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称】五律·张冠道中
【创作年代】现代
【作品作者】毛泽东
【作品体裁】五言律诗 [1]
朝雾弥琼宇,征马嘶北风。
露湿尘难染,霜笼鸦不惊。
戎衣犹铁甲,须眉等银冰。
踟蹰张冠道,恍若塞上行。[1]
①张冠道中:一九四七年三月中旬,胡宗南指挥国民党军十四万余人,向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发动进攻。三月十八日晚,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撤离延安。随后,他在陕北延川、清涧、子长、子洲、靖边等县转战。张冠道,是他当时转战中经过的一条道路。
②琼宇:即玉宇,指天空。
③征马嘶北风:征马,这里指战马。嘶北风,在怒号的北风中长鸣。
④露湿尘难染:本句写寒露打湿黄土地,尘土难以沾染衣物。
⑤戎衣犹铁甲:本句写军服因雾沾露湿而结冰,像铁衣一样又重又硬。
⑥踟蹰:徘徊不进。
⑦塞上:边远地区。这里指我国北方长城内外。[1]
1946年6月底,国民党撕毁了国共两党的停战协定,悍然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毛泽东制定了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的方针,经过八个月的作战,人民解放军终于迫使国民党放弃全面进攻的计划,而于1947年上半年将进攻的重点放在山东和陕北。1947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并以主力一部强渡黄河,向大别山进军,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而此诗描写的情景,正是1947年3月中旬,胡宗南奉蒋介石之命,指挥国民党军14万余人,向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发动进攻。在毛泽东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的方针指导下,中共中央机关于3月19日撤离延安,转战在陕北延川、清涧、子长、子洲、靖边等县。当时转战中经过的一条道叫张冠道,此诗即作于此间。[2]
蒋开始调集重兵突击,开始重点进攻,当时蒋派胡宗南部14万军队向延安进攻,毛被迫从延安转移到陕北的一个小地名——张冠。此诗就是当时转移时所作。 [1]
诗人透过转战征程中自然环境的描绘,揭示了部队行军的艰苦与行军的井然有序。首联:“朝雾弥琼宇,征马嘶北风。”清晨的浓雾铺天盖地弥漫四野,昂扬的战马不畏严寒,迎风长叫。“朝雾”、“北风”不仅仅指恶劣的自然气候,实际上也隐喻当时陕北根据地在蒋介石国民党军的猖狂进攻下,其氛围已由原来的欢乐明朗变为现在的雾霭沉沉,充盈着战争的硝烟:而“征马”,则象征人民解放军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坚决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大无畏革命精神。颔联:“露湿尘难染,霜笼鸦不惊。”朝露湿润了道上的尘土,使行军途中不再尘土飞扬;寒霜笼罩了大地,连乌鸦似乎也被笼罩住了,毫无动静。雾笼天空,霜洒大地,尘埃难染,鸦雀无声,只有战马迎风而鸣,好一幅“这里黎明静悄悄”的图画!大战前的寂静往往预示着战争的激烈与残酷,行军途中的井然有序,说明人民解放军是一支训练有素、坚不可摧的军队,有这样的军队,人民革命战争就一定会取得最后胜利。
颈联:“戎衣犹铁甲,须眉等银冰。”战士们身穿着像铁甲一样的军装,在寒风与朝露中,胡子、眉毛结成了银白色的冰茬儿。“铁甲”,用铁片连成的护身衣,也叫铁衣,古代作战时兵士所穿的军服。此指战士所穿的军装,因雾气、露水、霜冻的侵蚀,加之汗水、尘土的混合,又硬又重,就像铁甲一样。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诗人却用乐观的态度来看待一切,用夸张手法,将“戎衣”对“须眉”,“铁甲”对“银冰”,比喻解放军战士的雄姿英发。
尾联:“踟蹰张冠道,恍若塞上行。”部队在张冠道一带来回转战,就仿佛行走在塞北边陲一样。“踟蹰张冠道”,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的战略战术,即先战略防御,将国民党军队拖得精疲力竭后再进入战略反攻,待机消灭之。“恍若塞上行”,此处指张冠道的自然环境如塞外一样,人烟稀少,自然条件恶劣。但诗人面对现实,却充满自信和乐观。
此诗以夸张的手法,记写了陕北转战的实情,将行军的艰苦、自然条件的恶劣如实的加以表现,从中体现了诗人从容镇定、无畏艰险的乐观主义精神,也体现了诗人作为伟大军事家的雄才大略和非凡气度。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他是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其他已公开发行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诗词选》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