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

卢卡奇

中文名 卢卡奇·格奥尔格
外文名 卢卡奇·捷尔吉
出生地 匈牙利布达佩斯
出生日期 1885年4月13日
目录导航

人物生平

1885年4月13日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银行家家庭。自幼能讲匈牙利语和德语,并很早学会法语和英语。

1894年开始上学,1902年进入布达佩斯大学攻读法律和政治经济学。1905年在柏林师从狄尔泰和席美尔。1906年在科罗茨瓦学习法律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1908年因撰写《现代戏剧发展史》而获得基斯法鲁迪协会的文学奖。1909年11月在布达佩斯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10年因写就《心灵与形式》而在欧洲文坛声名鹊起。1912年在布洛赫的影响到海德堡大学,跟随马克斯·韦伯学习,并且上过文德尔班和里克特的课,受到了新康德主义思潮的影响。

1913年与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叶莲娜·格拉本科结婚。1914-1915年间写就《小说理论》,该书被欧洲思想界称为“文化科学方面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标志着他实现了“从主观唯心主义向客观唯心主义的转变”,成为黑格尔主义者。一战期间持反对战争立场。1915年收到征兵单后曾委托雅斯培开具免除兵役的证明。1917年秋与叶莲娜离婚,返回布达佩斯。1918年试图在海德堡的大学里找一份教职,未能取得成功。这一时期他的理论兴趣逐渐从美学转向伦理和政治。他再度开始深入研究马克思,一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又进一步推动他研究列宁和罗莎·卢森堡。

此后受匈牙利工团主义“左翼社会党人”思想家萨博·埃尔温的直接影响,逐渐走上了革命道路。1918年12月加入匈牙利共产党并当选为中央委员。1919年匈牙利革命期间担任苏维埃共和国人民教育委员,并一度担任罗马尼亚前线红军三十九旅的政治委员。1919年匈牙利共和国政权被颠覆后流亡奥地利和德国。1921年出席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1922年在维也纳完成其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8年为匈牙利共产党起草了《勃鲁姆提纲》,因此遭到了共产国际的批判。

1929-1931年在苏联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工作。1931-1933年侨居柏林。1933年希特勒夺取政权之后流亡到莫斯科,在莫斯科侨居期间放弃了政治活动,在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致力于学术研究,完成了《青年黑格尔》一书。1934年成为苏联科学院院士。

1945年回国后当选匈牙利科学院主席团委员和国会议员,并在布达佩斯大学担任教授,讲授美学和文化哲学。在此期间重申了他在1928年《勃鲁姆提纲》中提出的关于民主和社会主义联盟的思想,积极支持匈牙利1944—1948年间的人民民主制政权。1949年再次退出政治生活,并辞去了在匈牙利共产党内的一切职务。

在斯大林逝世和苏共二十大之后,裴多菲俱乐部为卢卡奇恢复了名誉。1956年6月在匈牙利劳动党政治科学院作了题为《当前政治中进步与反动的斗争》的报告,公开批评斯大林的教条主义,表达了人道主义的倾向。1956年10月在纳吉新政府中担任文化部长,反对匈牙利退出华沙条约组织。同年匈牙利事件爆发后被流放到罗马尼亚。1957年4月重返布达佩斯。50年代后期-60年代重新将重心放到学术研究上来,潜心于美学和哲学的理论创造,同时对匈牙利的改革运动始终保持着关注。1963年发表了巨著《美学》(上下卷),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系统化和当代复兴。1967年被重新接纳入党。

1971年6月5日在布达佩斯逝世,享年86岁。

作为匈牙利哲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卢卡奇曾被西方学者称为“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和“创造性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他的思想无论是在生前还是死后都引起了思想界的极大关注,尤其是他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总结的关于西欧和匈牙利革命的失败教训以及创造性提出的“总体性”辩证法和“物化”概念对之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词条内容由搜狗四史百科编委会编写)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