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卓越》的作者是美国的汤姆·彼得斯和罗伯特·沃特曼。汤姆·彼得斯曾获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学学士及硕士学位,斯坦福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和商学博士学位,任教于斯坦福大学企业管理学院。他曾任麦肯锡等公司顾问,并长期为《华尔街日报》撰稿。罗伯特·沃特曼获斯坦福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曾在麦肯锡公司任职二十多年,发表了许多有关企业管理方面的文章,并被斯坦福大学企业管理学院聘为兼职教授。
《追求卓越》开启了商业管理书籍的第一次革命。自1982年出版以来,被译成近20余种文字风靡全球,仅在美国就销售了600 万册,全球发行量高达900万册!该著作创造了“彼得斯时代”,是有史以来最畅销的管理类书籍,许多跨国大企业视彼得斯的著作为发展创新的经典。
被誉为:世界最畅销的工商管理书籍 o 美国优秀企业的管理圣经《福布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工商书籍。本书的副标题为“美国管理最佳公司的经验”。两位作者花费数年时间,辗转美国各地,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综合了数百个大小公司的第一手材料,最后筛选出43家优良“标本”,进行解剖和探究。样本涉及制造、信息、服务、销售、交通、食品等诸多行业,包括大名鼎鼎的IBM、通用电气、惠普、3M、麦当劳、宝洁等。在作者眼中,“卓越”的标准是指企业除了表现在财务方面的长期的优异业绩外,更重要的是具有高度的创新精神。作者认为,尽管每个优秀企业个性不同,但拥有许多共同的品质。这些品质基本上可以总结为八大基本属性,即:崇尚行动,贴近顾客,自主创新,以人助产,价值驱动,不离本行,精兵简政,宽严并济。
《追求卓越》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以实际案例为基础,结合大量的事实、数据和分析。而且,作者文笔生动流畅,有一流的散文功底,画龙点睛的精彩引言比比皆是,名家理论和观点如数家珍。因此,不管你是大牌企业家,还是一个充满期待的学生,都能很快被这本书吸引,领略阅读快感。欣赏这一个个企业的梦想,仿佛身临其境,让自己颇有启发和感悟。
书 名:追求卓越
作 者:(美)彼得斯(美)沃特曼著胡玮珊译
丛 书 名:永远的管理经典系列
出 版 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17114
出版时间:2009-11-01
版 次:2
页 数:275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所属分类:图书 > 管理 > 企业管理与培训
自序
导言
第一部分 何谓“卓越”
第一章 抱残守缺的成功企业
第二部分 迈向新的理论
第二章 理性模式
第三章 渴求激励的人
第三部分 回归基本面
第四章 管理模糊和矛盾
第五章 采取行动
第六章 接近顾客
第七章 自主与创业精神
第八章 以人为本
第九章 亲身实践,价值驱动
第十章 坚持本业
第十一章 组织简单,人事精简
第十二章 宽严并济
致 谢
成功从无定式,卓越贵在创新。是的,没有人会反对彼得斯的这些管理学论点,但是问题在于,托马斯·彼得斯在书中加以称赞的“卓越企业”,后来有不少或归于失败,或销声匿迹,因而使人们对《追求卓越》一书的价值产生了怀疑。彼得斯错了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部影响深远的作品呢?耐人寻味的是,今日的企业领袖几乎没有人不承认深受托马斯·彼得斯提出的这8条原则的影响;而且,我们也不能忘记“《追求卓越》曾经一度几乎是美国商业的拯救者”这一事实。今天重读《追求卓越》,仍然会为作者在那个“混乱、非连续的时代”里所做的创新而振奋不已。
是《追求卓越》一书使托马斯·彼得斯从麦肯锡公司的普通职员一跃而为管理大师。《追求卓越》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本销量超过百万的商业管理书籍。许多读者赞誉有加,称之为“1982年以来美国工商管理的‘圣经’”。一时间,所有的媒体与商界人士都在谈论着这本书,这本书甚至促成了商业书籍出版业的成熟。当代管理学泰斗彼得·德鲁克一语道破天机:“彼得斯著作的力量就在于他强迫你关注最基本的东西……它使管理听起来是令人难以置信地容易。你所要做的就是把这本书放回在枕头下,然后一切都会完成。”
自1982年出版以来,《追求卓越》连年荣登《纽约时报》非文学类书籍排行榜,旋即被译成十几种文字风靡全球,三年中发行量达600万册。《福布斯》杂志评选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工商书籍,《追求卓越》排名第一。当今经济类畅销书《追求卓越的激情》也没有忘记以《追求卓越》为自己做广告,在封面上特别标示:本书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20本商业图书,管理学圣经《追求卓越》的续篇”。《时代》杂志撰文认为:《追求卓越》“把美国优秀企业的成功秘诀公诸于世,乃是一件了不起的工作。“彼得斯和沃特曼出版的这本书,应当在全美国的商学院当做教材使用。”德鲁克评论说:“《追求卓越》的价值,或其他什么东西,是不可测量的。它的名声和成功已远远超过对其意义的客观评价。我们能确定的就是它推动了管理书籍的大量出现,而且,在商业世界中,肯定了顾客服务在形成差异和建立竞争优势的过程中所起的核心作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荣誉退休校长沃伦·贝尼斯认为:“毫无疑问,这是一本里程碑似的书籍;在‘怎样使组织充满效率’这一主题上,它出类拔萃,是一本最重要也最有用的著作。”花旗银行董事会副主席托马斯·西奥巴德指出:“翻开该书,每一个管理人员都会立即发现许许多多大有裨益的成功妙诀。由于概念接近,其中许多方法颇似备受称赞的日本经验,但该书说到底仍是一本论述美国商业卓越之处的地道美国著作。”
ATT销售部副总裁阿奇·麦吉尔更是对《追求卓越》赞誉有加:“该书才华横溢,灵感喷涌,我期待它从根本上促进我们的新企业‘美国贝尔’走向成功。我认为该书不但内容精彩,更重要的是,便于在实践中得到推行。”
汤姆·彼得斯(Tom Peters)曾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学士及硕士学位,斯坦福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和博士学位。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被称为“商界教皇”,顶级商业布道师,《财富》杂志把汤姆·彼得斯评为“管理领袖中的领袖”,将他和拉尔夫·爱默森、亨利·梭罗和瓦尔特·惠特曼相提并论;经济学家称他为“超级领袖”; 汤姆·彼得斯的著作颇丰,而且每一本都是具有世界影响的畅销书。主要代表作《追求卓越》被称为“美国工商管理圣经”;仅在美国就销售了600万册;在福布斯杂志新近评选出的20本最具影响力的商业图书中排名第一。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本经济实力的强大对美国乃至西欧经济形成了挑战,《追求卓越》出版于日本企业在世界上步步紧逼,美国企业却是节节败退的大背景下。当时的美国企业热衷于在管理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理性模型”和“企业战略范例”,职业经理人和MBA习惯于计划模型和精确财务分析,高高在上,发号施令,却普遍忽视管理学最基本的原则和品质,失去了对管理本质的把握,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导致美国企业的惨败和自信心习丧失。
为了迎接日本企业的挑战,美国企业界开始研究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1982年托马斯·彼得斯《追求卓越》的出版成为美国商业的拯救者和美国商业史上的转折点。彼得斯回顾该书时说:“《追求卓越》首次描述了那些行之有效的东西。它的风格是刻意形成的。我承认,这本书的逻辑就是美国式管理已被严重地扭曲。这是对美国式管理和麦肯锡式思维方式猛烈的、面对面的攻击。”
主要评价
汤姆·彼得斯是管理大师中的大师 | ——《经济学人》 |
汤姆·彼得斯是后现代企业之父 | ——,《洛杉矶时报》 |
他是商界,最好的朋友,也是最可怕的梦魇 | ——,《商业周刊》 |
宣称,我们生活在汤姆·彼得斯的世界和时代 | ------,《财富》,杂志 |
汤姆·彼得斯是管理大师中的大师 | ——《经济学人》 |
汤姆·彼得斯是后现代企业之父 | ——,《洛杉矶时报》 |
他是商界,最好的朋友,也是最可怕的梦魇 | ——,《商业周刊》 |
宣称,我们生活在汤姆·彼得斯的世界和时代 | ------,《财富》,杂志 |
看准就干,行动果断
接近顾客
自主创新
以人促产
深入基层
专心搞本行
精兵简政
宽严并济,张驰结合
在最低限度,概念背后的数据是有问题的。彼得斯曾引述承认,他在其《追求卓越》的书中伪造了基础数据。他后来收回了这一声明。
而彼得斯作为典范援引的大多数公司都陷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追求卓越》是世界最畅销的管理书之一,开启了商业书籍的第一次革命。《福布斯》评价20世纪20本最佳商业书之一。历史已经证明,这是一本永远都有用的书。
我们在此要提出几点说明,可能有助于读者稍后阅读本书各章内容。我们根据本书搜集的资料汇整出八大基本特质,有些读者可能觉得这些特质简单得无须一提,但事实并非如此。每个特质看似老生常谈(接近顾客、以人为本),可是真正能够展现这八大特质的卓越企业(特别是和它们的竞争对手相较之下)却犹如洛杉矶没有烟雾遮掩的日子一样稀罕。
第二点要说的是,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内容大多都是理论,乍看之下可能让人退避三舍。读者可以跳过这几章(或是等到最后再读),不过我们强烈建议读者就算不仔细思考,也要至少看过一遍。我们如此建议,是因为卓越企业的八大特质并非“因为有用所以有用”,而是因为它们“非常有道理”。卓越企业已经对数以万计的人探索过他们最深层的需求,这些企业的成功更反映出这些道理具备稳健的理论基础(有时候连它们也不自知)。而且我们认为,读者可能会很惊讶地发现,这些理论十分有趣。我们要再次强调,这不是崭新或是没有经过验证的理论,而是经过科学验证的,而且经得起考验,只不过大多数管理者和管理学专家都忽略了这些理论而已。
我们也要在此强调,本书介绍的卓越企业大都不是麦肯锡的客户。麦肯锡支持我们的研究和著作,但是并未影响我们对于卓越企业的选择。
我们吃完晚饭后,决定在华盛顿多待一晚。一整天的行程结束后,我们连最后一班飞机都没搭上。我们事前没有预约旅馆,不过正好在四季酒店附近,以前我们曾经住过这家酒店,感觉不错。于是我们信步走进酒店,在大厅思索该怎么跟前台人员商量一下,帮我们腾出一个房间,原来以为这家饭店和其他旅馆一样,对没有事前预约的客人往往会冷眼相待。不过出乎意料的是,前台的接待小姐抬起头,微笑着向我们问好,还叫出我们的名字。她居然记得我们的名字!这时候我们立刻明白了,为什么四季酒店在华盛顿开业才短短一年,就赢得“最佳酒店”的美誉,获得备受各界推崇的四颗星评价,这在酒店业界是绝无仅有的。
你们可能会想,很好啊,不过有什么了不起?这件事情引起我们的注意,是因为过去几年我们正好在研究卓越企业的成功之道。我们认为,企业能够爬上巅峰,主要原因就在于一般员工愿意为工作全心全意地付出,这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公司内的普遍现象。于是我们更加相信,这是值得关注的企业现象,而且我们非常确定,这些企业的财务绩效一定跟员工的表现一样亮丽。
说到这儿,我们想起其他的情景。有一回我们在华盛顿跟波音的主管谈到我们进行的研究,当时我们指出,卓越企业似乎都不厌其烦地促进、培养、支持产品推介人,他们深信自己的构想能够成功,于是努力对抗行政体系,全心全意投入开发计划,最后终于成功地在市场上推出产品。这时候有人高声说:“推介人!我们的问题就是没有办法铲除这些家伙。”鲍勃•威辛顿也在场,他接着说了波音当初如何赢得掠翼B-47合同的故事,该款飞机后来成为极为成功的第一批商用喷气机707。他还描述了波音如何赢得B-52的合同。那款飞机之前原本是采用涡轮螺旋桨引擎的设计,直到波音展示B-52作为喷气客机的优点后,一切才为之改观。
我们认为,第一个故事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有一小群波音工程师认为掠翼设计具有极大的优点。在盟军占领纳粹实验室那天,他们大规模翻阅德军实验室的档案,证实了他们当初的看法没错。接着,他们在世界另一端的西雅图进行风洞实验之后发现,如果引擎不能放在飞机主体上,悬挂在机翼前面会是最好的设计,因此验证了掠翼设计的优越性。第二个故事里,一小群工程师待在戴顿的一家酒店里,整个周末都没有合眼,夜以继日地重新设计B-52。他们撰写了33页的提案,经过72个小时后,在周一提交给了空军。(而且,这一小群推介人除了提案报告之外,还趁着周末在当地的商店用15美元购买材料,制作了一个精美的模型。)这些故事都说明了少数员工全心投入,为卓越企业缔造出惊人的业绩。3M与IBM等卓越企业与波音的业务虽然大不相同,但模式却非常相似,都是有一小群充满斗志的员工努力对抗行政体系,成为公司创新的源泉。
请看另一个例子。我们有一天到一家电器商店,想买一台可以设计程序的计算机。售货员对产品了如指掌,而且对我们非常有兴趣,充满热情。我们自然也觉得好奇。一问之下我们才发现,他不是这家店的员工,而是惠普科技的开发工程师,28岁,他在这儿是为了直接了解使用者对于惠普产品线的反映。我们先前就听过惠普对其“接近顾客”的程度极为自豪,刚进公司的MBA或是电子工程师,通常会被派去处理产品问世的前线工作。这位惠普工程师的热诚,绝对不亚于任何一个售货员。
我们不论在世界何处,从澳洲乃至欧洲和日本,对麦当劳每一家分店的清洁程度和一贯的服务质量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它们的产品,很多人对于全世界将麦当劳视为美国文化的象征,也颇不以为然。不过,麦当劳在全世界各地实现的质量保证,证明他们的确是服务业的佼佼者。质量控制在服务业特别困难。制造业可以检查生产线最后的产出成品,然后把不合格品淘汰掉。可是在服务业,顾客会当场体验产品——服务,没有时间修改。所以服务业者必须确定公司全体员工都遵守同样的高标准,而且了解公司对质量的要求。
我们回想起多年前某位同事所说的话。某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这位同事在平静如镜的日内瓦湖上泛舟时,曾和友人有过一段有意思的对话。这位同事在洛桑IMEDE商学院教书时,曾去看望一位老朋友。这个朋友因为自己开公司,经常出差,他太太因此相当不高兴。于是他在瑞士开了一家麦当劳分店,虽然因此可以待在瑞士,但也因此与太太离异。(她是在日内瓦出生的,显然无法接受外国的事物。不过后来瑞士人成为麦当劳的忠实顾客,她也终于释怀。)他谈到对麦当劳的最初印象时说:“你知道吗?最让我惊讶的是麦当劳对以人为本的注重程度。我在麦肯锡工作7年,从来没有见过任何一家客户对人如此注重。”
另一位朋友告诉我们,他们医院最近采购计算机系统,IBM雀屏中选的原因是:“虽然很多其他品牌的科技比IBM先进,软件也更容易使用,可是只有IBM不厌其烦地试图了解我们。IBM的员工他们拜访全公司上上下下的员工。他们不说高深的计算机专业术语,而是以我们能够了解的方式沟通。IBM的价格比别人高出25%,可是它们对于质量和服务的保证,使其他业者无一能望其项背。它们甚至和当地一家钢铁公司联网,让计算机系统万一瘫痪时也有备用系统可用。IBM的产品演示文稿都能切中要点,它们就是成功的保证。虽然我们的预算很紧,但是我们仍然决定购买他们的产品。”
日本企业的做法经常被各界传颂——它们具有独特的文化,开会时常常高唱公司歌曲,高喊口号。很多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这不符合美国的文化。谁能想象美国企业搞这种活动?可是的确有美国企业会这么做。餐具制造商特百惠公司(Tupperware)每周一晚上都为业务人员举行表彰大会,会场上兴奋、欢呼的情景,没有见过的人实在难以想象。玫琳凯化妆品公司类似的庆祝大会,甚至成为《60分钟》节目主持人莫利•塞弗报道的主题。有些人可能会说,他们这么做不过是为了刺激某种产品的销售量。此外,在惠普,各部门主管定期邀请同事饮酒狂欢,借此和大家联谊和保持沟通。我们有个同事早年曾经在IBM接受过销售培训。他说:“我们每天早上都会唱歌鼓舞士气,就跟日本企业的员工一样充满热忱。”
我们在为客户或是学生举行的研讨会里,经常会以达美航空公司独特的管理风格为例。我们经常说的例子是,在赶搭飞机时,达美航空登机门的员工怎样提供实质性的帮助。有一次我们提到这个故事,在场有位高层主管举手说:“现在让我来说说达美真正的独到之处。”他所说的故事,令我们举的例子相形失色。他太太因为搬家错过了优惠票的期限,从技术面来说,那张票已经失效。她却给公司打电话抗议。达美航空的总裁亲自出面,而且还上门双手奉上新的机票。
只要是在宝洁品牌管理部门待过的人,都会相信宝洁成功的秘诀主要在于它们对产品质量的承诺,而不是传奇性的营销能力。我们最津津乐道的例子是,宝洁一位经理人在斯坦福大学夏季企业经理人座谈会上,声嘶力竭地强调,“宝洁出品的卫生纸质量绝对是市场上最棒的。虽然只是卫生纸、肥皂等等,宝洁出品的,就是比其他业者好。”在大多数卓越企业里,这样的基本价值观都是根深蒂固的。宝洁曾经拒绝采用一种比较劣质的肥皂原料,即使因此未能满足军队在战时(美国内战时期)急切的需求,也在所不惜。
最后,且让我们举菲多利(Frito-Lay)的例子。它们有各式各样的故事,实际的来源已不可考,不过这可能并不重要。这些传奇所说的是人们如何在风吹雨淋中坚持工作的,这些人不是邮递员,而是卖薯片的业务人员。菲多利坚持“99.5%的服务水准”,这也正是该公司引以为傲的原则以及在同业中绽放成功光芒的主要力量。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当我们针对卓越企业进行研究时,挖得越多,就越发觉得卓越企业处处都有这样的传奇事迹,这点让我们惊叹不已。我们开始了解,这些企业的公司文化就跟日本企业一样强大,而且不管它们属于什么产业,其做法大致相同,有时候或许有些陈腔滥调,但是它们会不断重复、大力强调这样的文化,员工如果无法心悦诚服,就只得离去。
此外,我们刚开始进行研究时很惊讶地发现,这些卓越企业的文化其实都只有少数几个主题贯穿而已。不论是铸造、制造汉堡,还是出租房屋,这些卓越企业几乎清一色把自己界定为服务业。顾客才是最重要的。这些卓越企业绝对不会把没有经过测试的技术交给顾客,或是随便哄抬价格;顾客获得的绝对是经久耐用的产品,以及迅速确实的服务质量。
质量和服务是卓越企业一致的特征。企业要达到质量和服务的标准,不能只靠高层主管的努力,必须人人有责,全体员工都要有杰出的表现。(德纳公司前任董事长麦克弗森表示,公司的关键人物不是少数的害群之马,也不是少数佼佼者,而是一般员工,所以如何关怀、支持以及让其发挥潜力,是管理的首务。)我们称之为“以人为本”。所有的公司都会嘴上说说,真正做到的却寥寥可数。
后来我们发现,不一定要到日本取经,才能解决美国企业的问题。有许多美国企业是一开始就以顾客、员工、股东以及大众的关怀为出发点,而且始终如一的。我们只是没有注意到它们,也没有试着分析,而这些企业出于直觉的做法和学术理论不谋而合。
近年管理心理学的讨论集中在多种理论和工作丰富化的价值,各种理论大行其道。这些理论固然无法充分解释日本企业或是美国的卓越企业为何能够激发员工士气,不过还是相当实用。譬如心理学家欧内斯特•贝克就曾经提出重要的相关理论,只不过大多数管理分析人员都没有注意到而已。他认为,人类受到“二元论”的驱使,也就是既需要是某个重要组织的一分子,同时又想出人头地。也就是说,一方面是成功团队合群的成员,另一方面自己本身也是个杰出的明星人物。
贝克指出,所谓的成功团队是指“组织……是英雄主义的工具……人们为生命找寻意义,借此超脱死亡……人们所依靠的就是这股强烈的欲望……人不怕死,怕的是死得没有意义……仪式是赋予生命的技巧。人们的自我价值以象征性的方式构成,也就是靠象征和自我价值的抽象概念产生自恋。”他还说:“人们认为,如果要创造自己永恒的价值,就必须付出不自由(衡量服从性的重要指针)的代价。”换句话说,如果人们有崇高的使命感,就算必须戴上朝九晚五的桎梏也甘愿。企业也可以像崇高的团体一样,赋予员工这样的使命感。
不过,每个人都想出类拔萃,在成功的组织中,这种想法更为强烈。我们一再发现,企业只要让员工(工厂工人、业务助理、办公室职员)对自己的命运有些许控制权,就能激发他们强大的动力,死心塌地为公司效力。有个心理学的实验足供佐证。在这项实验中,受试者须解几道谜题和做校对的工作,但是周遭环境很嘈杂:有两个人在说西班牙文,有一个人在说亚美尼亚语,还有一台油印机运作的声音,以及计算器、打字机和街上的噪音。实验人员把受试者分成两组,一组只能照吩咐解谜题和做校对;另一组则可以按按钮把噪音关掉,这是一种控制的象征。可以控制噪音开关钮的受试者,答对谜题的数目是另一组受试者的5倍,校对所发生的错误也只有另一组的几分之一而已。最重要的是,“……可以控制噪音开关钮的那组受试者完全没有用到这个按钮,光是知道自己有这样的控制权,就足以造成明显的差异”。
卓越企业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譬如,有家公司的业务经理掌管100名业务人员。某晚,他们租用新泽西梅多兰兹体育馆,下班之后,业务经理麾下的业务人员从场外鱼贯走入球场,看台上的计分板逐一打出每个人的名字,公司高级主管、其他部门的员工,还有亲朋好友都在场鼓掌叫好。
这家公司就是IBM。通过这样的做法(其他平庸的公司通常认为这种做法太老套、虚浮),IBM不但激发个人追求英雄气概(满足个人想归属于某个成功团体的欲望),还满足个人自我表达的需求(也就是出类拔萃)。IBM成功处理这两种彼此矛盾的需求。卓越企业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化解矛盾的能力。理性的经济学家宣称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这些卓越企业却当做家常便饭在执行。
菲多利的薯片和美国第三大家电制造商梅泰格(Maytag)的洗衣机都算是普通商品。想要求老店提供99.5%的服务标准似乎有点愚蠢,不过只要看看这两家公司的毛利和市场占有率,你就不会这么想了。美国企业的问题在于太注重管理工具,而且这些工具都过度偏向测量和分析。成本是可以衡量的,可是这些工具无法测量出梅泰格或是开拓重工公司(Caterpillar)的员工生产高质量产品的价值,或是菲多利的业务员为了一个普通顾客多跑一英里路所产生的价值。
更糟糕的是,这些工具会迫使我们倾向理性主义,进而藐视卓越企业赖以激发创新的源泉:譬如3M不理性的产品推介人、DEC公司产品线的扩增和重叠、宝洁品牌经理之间激烈的竞争。阿尔弗雷德•斯隆20世纪20年代在通用汽车公司成功地施行产品线重叠政策;IBM故意让各部门产品线大量重叠,借此激发内部竞争,做法也行之有年。可是理性主义者对这种做法嗤之以鼻。他们认为组织一定要清楚,避免叠床架屋;认为计划一定要严谨,不容有错误;喜欢掌握,对所有人和事物了如指掌;更深信组织结构的功能,而且要有庞大的员工队伍。可是以快速推出多项新产品著称的王安公司、3M或是布卢明代尔百货公司(Bloomingdale誷)等卓越企业的组织结构却很小。
因为我们的研究证实了个人本身以及在大型团体内的工作方式,所以我们摆脱传统理论的束缚,进而修正一些重要的经济理论,例如公司大小(规模经济)、精确度(局限于分析),以及一般人获得卓越成果的能力(特别是质量)。
这些研究结果传达出一个令人振奋的信息:今天不是只有日本具备卓越的管理经验,美国也有许多卓越的企业值得效法。更重要的是,这些企业善待员工,鼓励他们出人头地、生产高质量的产品。这些公司不是一味地追求经济规模,而是建立一群群斗志高昂的小单位;不愿意精确规划重大研发计划,宁愿有一群孜孜不倦的推介人;不极端管制成本,宁愿着重提高质量;员工彼此主动直呼其名,卷起袖子埋头苦干,为彼此的成就欢呼喝彩,并以项目小组的形态提高组织的弹性,不必按照厚厚的规章行事,只要每个人主动贡献一己之力。如此一来,连管理工作也变得有趣多了,主管不必在象牙塔里尽玩数学游戏,而是塑造公司的价值观,诱导员工产生同样的价值观,共同创造出令人珍惜的产品。本书将会定义“卓越”,并将逐项诠释。我们会说明卓越企业有别于一般企业的做法,并以社会学和经济理论提供佐证。最后,本书将会提供卓越企业实际的案例,来说明一般管理书籍所忽略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