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叶铁角蕨

长叶铁角蕨

二名法 Aspleniumprolongatum
蕨类植物门
中文学名 长叶铁角蕨
铁角蕨科
亚纲 薄囊蕨亚纲
目录导航

植物特征

[1]植株高20-40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先端密被鳞片;鳞片披针形,长5-8毫米,黑褐色,有棕色狭边,有光泽,厚膜质,全缘或有微齿牙。叶簇生;叶柄长8-18厘米,粗1.5-2毫米,淡绿色,上面有纵沟,干后压扁,幼时与叶片通体疏被褐色的纤维状小鳞片,以后陆续脱落而渐变光滑;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0-25厘米,宽3-4.5厘米,尾头,二回羽状;羽片20-24对,相距1-1.4厘米,下部(或基部)的对生,向上互生,斜向上,近无柄,彼此密接,下部羽片通常不缩短,几中部的长1.3-2.2厘米,宽0.8-1.2厘米,狭椭圆形,圆头,基部不对称,上侧截形,紧靠叶轴,下侧斜切,羽状;小羽片互生,上先出,上侧有2-5片,下侧0-3 (-4) 片,斜向上,疏离,狭线形,略向上弯,长4-10毫米,宽1-1.5毫米,钝头,基部与羽轴合生并以阔翅相连,全缘,上侧基部1-2片常再二至三裂,基部下侧一片偶为二裂;裂片与小羽片同形而较短。叶脉明显,略隆起,每小羽片或裂片有小脉1条,先端有明显的水囊,不达叶边。叶近肉质,干后草绿色,略显细纵纹;叶轴与叶柄同色,顶端往往延长成鞭状而生根,羽轴与叶片同色,上面隆起,两侧有狭翅。孢子囊群狭线形,长2.5-5毫米,深棕色,每小羽片或裂片1枚,位于小羽片的中部上侧边;囊群盖狭线形,灰绿色,膜质,全缘,开向叶边,宿存。[1]

遗传学信息

染色体2n=144。[1]

生境分布

生境

附生林中树干上或潮湿岩石上,海拔150-1 800米。[1]

分布

世界分布

印度、斯里兰卡、缅甸、中南半岛、日本、韩国南部(济洲岛)、斐济群岛均有分布。[1]

中国分布

产甘肃(文县)、浙江(泰顺、景宁、雁宕、乐清)、江西(龙南、广昌、安福、遂川、宁都、会昌、安远、寻乌、崇义、井冈山)、福建、台湾、湖北(黄冈、巴东、利川、合丰、咸丰)、湖南西部及南部、广东、广西、四川(峨眉山、峨山、峨边、酉阳、筠连、华云、城口、南平、南川、石柱、天全、巫溪、雷波)、贵州(梵净山、江口、印江、独山、松桃、湄潭、榕江、凯里、册亨、清镇、安顺)、云南南部及西部。[1]

相关物种

南方铁角蕨Asplenium belangeri (Bory) Kunze

骨碎补铁角蕨Asplenium davallioides Hook.

岭南铁角蕨Asplenium sampsonii Hance

膜连铁角蕨Asplenium tenerum Forst.

台南铁角蕨Asplenium trigonopterum Kunze [2]

药用信息

【出处】《四川常用中草药》

【别名】倒水莲(《草木便方》),花老鼠、尾生根、石上凤尾草(《广西药植名录》),金鸡尾(《湖南药物志》),盘龙莲(《贵州草药》)。

【来源】为铁角蕨科植物长叶铁角蕨的带根全草。

【性味】

辛苦,平。

①《贵州草药》:辛,平。

②《四川常用中草药》:微苦,平。

【功能主治】

活血散瘀,去风湿,通关节。治吐血,衄血,咳嗽痰多,黄肿,跌打损伤,筋骨疼痛。

①《草木便方》:散风,消湿,行瘀滞,利血脉,通关节。治吐、衄血,跌打,胸胀,腰痛。

②《天宝本草》:强筋壮骨。疗跌打损伤,筋骨疼痛。

③《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消水肿。

④《广西药植名录》:止血,生肌,续筋,治肺痨。

⑤《贵州草药》:清热除湿,驱风,化瘀生新。

⑥《湖南药物志》:消炎,消肿,活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或浸酒。外用:捣敷、捣汁点眼或研末调敷。

【附方】

①治黄肿病:金鸡尾全草,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②治火眼红肿:金鸡尾、散血草,捣烂,敷眼或取汁点眼。(《湖南药物志》)

③治风湿疼痛:盘龙莲一两。泡酒服。

④治咳嗽痰多:盘龙莲一两。煨水服。

⑤治骨折:盘龙莲捣绒,包伤处。

⑥治吐血:盘龙莲二两。煨水服。(③方以下出《贵州草药》)

⑦治火伤:一金鸡尾叶,捣烂,调麻油搽。二金鸡尾叶,晒干研末,麻抽调搽。(《湖南药物志》)[3]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