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挂铁角蕨

倒挂铁角蕨

拉丁学名 AspleniumnormaleDon
蕨类植物门
别名 常式倒挂草、常式倒掛草、
中文学名 倒挂铁角蕨
铁角蕨科
蕨纲
目录导航

基本介绍

种中文名: 倒挂铁角蕨

种拉丁名:Asplenium normale Don

科中文名:铁角蕨科

科拉丁名:Aspleniaceae

属中文名:铁角蕨属

属拉丁名:Asplenium

基本简介

倒挂铁角蕨倒挂铁角蕨植株高15-40厘米。根状茎直立或斜升,粗壮,粗可达5毫米,黑色,全部密被鳞片或仅先端及较嫩部分密被鳞片;鳞片披针形,长2-3毫米,基部宽约0.4-0.5毫米,厚膜质,黑褐色,有虹色光泽,全缘。叶簇生;叶柄长5-15 (-21) 厘米,粗1-1.5毫米,栗褐色至紫黑色,有光泽,略呈四棱形,基部疏被与根状茎上同样的鳞片,向上渐变光滑;叶片披针形,长12-24 (-28) 厘米,中部宽2-3.2 (-3.6) 厘米,一回羽状;羽片20-30 (-44) 对,互生,平展,无柄,中部羽片同大,长8-18毫米。

形态特征

倒挂铁角蕨倒挂铁角蕨基部宽4-8毫米,三角状椭圆形,钝头,基部不对称,上侧截形并略呈耳状,紧靠或稍覆迭叶轴,下侧楔形,边缘除内缘为全缘外,其余均有粗锯齿,各对羽片相距6-8毫米,彼此密接,有时略呈覆瓦状,下部3-5对羽片多少向下反折,与中部羽片同形同大,或略缩小并渐变为扇形或斜三角形。叶脉羽状,纤细,两面均不见或隐约可见,小脉单一或二叉,极斜向上,不达叶边。叶草质至薄纸质,干后棕绿色或灰绿色,两面均无毛;叶轴栗褐色,光滑,上面有阔纵沟,下面圆形,近先端处常有1枚被鳞片的芽胞,能在母株上萌发。孢子囊群椭圆形,长2-2.5 (-3) 毫米,棕色,极斜向上,远离主脉伸达叶边,彼此疏离,每羽片有3-4 (-6) 时;囊群盖椭圆形,淡棕色或灰棕色,有时沿叶脉着生处色较深,膜质,全缘,开向主脉。染色体2n=144。

产地分布

倒挂铁角蕨倒挂铁角蕨广布于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生密林下或溪旁石上,海拔600-2500米。也广泛分布于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缅甸、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日本、澳大利亚、马达加斯加及夏威夷等太平洋岛屿。模式标本产地:尼泊尔。

研究突破

倒挂铁角蕨并不是一个单型种,而是一个复杂的复合体类群,分布范围广泛。关于该复合体内包含的类群、范围和类群间的系统演化关系,学界存在较大争议。同时,倒挂铁角蕨存在二倍体和四倍体类群,不同倍性的类群间可能存在网状进化关系,使得其系统与分类学问题尤为突出。 “我们综合应用比较形态学、孢粉测量和流式细胞分析基因组值等方法,并利用能反映母本遗传物质来源的4个叶绿体片段和一个能同时反映双亲遗传物质来源的单拷贝核基因pgiC,对倒挂铁角蕨复合体种开展系统生物学研究。”常艳芬告诉记者,研究发现,倒挂铁角蕨复合体种是一个由支持率较高的6个分支组成的单系类群,组成该类群的分支间存在异源多倍化的网状进化关系。同时,研究人员还进一步对组成倒挂铁角蕨复合体的6个组成分支进行初步的分类处理,明确了其中存在一个二倍体隐存种,再次证明在蕨类植物分类与系统学研究中不能仅以形态特征作为划分物种的标准。(《中国科学报》2013-09-03第4版综合)[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