,细细地相看了两位待字闺中的巴登公主,相中了年长的那位,即伊丽莎白。可是少女尚未成年,只好待她年满十三以后,请她携同妹妹弗里德里卡一起前来俄国 。

远赴俄国

 1792年,伊丽莎白和自己妹妹,两个少女启程了,一想到要觐见公认为威风凛凛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少女伊丽莎白就胆战心惊。1792年10月31日,经过长途跋涉,风尘仆仆的两位小公主终于抵达了圣彼得堡,拜倒在女皇脚下。叶卡捷琳娜一眼就看中了伊丽莎白,认为她充满着青春的魅力,颇能吸引众人。当晚她对私人秘书克拉伯维茨基说道,“巴登大公主越看越耐看。凡见到她的人都会喜欢她的。”第二天她又写信给格林,“如果亚历山大先生认为大公主还不够出众,那他就太苛求了。”亚历山大的母亲,玛丽亚·费奥多罗夫娜大公夫人给自己的婆婆写信“我觉得她不仅容貌娟秀,而且身段苗条,窈窕娉婷,就是最为清心寡欲的人也会倾心爱她的。”

见到亚历山大,少女脸白了,并且周身战栗。至于亚历山大,他沉默不语,只注视着她,却不与她攀谈,尽管中人都在随便闲聊。最后亚历山大决定说几句话,少女连忙回答。1792年11月4日,女皇就对自己的秘书确认亚历山大已经开始喜欢上伊丽莎白。

事情进展得很顺利,终于可以谈婚论嫁了。 圣彼得堡宫廷于1793年1月获悉伊丽莎白的父母已经正式同意这门亲事。于是立即安排伊丽莎白学习俄语,聆听神甫授课,准备皈依新的宗教。5月9日,伊丽莎白正式接受东正教洗礼,把新教徒的名字改为俄国人的名字伊丽莎白·阿列克谢耶芙娜。5月10日,举行订婚仪式,由叶卡捷琳娜亲自主持交换订婚戒指的仪式。

俄国大婚

 夏季即将结束时,伊丽莎白的妹妹弗里德里卡启程回卡尔斯鲁厄,她忧伤抑郁,“我将孤身一人,无人作伴,无人听我诉说衷曲。”亚历山大与她一起流泪,他也深感孤单。  1793年9月28日,婚礼在冬宫大教堂举行。女皇和儿子之间再次争执不下,到最后时刻,保罗大公竟决定拒绝出席婚礼。多亏玛丽亚·费奥多罗夫娜大公夫人多方劝说,这才令他回心转意。婚礼上保罗站在家人的最前列,双眉紧锁,满面怒容。亚历山大见父亲心情不越,表露于色,内心感到十分痛苦。婚礼上,亚历山大穿的是银白色轧光织锦缎的皮袍,纽扣是钻石的,胸前写斜挂圣安德烈勋章绶带。伊丽莎白的长裙是用同样的轧光织锦缎制的,上面缀着宝石和珍珠。新郎的王冠由康斯坦丁·巴甫洛维奇大公托举在手。伊丽莎白的王冠则由别兹波罗科亲王举着。仪式结束后,彼得保罗要塞以及海军部一齐鸣放礼炮,各大教堂也一齐响起钟声。响亮悦耳的终生一共持续三天,庆祝活动则延续两周 。

婚后生活

由于结婚的时候伊丽莎白还很年轻,做起事情来也就比较腼腆和不自然,对自己的新身份明显的准备不足。在俄国生活没多久,伊丽莎白就被俄国宫廷的繁文缛节以及宫廷里的明争暗斗吓坏了,她对俄国宫廷里盛行的不正之风感到震惊。 伊丽莎白给卷入漩涡,不能自主,她用法文给母亲写信,“这里总是无事瞎忙。”“这星期是跳舞周,自星期一以来,每天都有舞会。星期二的舞会是在我们这里举行的,甚至跳了华尔兹舞。昨晚由女皇左右最为得宠的一位夫人举行化装舞会,今晚在埃尔米达日的剧院观看演出并参加社交舞会。”

 未来的莫斯科纵火者菲奥多尔·洛斯托普钦曾经向伦敦的俄国公使谢苗·沃龙佐夫抱怨,说伊丽莎白大公夫人面前有个很坏的榜样,就是舒瓦洛夫伯爵夫人的女儿。舒瓦洛夫伯爵夫人试图让自己的女儿去勾引大公(亚历山大一世),同时又想诱使大公夫人卷入一场罗曼史。最危险的是女皇的面首普拉通·祖博夫为伊丽莎白所设下的陷阱。他明知已深得女皇宠信,可以为所欲为而不至惹祸,竟然放胆公开追求伊丽莎白。他本应向女皇献媚,却不断对伊丽莎白送秋波,飞媚眼,长吁短叹。于是他追求伊丽莎白很快成为宫中人尽皆知的新闻。伊丽莎白局促不安,但却彬彬有礼地予以拒绝。

虽然结婚的第一年伊丽莎白和亚历山大的婚姻非常幸福快乐,但是叶卡捷琳娜却很失望,她很早就发现儿媳妇玛丽亚·费奥多罗夫娜大公夫人是位生育多的母亲,因此对于孙媳妇伊丽莎白竟不能尽快生下重孙,就很难理解。

1796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去世之后,伊丽莎白的公公保罗大公继承大统,成为沙皇保罗一世。在保罗一世统治期间,伊丽莎白一直处于俄国宫廷里最不起眼的角色。伊丽莎白不喜欢她公公保罗一世的不公正的统治,还有保罗一世自身性格上的迟钝这个缺点。

夫妻生活本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小两口因为一次吵架后关系开始生疏。亚历山大忽视了伊丽莎白骨子里的那种罗曼蒂克式的天性,伊丽莎白只好寻找别的感情慰藉。她首先找到了和她同病相怜的密友,美丽的格洛威娜伯爵夫人。后来,伊丽莎白又对丈夫亚历山大的好朋友,聪明又潇洒的波兰王子亚当·恰尔托雷斯基产生了感情,这种感情保持了三年。

两次生育

1797年5月18日,伊丽莎白剩下一个黑眼黑发的孩子,起名玛丽亚。这事立即成为宫中的笑谈。为婴儿洗礼时,利文伯爵夫人把新生儿递给皇帝,他竟 语调干涉地向她问道:“夫人,您认为夫妇两人都是金发会生出宗法的孩子吗?”伯爵夫人惶恐慌乱,低声搪塞道:“陛下,上帝是万能的。”

这样,亚当·恰尔托雷斯基就不宜继续留在俄国任职了。保罗一世派他出使撒丁,并对罗斯托普金下达命令,要他“尽快离去”。至于伊丽莎白,她眼看情人里去不久,又惨遭女儿夭折的打击。 1800年7月20日她给母亲写法文信,不久以后她又写道,

后来,亚历山大公开地开始婚外情,并与情妇索菲亚·纳雷什金娜结合生育了一个女儿。但是,他也并不是完全冷漠伊丽莎白,他如同往常一样,几乎每餐都与皇后共进,在公开场合,对她殷勤体贴。他还不时去伊丽莎白的房间里过夜,因为他一直希望伊丽莎白给他生下合法的继承人。至于伊丽莎白,她同一名禁卫军军官产生了私情,此人名叫亚历克西·奥克尼柯夫,外貌英俊。后来他从剧院出来时,神秘地遭到刺杀。伊丽莎白命人给他建造陵墓,请雕塑家马尔托斯制作墓碑,碑上刻着一个女人伏在遭雷击的橡树前哭泣。

 伊丽莎白的情人奥克尼柯夫被害后,她心灰意冷,曾把满腔柔情倾注在1806年12月出生的独生女小伊丽莎白(昵称利辛加)身上,十五个月后,小孩竟因出牙并发炎症而夭折。她给母亲写信,“现在我活在世上已无所事事。这最后的一击,我的灵魂竟无力承受。”以后,她又写道,“我仿佛能在住房里看到春天,太阳和花草,听到鸟儿在鸣叫,是利辛加的小鸟,她常同灰雀嬉戏,我脑中总盘旋着灰雀啁啾曲调,似乎我将永远难忘。”御医韦利安慰皇帝亚历山大,说皇后还很年轻,还有希望再做母亲, 亚历山大忧郁地回答,“不,我的朋友,上帝不喜欢我的孩子。”

婆媳矛盾

伊丽莎白性格内向、抑郁。喜欢豪华排场的人对她日益失望。皇帝夫妇生活淡泊,太后玛丽亚·费奥多罗夫娜却正相反,她竭力把自己装扮成这个君主制国家的光辉和威严的化身。丈夫保罗一世去世时,她曾希望儿子同意让她继位,儿子回避表态后,她便不得不满足于私下活动了。亚历山大宽厚仁爱,让她在帝国享有重要地位,管理所有的慈善机构,掌管借贷银行和亚历山大罗夫斯克的纺织厂。每年拨给她的俸禄高达一百万卢布。这笔巨款使她得以享受豪华的生活。她宫里的排场令沙皇的宫廷相形失色。皇帝夫妇的御车只用双套挽具,她的私人搞鸡马车却是六套的。每次离宫外出,必有轻骑兵和文官侍从跟随。这一切同儿子亚历山大和儿媳伊丽莎白那里的阴沉的礼宾活动形成鲜明的对比 。

内廷的活动以太后为中心。一切礼仪活动全在太后宫中举行。在正式的礼宾场合, 玛丽亚·费奥多罗夫娜也常挽着皇帝的胳膊,伊丽莎白皇后则尾随在后,孤身而行。在俄国,谁若有幸蒙陛下恩宠,被委以重任,必定要向太后施礼,吻手谢恩,尽管她与这些赏赐毫无关系。而对皇后伊丽莎白却毫无表示,因为这不符合“习惯”。圣彼得堡的达官要人每隔两周必定要前去太后宫中朝拜一次。伊丽莎白从来不去太后宫中。

伊丽莎白皇后不得不去南部沿海城市塔甘罗格调养。当年12月17日,亚历山大一世在伊丽莎白皇后的怀中去世,而伊丽莎白皇后则在次年的5月16日凌晨4:30病逝于俄国图拉州西南部城市别廖夫的行宫。

病逝

从1825年开始,伊丽莎白的健康每况日下,她长期遭受了一种肺部疾病和神经病痛。伊丽莎白的主治医生建议她去一个气候温和的地方调养身体,并为她推荐了南部沿海城市塔甘罗格。 1825年塔甘罗格的秋天确实非常温暖、非常干燥,对伊丽莎白皇后的健康有益;在首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皇帝夫妇只好在塔甘罗格建立了一座别墅。10月5号,他们入住这座新的宫殿。伊丽莎白与丈夫幸福的在这座城市生活。

 1825年12月17日,亚历山大由于感染了风寒从克里米亚返回了塔甘罗格,结果这病进一步严重,发展成了斑疹伤寒。上午10点50分,沙皇亚历山大终于吸了最后一口气,咽气钱再也不曾恢复知觉。终年47岁。伊丽莎白从她坐着度过那么多不眠之夜的椅子上站起来,双膝跪下做了祈祷,然后划十字,吻死者的前额,为他合上双眼,在他的颈上系上自己的手帕。

伊丽莎白又一次遭受了痛苦的打击,回到自己的房间以后,伊丽莎白含着泪水,给母亲写道  不久之后,伊丽莎白虽仍疲惫不堪,但终于决心离开塔甘罗格,带着少数随从,启程返回圣彼得堡。她写给母亲的信说:身体和心灵的痛苦难以尽言。”皇太后玛丽亚·费奥多罗夫娜预定在卡鲁加同儿媳妇伊丽莎白会面。5 月15日,伊丽莎白抵达俄罗斯腹地图拉行政区的小镇别廖夫后,放弃了继续赶路的计划,停留在一所匆匆布置的住房里。她已经精疲力竭,说话困难,连烛光的刺激也难以忍受。她的秘书隆基诺夫写道,“她目光呆滞,眼窝深陷;眼睛下面的蓝色血管肿胀得像核桃,这使得她的鼻子变宽,仿佛是另行安装的。她的肤色暗红,下颏下垂,不能闭嘴。”侍卫医生给伊丽莎白诊了脉,开完药,便退了出去。女仆梯松小姐进来伺候,她拒绝了。 凌晨4时30分,梯松小姐再次走进皇后卧室探望她是否也已安歇,却发现她已在床上逝去。皇后死于心力衰竭。

1826年6月21日,伊丽莎白的棺柩安葬在地下墓穴中亚历山大一世的棺柩旁边 。

亲属

夫婿: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巴甫洛维奇(1777年-1825年)

长女:玛丽亚·亚历山德罗芙娜(1799年5月29日-1800年7月8日)  次女:伊丽莎白·亚历山德罗芙娜(1806年11月16日-1808年5月12日)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