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脂球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普鲁士军队攻占了鲁昂城,有十个人同坐一辆马车出逃。这十个人的身份很是特殊,分别是臭名昭著的奸商鸟先生和他的太太;大资产阶级、省议会议员卡雷·拉马东夫妇;省议会议员贝尔·德·布雷维尔伯爵夫妇;两个修女;民主党人科尔尼代和一个绰号叫“羊脂球”的妓女。前面三对夫妇离开鲁昂的原因各不相同,但计划和目的却是一致的—这三对夫妇都不会回鲁昂了。十个人中最没有地位的是“羊脂球”。
在马车上,几位有身份的阔太太得知了羊脂球身份后,对羊脂球的态度很是恶劣,她们悄声辱骂羊脂球是卖淫妇、是婊子、是社会的耻辱。而这些阔太太的丈夫们则用一种看不起穷人的口吻大谈特谈金钱、吃喝。马车在路上颠簸了大半天的光景,车上所有的人都饿了,只有羊脂球带了可供自己三天的食物。羊脂球很大方地邀请车上所有的人都来分享她的食物,完全不计较先前这些有钱人对自己的不敬。很快篮子里的食物都被瓜分光了,人们都摆脱了饥饿的困扰,于是人们对羊脂球的态度像肚子一样发生了变化。先前的蔑视变成了亲昵,辱骂也变成了夸奖。
马车继续前行来到了托特镇,这里也被普鲁士军队侵占了,普鲁士军官扣下了马车,提出要羊脂球陪自己过夜。羊脂球面对侵略者的无耻要求断然拒绝了,于是同行的一车人都扣留了下来。除了羊脂球外其余的人都急坏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九个人想尽了办法、施展了种种阴谋想迫使羊脂球就范。最后还是老修女的“只要用意是好的,做任何事情都不会触怒天主”的宗教说教产生了相当好的效果,羊脂球为了大家的利益牺牲了自己。普鲁士军官的淫欲得到了满足,第二天就放行了。但大家非但不感激这位可怜的姑娘,反而还避而远之,之前的赞美和亲近又变成了最初的鄙视和唾弃。这一次,大家各自准备了丰富的食物.唯独羊脂球没有来得及准备。马车继续前行,车上的人拿出了自己的食物大口地嚼着,只有羊脂球缩在车的角落里受冻挨饿,在科尔尼代的“马赛曲”中呜咽。
羊脂球《羊脂球》写于1879年。这年夏天的一个夜晚,莫泊桑、阿莱克斯、瑟阿尔、厄尼克、于斯曼五位青年作家,在法国自然主义大作家左拉的梅塘别墅聚会,商定以普法战争为背景,每人各写一篇中短篇小说,结成《梅塘之夜》作品集出版。
《羊脂球》所描写的普法战争是莫泊桑熟悉的,因为他在1870年7月应征入伍,亲身参加了普法战争,十年前法军战败溃退时的狼狈情形历历在目,而战后法国被普鲁士占领时的惨痛经验还使他心有余痛。小说所描写的发生地鲁昂,正是莫泊桑儿时熟悉的地方,生于斯,长于斯,对于这里的一切都格外的亲切和熟稔。
归来
护林人
珍珠小姐
疯女人
皮埃罗
在海上
在田野上
瓦尔特·施那夫斯的奇遇
修软椅的女人
德尼
绳子
乞丐
我的叔叔于勒
在旅途上
野蛮大妈
小酒桶
贝洛姆老板的虫子
项链
老人
骑马
两个朋友
偷窃犯
图瓦纳
俘虏
残疾人
小步舞
狼
泰利耶小楼
墓碑
在河上
庄园女佣的故事
在家的时候
……
羊脂球
羊脂球羊脂球无疑是莫泊桑肯定的人物形象。羊脂球原名艾丽萨贝特,曾经出于一名普通百姓的义愤,差点杀死了一名普鲁士士兵而无从在本土继续生存下去,于是走上了逃亡之路。在所有的眼里,她是一个“卑贱”的妓女。而对于妓女来说,与客人发生两性关系是其职业要求。
可对于羊脂球来说,作为一个依靠出卖肉身维持生活的女人,却在书中先后多次对“性”,做出了拒绝。在商务旅馆的第一个夜晚对羊脂球来说并不平静。她不仅要拒绝一个以侵略者身份出现在小说里的外国军官,同时还要拒绝本国民主党代表一高尼岱,而拒绝他的理由竟然是那么具有爱国主义的节操”。羊脂球并不是想拒绝与他发生”钱与肉的交易”,而是拒绝交易的地点。因为羊脂球顾虑”普鲁士人不就在这所房子里吗”。做为妓女,她并不惧怕”交易中”被外人所察觉,而是惧怕被侵略者发现遭到耻笑,遭到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耻笑。毫无疑问,这是羊脂球的另一种”美丽”,这种美丽让高尼岱,不能不在他心里唤醒了正在丢盔卸甲的自尊心”。与她一路同行的是一群“体面的人”,正是因为这种对比,才更加提现羊脂球的善良,高洁,以及她爱国的胸怀。她即使是身陷风尘,但依旧保持着纯洁、高尚的心灵,忠诚于波拿巴主义,充满希望地追求着她所向往的法兰西共和国。
其实,羊脂球的地位与品质在实质上是统一的。在某种意义上,个人的社会地位与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具有直接的联系。就如女主人公羊脂球因为所处的混乱的社会环境而沦为了妓女,又因为与这一职业相对应的低下的社会地位而被困于混乱的社会环境之中,而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人文环境。羊脂球善良的品质与其所处的社会与人文环境之间构成的矛盾恰恰有力地突出了羊脂球的高贵,也就是说,她低下的社会地位进一步衬托出了她所具有的品质的高贵;而她的品质能够挣脱由社会地位所造成的社会环境的枷锁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具有挑战意义的。因为始终处于屈从地位的妇女是不能选择自己的社会地位的,这也造就了人们长期就妇女的社会地位对其进行评价而忽略了其作为个体“人”的属性。若从社会地位对羊脂球进行评价,羊脂球的美好的品质是荒谬的;若从“人”的角度来看,羊脂球具有这些品质则就不足为奇了。这种表面的矛盾与实质的统一形成了强烈的讽刺效果,讽刺的是男权统治下衍生出的把社会地位作为判断标准的观点,成为了抗衡欧洲资本主义男权社会以及男权文化的一把利剑。
羊脂球虽然从事受人歧视的职业,处在社会的最底层,遭受着别人的白眼和轻视,有着无法言语辛酸和悲哀,但在普法战争这一特殊的背景下,她却一致地表现出对侵略者的憎恨和对祖国的热爱,在斗争中奋不顾身,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莫泊桑选择将妓女作为主角本来就是对世俗的一种挑战,而将她们作为正面形象来对比上流社会精英,用前者来否定后者,用后者来反衬前者,就更是一种创举,”具有挑战和颠覆正统、社会公认的伦理结构和道德价值观的作用。
鸟先生
羊脂球鸟先生的诡计多端主要体现在:他早在敌人到来之前,就事先把自己酒窖里面的普通酒卖给了法军后勤部队,而后文写他到哈佛港区就是为了去要这一笔巨额款项,即便是在他被军队扣留下来的几天里,他仍然想尽一切办法,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机会来和酒店以及旅店的老板做生意。不仅如此,他在马车上万分饥饿的时候,他也照样很有心机地第一个盯着羊脂球的那罐鸡不放,并且第一个大口大嚼羊脂球的食物,可谓贪婪至极。
贝尔
贝尔,他为了保持他所谓的绅士风度,一直强忍着所谓的坦塔罗斯的苦难,在他接受到了羊脂球的邀请之后,仍然还犹豫不决,一直到最后他那高不可攀的领情,这种种所体现出来的就是他的虚伪。
基·德·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期一位重要的作家,他和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1880年《羊脂球》的发表,使莫泊桑在文学界如流星升空,福楼拜高兴地说:“这小子崭露头角,会比我们走得更远。”[3]
1850年8月5日,莫泊桑生于法国诺曼底一个没落的小贵族家庭,[4]1856年父母因感情不合而分居,莫泊桑随母亲住到乡下。1868年进入卢昂中学学习,与诗人路易·布耶通信,布耶鼓励他写诗。1869年秋,莫泊桑开始在巴黎学习法律。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时莫泊桑中断学业志愿应征入伍,他被分配到卢昂第二师的后勤处,目睹了法军的崩溃,他本人也随同溃退的军队一起逃命。不过他对自己的这段逃亡经历很厌恶,对战争也深恶痛绝,后来作品中对野蛮与荒谬的战争描写正是这段情感经历的宣泄。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均有独到之处。除了《羊脂球》(1880)这一短篇文库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还创作了包括《一家人》(1881)、《我的叔叔于勒》(1883)[5]、《米隆老爹》(1383)、《两个朋友》(1883)、《项链》(1884)等在内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短篇佳作。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也达到比较高的成就。
《羊脂球》一发表便震惊了法国文坛,它奠定了莫泊桑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严师福楼拜也称之为杰作。从此,莫泊桑“像流星一样进入文坛”。
作者的创作主旨在于,揭露普鲁士侵略者的残暴与野蛮,法国军队的腐败与无能,尤其是强烈地谴责那些逼迫别人做不道德的事,然后又用道德去指责人的资产阶级上层人士的自私与伪善,张扬下层人士极具爱国精神、极富正义感和同情心的美好心灵,表达对被凌辱的底层人们的同情与尊敬。
《羊脂球》的篇幅短小,不到三万字。但在这短短的篇幅羊脂球里,莫泊桑却把普鲁士侵略者的残暴无耻、法国军队的腐败无能以及法国各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爱国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故事发生在一辆马车里,在这个狭窄有限的空间里,法国社会的政界、商界、教会以及社会底层的代表都集中在了一起。莫泊桑把这些人物放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这些人在逃亡路上的不同表现,对法国人在普法战争中的态度以及民族精神进行了生动的展示,其好恶之情溢于言表。
《羊脂球》发表后,受到许多读者的喜爱,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莫泊桑笔下的羊脂球让人同情。在读者眼中,羊脂球成为了一只集体性暴力残害下的无辜羔羊。虽然,用暴力迫害羊脂球的集体有很多“合情合法”的理由,但在具有全知全能视角的读者看来,这些理由都是对羊脂球的欺骗。作品打动读者的关键点就在于无辜的人受到伤害,而真正的凶手却逃脱了惩罚,成为胜利者。
替罪羊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集体性暴力迫害的牺牲品。替罪羊在日常生活中多处于弱势地位。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中经常写一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如流浪汉、妓女等。这些人在上层社会的“大人物”看来就是制造各种危机、苦难的元凶。而莫泊桑的一些小说正是从深层上体现了当时法国社会文化的这一特征。
《羊脂球》这部作品构思的独特性以及结构的精致性,主要表现在作家采取了他在短篇创作上的一贯手法——以小见大,在有限的篇幅里传达出无限的意味深长的思想。作家把社会大舞台搬到了一辆狭窄的马车里,在空间上进行了浓缩;整个故事在六天里发生发展、结束,在时间上也进行了浓缩。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从政界到商界到宗教再到社会底层法网人上演了一场精彩的“爱国表演”,一辆马车俨然是一个小社会。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莫泊桑的构思是奇巧的。在十九世纪后期,尽管现实主义作家们关注现实、批判现实,在文学创作上提倡真实的描写,但在描写对象上部分作家关注的仍是社会上层阶级或是中产阶级,把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资产阶级尤其是贫苦大众作为作品主角的作家并不多。但是,对现实敏感的莫泊桑不仅关注社会底层,而且还把底层中职业最卑贱的妓女作为描写对象并加以赞美。莫泊桑通过这个最不起眼、最遭人耻笑和唾骂的妓女把法国各阶层做了一次辛辣、痛快淋漓的嘲讽和批判。
莫泊桑是一位很注重细节描写的作家,他往往通过一些小细节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深化主题。比如,在作品中他把故事安排在了天寒地冻的冬天,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在寒冷的严冬里,羊脂球的遭遇显得越发的悲惨、凄凉。其他人的良知就如同车外的冰块—坚硬、冰冷。再如,在劝说羊脂球就范的情节里,卡雷·拉马东夫人内心的想法和羊脂球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她处在羊脂球的地位是断然不会拒绝那个无耻的德国军官的。这就是所谓的有身份、有地位、有修养、有风度的尊贵的夫人。在侵略者面前,这些人已经完全丧失了起码的个人道德和个人尊严,更谈不上民族气节。与这些人相比,地位卑贱的羊脂球是纯洁的、自尊自爱的,从内心真正地爱着她的国家和民族。
羊脂球《羊脂球》是作者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故事讲的是普法战争时一个绰号“羊脂球”的妓女与一群有身分的工业家、贵族、商人、政客,还有两个修女,同坐一辆马车两勒阿弗尔去。途径一座被普鲁士占领的小镇,因为羊脂球拒绝和普鲁士军官过夜,而不能通过。开始,同车的旅客都为她感到愤慨。但随着行期迟延,那些人的态度就一天天变了,先是诱骗,继而旁敲侧击,最后大举进攻,近使她答应了普鲁士军官的要求。但事后他们却都对羊脂球备加轻蔑,以显示自己的高洁。小说以一个羞于委身敌寇的妓女为参照,反衬出只顾私利而没有民族尊严的贵族资产阶级的寡廉鲜耻。小说刻画人物惟妙惟肖,思想深刻,技巧精湛,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书评
这篇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一辆马车从被占领的卢昂城出发,到法军还据守着的勒阿弗尔港去。车中的乘客是一对工业家、一对贵族,一对商人、两个修女、一个民羊脂球主党政客和一个绰号叫羊脂球的妓女。他们途经一个小数点镇,占据该镇的普鲁士军官因羊脂球拒绝陪他过夜,却不许他们继续前行。一开始,同车的所有旅伴都对羊脂球表示同情,似乎与她同仇敌忾。但随着行斯的耽延,工业家、贵族、商人的态度一天天地变了,他们先是婉言劝诱,继而旁敲侧击,最后大举进攻,追使羊脂球答应了敌军官的无理工要求。可是事后他们却对头号脂球倍加轻蔑,显示自己的“高洁”。小说以一个羞于委身敌寇的妓女做对照,淋漓尽致地刻画出只顾私利而不顾民族尊严的贵族资产者们的寡廉耻。
晚饭吃到上汤的时候,福朗维先生又来了,依然重复头天晚上的那句话:“普鲁士军官要我来问伊丽莎白·鲁塞尔小姐,她是不是还没有改变主意?”
羊脂球冷冷地回答道:“没有,先生。”。
晚饭期间,同盟军的力量削弱了。鸟先生说了三句话,效果都很坏。每个人都搜索枯肠想找出一些新的事例,可是却一无所获。伯爵夫人可能并未事先考虑,只是有点儿想向教会表示敬意,羊脂球她向那位比较年长的修女打听那些圣徒都曾干过些什么崇高的事情;殊不知从她口中得知,许多圣人大多都干过一些被我们凡人看作是罪恶的事情,可是只要这些罪恶是为了天主的荣耀和他人的利益而犯下的,那么教会便会毫不犹豫地给予赦罪。这是一个强有力的论据,伯爵夫人马上加以利用。于是,也许是出于一种双方的默契,或是暗中讨好——凡是身穿教会法衣的全都精通此道——也许是出于一种偶然的巧合或者是一种助人为乐的傻劲,这个年老的修女为他们的阴谋帮了一个大忙。大家原以为她很腼腆,不善言谈,哪知她胆子特别大,而且能说会道,言辞激烈。她从来不受神学中决疑论研讨的影响,她所信奉的教义就像铁打一样的坚硬,她的信念从不动摇,她的良心从来没有过什么不安。她觉得亚伯拉罕的献祭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因为只要上天有命令下来,要她杀掉父母,她肯定也会马上执行;依她看来,只要用意是好的,做任何事情都不会触怒天主。伯爵夫人要利用她那位从天上掉下来的同谋者的神圣的权威,想引导她对“只顾目的,不问手段”这句道德格言作一番有感化力的注释。
十八世纪末,法兰西大地上掀起了一场革命大风暴,以前所未有的威力推翻了波旁王朝,建立起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蓬勃发展扫清了道路。
但是,我们都知道,历史上从来没有一种革命,在取得胜利以后就可万事大吉,高枕无忧。法国这场革命也不例外,帝制与共和制之间的斗争,复辟与反复辟的较量,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资产阶级专政才在共和政体下最后稳定下来。 羊脂球
激烈悲壮的大革命需要自己的作家,作家也为反对封建专制制度,高唱着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的战歌,勇敢地投身到革命洪流之中。在漫长的革命岁月里,法兰西出现了一大批伟大的文学家,如伏尔泰、卢梭、狄德罗、博马合、鲁日·德·李尔、史达尔夫人、司汤达、巴尔扎克、大仲马、雨果、乔治·桑、福楼拜、都德、左拉,等等。
这些伟大的文学家为全世界知识分子树立起了一座座丰碑。他们不仅用自己卓越的文学作品,更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勇敢言行表现出他们确实是法兰西的良心,民族的精英,真理与人民的喉舌。即使在生与死的面前,他们也敢于反抗黑暗的反动势力,维护正义,保护弱者。应该说,这也为法兰西奠定了一个优良的文学传统。莫泊桑就是在这样的优良的文学传统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作家。这样,你就不会奇怪他的成名作《羊脂球》,为什么会同情一个善良的妓女,又为什么会愤怒地揭露普鲁士占领军的暴行,和无情地鞭挞法国新老绅士们的自私、伪善和无情。莫泊桑的愤怒与同情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爱与憎,也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思想对他的深刻影响。《羊脂球》一经问世就立即轰动了文坛,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这部作品奠定了莫泊桑的文学地位,也确定了他的文学创作道路,使他成为继巴尔扎克和福楼拜之后,又一位现实主义伟大作家。