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琦云

曾琦云

中文名 曾琦云
出生地 湖南省
性别
民族 汉族
目录导航

主要作品

代表作有《内圣外王:解读一代儒宗曾国藩[1]》(中国电影出版社)、《心经心得[2]》(线装书局)、《般若禅[3]》(文化艺术出版社)、《论语禅[4]》(文化艺术出版社)、《安士全书白话解[5]》上下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印光大师说净土[6]》(宗教文化出版社)、《舍利与修行[7]》(宗教文化出版社)、《新版安士全书校注[8]》(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太上感应篇汇编白话解[9]》四卷(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曾琦云评解文正国学智慧[10]》多卷(中国书籍出版社),《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丛书(线装书局已经出版《了凡四训》)、每日论语[11](巴蜀书社)。

所著《安士全书白话解》上下卷最早由《广东佛教》编辑部出版。多次在中国佛协《法音》杂志、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佛教文化》杂志、《广东佛教》杂志、甘肃《佛教知识》、《佛学文摘》、《浙江佛教》、九华山《甘露》、浙江《台州佛教》、香港《内明》杂志,台湾《十方》等杂志发表佛学论文。有诗歌、散文、教学论文等获奖。所著论文相继编入书籍。

论文代表作:

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和谐社会建设[12],中国社会科学网,2015年03月

曾国藩思想源流新探[13],湘潭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从王船山、曾国藩与佛教的关系论其出世与入世互融的思想渊源[14],船山学刊,2009年第4期

论语“道”论[15],求索,2004年第8期

无我论,佛教文化,2005年第2期

孔子“无讼”论[16],求索,2005年第6期

非暴力主义与世界和平论[17],法音,1995年第9期

毛泽东与佛教[18],佛教文化,1993年第1期

从藏汉两地佛教的相互关系看藏汉民族交往的历史渊源[19],法音,1994年第9期

论佛教与婆罗门教的思想渊源[20],敦煌学辑刊,2005年第2期

佛国一瞥[21],法音,1993年第2期

再论曾国藩——中国近代新儒家的开创者[22],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曾国藩思想源流新探,曾国藩研究(湘潭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第4期

从中国文化看曾国藩的人才观,世纪桥,2008年第10期

面子辩析,思维与智慧,2000年第1期

浅论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23],学子,2004年第12期

人物经历

1984年在县委工作,后从教。

1995年应香港佛教图书馆长何泽霖先生之约,主持彼处在大陆的全部弘法工作。

1996年回湘,开始自学电脑操作,并提出《佛教文化与电脑》的论题,提倡网络弘法,论文首先在台湾《十方》杂志发表,然后大陆转载。

1997年支持湖北刘国忠居士开辟国内第一个佛教个人网页《南无阿弥陀佛》,并主持《妙音信箱》。同时倡议办传统文化学校,提出“佛化学校”的概念。

1998年应中国宗教学会秘书长王志远先生邀请赴京,协商创办国学实验班,由彼等名人创办的国内第一所传统文化学校——圣陶学校已经开始运转。

1999年在《妙音信箱》读者的建议下,提出《二十一世纪东方文化复兴工程》,欲用十年时间,团结各界同仁,完成“东方文化电子图书馆”和“二十一世纪东方文化复兴工程全书”的撰写任务。同年全部完成《安士全书白话解》上下卷的注解工作,为“东方文化电子图书馆”丰富了内容。

2002-2006,出版了高校通识教材《宗教文化导论[24]》。

2008-2009,出版了《内圣外王:解读一代儒宗曾国藩[1]》,同时在核心期刊发表系列曾国藩研究的论文,如在《湘潭大学学报》发表《曾国藩思想源流新探[13]》,在《船山学刊》发表《从王船山、曾国藩与佛教的关系论其出世与入世互融的思想渊源[14]》等等。

2011-2015,《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和谐社会建设[12]》论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6年8月,《曾琦云评解文正国学智慧[10]》通过终审获得出版书号,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

2017年,年底完成《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了凡四训》,由线装书局出版。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