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秋海棠

云南秋海棠

拉丁学名 BegoniayunnanensisLévl.
植物界
别称 山海棠、野海棠、水八角
中文学名 云南秋海棠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是否中国特有
秋海棠属
目录导航

分类学

种中文名:云南秋海棠

植物别名:山海棠、野海棠、水八角

种拉丁名:Begonia yunnanensis Lévl.

科中文名:秋海棠科

科拉丁名:Begoniaceae

属中文名:秋海棠属

属拉丁名:Begonia

命名来源:(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中国植物志:52(1):161

物种分布

原产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等省区。

门中文名 被子植物门
门英文名 Angiospermae
纲中文名 双子叶植物纲
纲英文名 Dicotyledoneae
目中文名 无患子,目
目英文名 Sapindales
科中文名 秋海棠科
科拉丁名 Begoniaceae
属中文名 秋海棠属
属拉丁名 Begonia
种中文名 云南秋海棠
种拉丁名 Begonia,yunnanensis,Levl
生境 生境:,林中潮湿石上
海拔下限 1300
海拔上限 3000
是否中国特有
是否引种栽培 人工引种栽培
国内分布 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

形态特征

门中文名 被子植物门
门英文名 Angiospermae
纲中文名 双子叶植物纲
纲英文名 Dicotyledoneae
目中文名 无患子,目
目英文名 Sapindales
科中文名 秋海棠科
科拉丁名 Begoniaceae
属中文名 秋海棠属
属拉丁名 Begonia
种中文名 云南秋海棠
种拉丁名 Begonia,yunnanensis,Levl
生境 生境:,林中潮湿石上
海拔下限 1300
海拔上限 3000
是否中国特有
是否引种栽培 人工引种栽培
国内分布 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

生长习性

云南秋海棠,秋海棠科,多年生瘦弱草本,高15~35厘米。根状茎细长,斜出,略有须根。茎细,无毛,不分枝或下部偶有分枝,生4~6叶。单叶互生,上部叶渐变小,长卵形,长3~6.5厘米,基部宽2~3厘米,渐尖头或近尾尖,基部心脏形,稍歪斜,边缘有不整齐钝牙齿,上下两面绿色,无毛,膜质;叶柄长3~5厘米,纤细。总状聚伞花序腋生或顶生;花梗长1~1.5厘米;花小,粉红色。蒴果有3翅,其中有1翅特大,三角形,无毛。生于山坡林下潮湿石岩上。分布云南、四川、广西、贵州等地。

景观用途

常生于林下潮湿的岩石上和阴湿的沟谷地区。喜温暖多湿,怕直射光和干旱,怕风吹和雨淋。生长适温为18-20度,越冬温度为5度以下。

研究

云南秋海棠在南方可露地栽培于公园阴湿地区,如湖边林下、溪谷沟底、假山石隙,富有自然野趣。亦可盆栽置放室内,清雅别致。

词条图册

云南是我国秋海棠属植物的自然分布中心,约有110种秋海棠野生种分布,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为各个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供了较为全面、丰富的研究材料。本项目研究工作从云南秋海棠属植物资源的野外考察开始,对云南秋海棠属植物的地理分布、系统分类、引种驯化和育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收集保存种类300种(或品种)、栽培规模达5000余盆,是国内最大的秋海棠属植物引种驯化基地。

特别对四室组、单裂组,以及变色秋海棠进行了系统分类、保护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学方面的研究。在育种原始材料引种栽培和种质资源保存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有性杂交和化学诱变育种试验研究,经7年的有性杂交、自然变异选择等新品种培育,B.'PlantBird'('植物鸟'秋海棠)等6个新品种已于1999年10月通过云南省科委鉴定并登记注册,B.'Dabai'('大白'秋海棠)等7个有性杂交育成的新品种于2001年4月通过云南省科委鉴定并登记注册,化学诱变育种进展顺利,M1代植株正在选择培育中。结合系统分类学、细胞学、繁殖生物学,以及遗传育种学方面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总结发表科研学术论文17篇。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