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于2005年9月,占地64978.96平方米,建筑面积38258平方米,以药物研发为核心,集药物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司,下辖海燕药物研究所、海诺康医药有限公司(医药流通企业)和海诺康会馆(准四星级酒店)。海燕药业秉承集团“求索进取、护佑众生”的企业理念,坚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创品牌,自我发展”的16字方针目标,做好扬子江药业集团在北方的“窗口”作用。
公司在职人员63人,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8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6人,学士18人。
海燕药业综合制剂车间建筑面积6624平方米,车间拥有大小容量注射剂生产流水线、冻干粉针注射剂流水线、胶囊充填机、压片机等国内最先进的制药生产设备。车间生产能力达到年产输液400万瓶、水针1250万支、冻干500万支、片剂1亿片和胶囊1亿粒。整个车间还配备了消防自动报警系统、电视监控系统等先进监控设备,化验室配备了高效液相等国际先进进口检测设备,有效地保证药物产品质量。车间于2004年7月19日开工建设,2005年9月大小容量注射剂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GMP认证,2006年3月冻干粉针和片剂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GMP认证。医药仓库建筑面积为6624平方米,整个仓库分为原辅料包材区和成品库区,可存放药品2万箱,配备温湿度自动监控系统、防盗电视监控系统等先进设备。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海燕药业质量管理部,下分QA、QC两部分,负责药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和检验,受企业负责人直接领导。质量管理部共有质量管理人员3名,检验人员4名,与药品生产规模、品种、检验要求相适应,中心化验室1000平方米,仪器、设备配备合理,能独立对公司各类物料、半成品、产品的各类检验项目进行检验,符合各项检验要求,保证了药品生产质量的稳定。
新品研发是企业的生命力。目前,海燕药物研究所在研的项目有21项,其中,已获得批件的有:氨甲环酸注射液、消旋卡多曲片、注射用硫普罗宁、盐酸尼卡地平注射液、利巴韦林氯化钠注射液。
凭着30多年专业从事制药的丰富经验,和良好的市场拓展策略,公司业绩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高速递增。自1997年起,综合经济指标连续八年雄踞全国制药行业前五强。2003年被评为全国制药企业综合竞争力第一,江苏省最具诚信企业之一。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80.6亿元、利税13亿元,两项指标名列全国制药企业前列。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名列全国制药企业前列。
北京海燕药业是扬子江药业集团的一个全资子公司。公司始建于2004年,占地99亩,建筑面积35000m2.总投资2.2亿元。海燕药业是以药物研发为核心,集药物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司,下辖海燕药物研究所、中美合作杜燕生药物研究所、海诺康医药有限公司和海诺康会馆。
以“长三角”为大本营,目前已建成:北京海燕、上海海尼、南京海陵、广州海瑞、四川海蓉药业子公司。面对中国入世的机遇和挑战,集团正着力实施人才战略,加快技术创新步伐,致力于生物、海洋药物及靶向、缓释、透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为促进人类健康事业,加快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而不懈努力。
集团以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为核心,旗下有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扬子江药业集团北京海燕药业有限公司、扬子江药业集团上海海尼药业有限公司、扬子江药业集团南京海陵药业有限公司、扬子江药业集团四川海蓉药业有限公司、扬子江药业集团广州海瑞药业有限公司、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海慈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等10多家成员公司。集团全部生产厂房和剂型均已通过国家GMP认证,拥有年提取中药材万吨级的中药提取生产基地。扬子江药业集团产品以中成药为主,中西药并举,形成抗微生物药、消化系统药、心脑血管药、抗肿瘤药、解热镇痛药等10多个系列、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结构。
扬子江药业集团选择在北京投资的基本策略是:致力于药物研发,重点利用生命园优越的产业研发条件和首都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人才、科研优势,直接与国际医药科技最前沿的技术对接,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校(所)的合作,力争在医药研发方面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药物研究所现有专职新药研究人员10人,包括博士、硕士和本科各层次人才,研究人员均毕业于药学类著名高校,完全具备了开发各类新药的能力。公司参照国际标准,建立了高效的运行机制和研发体系。在实验检测仪器方面,公司拥有国内外先进仪器,如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数字熔点仪、微粒分析仪、崩解仪、药物溶出仪、压片机、制粒机、生化培养箱、微电脑恒温恒湿箱、真空干燥箱、旋光测定仪等仪器。组建了药物化学合成室、药物制剂室、分析检测室、理化实验室等实验室。建立了新药立项、药物合成、分析化验、制剂研究、新药报批等一整套完善的机构设置及人员配置。依托着海燕药业的生产车间,进行产品中试。
为了掌握最新的医药研发信息,同时培养人才,公司与国内多家著名高校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及培训协作关系,包括与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药物研究所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方面,公司同杜燕生博士(美国病理学博士,现任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神经病学系副教授,美国印第安那大学老年痴呆研究中心研究员,美国印第安那大学衰老与老年病研究中心研究员)共同组建了中外合作实验室,合作开发了C-化合物,为用于治疗冠心病的I类新药----C-化合物。目前已经完成了C-化合物的药效学研究,并在世界和中国申请了C-化合物的专利。
石和鹏:在产学研合作机制上,扬子江药业集团主要采用如下几种模式:
与在专业上有积累、有能力的大学、研究所,以股份制形式共建实验室或技术平台;
与国内外研究院所内有专业能力的人才共同组建项目团队或实验室,开展相关创新研究或工程技术研究攻关工作;
前期技术成果或已有知识产权的成果引进;
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推进,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所进行人才培养合作,有目的性的为企业培养药物工业化技术应用研究类人才;
通过近三十年的产学研合作建设,我集团已与中国药科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上海医工院、沈阳药科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复旦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近百所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到2009年底,企业已通过产学研合作形式开发了100多项科研成果并均成功转化为生产力。
《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促使贵企业参与产学研联盟合作的动因有哪些?
石和鹏:目前中国的医药产业的整体水平远低于其它发达国家,究其原因主要是医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难以产生特有的优势产品,从而失去了在市场上竞争的有利地位。国外跨国制药公司具有产业与研发一体化、研发技术领先、专业人才丰富的特点,使其始终具有旺盛的创新能力,不断地研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特有品种,在获得利润的同时促进自身技术能力的发展,从而不断处于领先地位。
bsp; 扬子江药业集团三十多年的发展主要靠的还是仿制药,市场竞争的艰难可想而知,特别是近几年,药品招标、药品降价等国家宏观政策的不断调整,更是让企业感受到靠仿制药发展的艰难,企业的创新迫在眉睫,主要体现在:
重大药物的发现、原料药过程控制及制剂技术产业化研究薄弱,创新药物的发现、评价、测试、工艺及质量研究的技术平台有待完善;
科研团队整体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尤其是从事创新药物及原料药过程控制的科研团队寥寥无几;
缺乏与科研院所展开紧密合作的管理机制和创新体制。
《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医药行业产学研联盟模式的企业为工作中具体解决实际问题带来怎样的益处?
石和鹏:就中国现状而言,任何一家国有或民营制药企业均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与国外跨国制药公司相类似的综合技术力量与发展模式。但在各单一因素方面,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国际水平的地位,在医药产业方面,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原料药和制剂的一个主要加工基地;在创新药物研发方面,我国少数几个国家级的研发机构已经具备了国际一流水平的创新能力,并已经开始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品种;在人才教育方面,我国近年来增设了大量的相关专业,培养了大量的基础人才和师资力量。
但三者散的结构难以形成合力促进产业发展,同时由于国际跨国制药企业的大力投资和高薪利诱,大量有竞争力的创新品种和技术人才迅速流失,进一步恶化了我国医药产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我集团参与产学研联盟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迅速使我国医药企业具有国际一流的技术能力、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品种、拥有丰富的专业人才资源,从而提升与国际跨国制药公司抗衡的能力;同时获得高额的利润回馈研发及教育机构,促进其自身发展;此外研发机构还可以针对企业需求发展新技术和新品种,教育机构也有利于根据创新实践更新人才教育方式与内容,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因此,只有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专业化公共性的“产学研”联盟,才能解决医药研究开发过程中的科研成果产业化问题。同时,这种“产学研”联盟为企业孵化至数百亿元甚至千亿规模提供了快速、有力的科研人才基础。
《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产学研联盟模式的建立为企业在研发、生产、上市销售等不同阶段带来的好处都有哪些?
石和鹏:研发方面:新药的研究涉及到多个环节,因此,很难由独立的部门和单位完成,因此有必要形成创新药物的“ 产学研”研发链,产学研联盟模式合作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面对市场需求和共同利益,以各自拥有的资源进行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市场开拓等一系列的开发、经营活动。通过该联盟的建设,形成企业与高水平研究院所长期稳定的产学研结合机制,促进研究院所新药研究成果及时进入企业孵化基地,推进创新药物的产业化。
生产方面:企业的生产包括:原料药(或中药提取)产业化和制剂产业化两个方面。产学研联盟模式的建立可完成从实验室到大生产的整套产业化技术规范,对实验室研究和产业化各关键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在实验室阶段即可预见性地解决大部分在产业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联盟的建立将有助于解决企业原料药(或中药提取)和制剂产业化困难的瓶颈问题,提高我国药企在生产方面与跨国医药企业集团的竞争力。
上市销售:在产学研合作三方中,企业具有更贴近市场,更了解客户需求方面的优势,从而更有利在产学研结合中正确把握研发方向,迅速把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的科技资源整合起来,提供有市场前景的产品与服务,提高产学研结合的成功率和效益。使我国医药企业具有国际一流的技术能力、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品种,从而提升与国际跨国制药公司抗衡的能力,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目标只能在市场竞争中才能实现。
《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产学研联盟模式合作过程中需重点考虑的环节有哪些?
石和鹏:创建良好的组织环境,积极发挥科学家的作用
新药研发是系统工程,除了要在资金、人员、设备等方面予以保证和支持外,关于如何合理配置有限资源、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倡导和鼓励创新行为的组织制度更为重要。因此,产学研联盟内企业在组织内部环境和氛围的建设等方面也应做出努力。
首先,调整组织机构的设置。明晰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权利和责任,鼓励联盟内各成员研发部门不同学科、不同环节的科研人员的交流,采取课题组或项目小组等更为有机灵活的组织结构形式。
其次,通过联盟内顾问咨询委员会的会议制度,定期将生产、营销、财务等其它部门人员召集在一起,与研发部门共同评估各个新药项目,促进部门间的交流。
此外,为了鼓励内部创新,积极创建鼓励创新的机制,包容失败的氛围和文化,加大对创新的奖励。
创新人才队伍的凝聚和培养:
通过人才培养和交流实现产学研合作,是加强产学研联合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产学研联盟中一方面鼓励大学和研究所通过各类培训优先为联盟内企业培养人才。因为,我国企业普遍缺乏专业技术人才,阻碍了科技成果转化。在过去十几年里,我国的企业单纯为了引进研发成果而引进,相对忽视了对自身研发队伍和能力的建设,技术简单停留在引进水平,没有形成增值创新,体现不出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最终挫伤科技成果转化的热情。
另一方面企业也为联盟内大学和研究所培养教师、培训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并鼓励大学从民间招聘符合条件的老师。因为在我国,国有科研院所和大学承担着国家各类科技攻关项目,在医药产业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起着主力军的作用。但是目前大学及科研机构的资金支持来自于企业项目合作的很少。另外,目前我国大学及科研院所对科研人员的考核指标使得科研人员忽略了研究的实用价值,较少考虑继续将成果向应用型发展和开发,同时也不利于培养擅长从事应用开发的团队。
最后,联盟内还鼓励大学教师脱产到联盟内大学、研究所、企业进行“内地留学”,大大提高了大学老师服务产业界的能力和水平。
积极主动与国际跨国公司和研发机构开展合作
由于我国大部分医药企业无论在人力、财力还是管理水平上都相当薄弱,单靠自身的力量去开发新药不仅风险极大,而且效率也不高。因此,积极、主动地与国际跨国公司开展研发合作,甚至走出国门,在医药科技高端领域设立合作研发机构,可以充分利用外部研发实力和资金。目前,虽然我国医药企业已与许多跨国企业合作并设立了合资或独资医药企业,并在国内市场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以往的合作多局限在药品价值链的生产、销售等环节,在知识和技术含量最高的研发环节的合作则开展得非常少,先进的新药研发知识和技能的转移非常有限。而在研发领域开展合作,一方面不仅可得到跨国企业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还可为我国医药企业学习先进的研发技术和管理方法提供很好的机会。
《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现阶段,作为产学研联盟模式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部分?
石和鹏:作为产学研联盟模式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本着不求“最优”,但求“最合适”的原则建立产学研联盟。无论采用何种产学研合作模式,都要避免产学研行政管理各自为政、各方主体联手不足、投入和激励机制不明确、不到位的现象出现,真正做到产、学、研“无缝连接”。另外,合作效果的取得都必须最终落实到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去,企业要成为创新的主体,变“知本”为“资本”。建立好的产学研模式应靠市场经济为纽带,政府促进推动为辅助,形成自身的发展模式,不能靠政府的拉郎配的硬性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